规模化发展
搜索文档
从“借船”到“造船”:云南人力资源服务加速“出海”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0:03
行业“出海”战略与布局 - 云南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在缅甸、老挝、泰国等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互认体系[1] - 全省已有4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跨境人力资源业务,其中3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进出口基地[1] - 通过实施24个人社领域跨境服务项目及15个技能开发合作项目,已累计跨境服务工程师、技术工人及各类劳动者7630名[1] 企业发展模式转型 - 行业正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致力于构建国际化服务网络[2] - 有公司业务已拓展至老挝、越南、泰国等8个国家,提供从国际人才寻访到跨境法律合规咨询的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2] - 全省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达248家,较2020年底增长逾4倍,行业从“小而散”向规模化发展[2] 产业规模与服务拓展 - 业态从传统的劳务派遣、职业介绍拓展为覆盖全链条、多业态的现代服务体系[2] - 结合全省122个工业园区需求,推出7项定制化人力资源“服务包”,助力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2] - 2024年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累计服务用人单位46.76万家次,帮助800余万人次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2]
“十五五”氢能交通如何从“示范破冰”到“规模启航”?
中国经济网· 2025-10-08 15:22
文章核心观点 - 氢能被定位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交通、工业等终端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1] - 在政策引领下,中国氢能交通产业已完成“从0到1”的突破,预计“十五五”期间将迎来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并面临“从1到10”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1][3][4] - 建议通过强化顶层统筹、聚焦优势区域示范、创新支持方式等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过渡 [7][8] 基础与现状 - 政策体系完善:自本世纪初“863”计划起,国家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包括2012年将氢燃料电池列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21年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2022年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4年将氢能纳入首部能源法,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氢能规划和政策 [2]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在干线、冷链等场景形成小规模商业化应用 [3] - 产业链自主可控: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至超过85% [3] - 供给体系完善: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至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覆盖制储运加各环节的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3] 发展趋势 - 车辆应用向优势场景聚焦:在京津冀、广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成为“十五五”规模增长主要驱动力 [4] - 应用领域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矿卡、无人机等领域进入试点验证,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 [4] -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增强:交通终端应用牵引推动形成“示范应用—供给体系建设—规模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截至8月底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100个,年产能达25.6万吨,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18.8%,成为仅次于合成氨的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 [5] 面临挑战 - 供给端成本高企: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导致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公斤以上,缺乏成本竞争力 [6] - 应用端消纳能力不足:氢气能源属性应用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慢,难以有效拉动上游产业 [6] - 产业端技术待验证: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氢能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耐久性相较于传统燃油或电动装备仍有待实践验证 [6] 政策建议 - 锚定战略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准确把握氢能在交通深度脱碳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战略作用,重点解决柴油重卡、内河船舶等传统能源难替代领域的脱碳问题,避免与锂电等技术路线重复建设,通过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7] - 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延续财政资金支持并将范围从车端扩展至轨道交通、船舶等广义交通领域,优先选择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实的地区建设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结合需求建设供氢基地和跨区域输氢走廊网络 [8] - 创新支持方式灵活分类施策: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对基础设施类项目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并匹配中长期贷款;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优先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地方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8]
让“大而全”与“小而专”各美其美
期货日报· 2025-09-15 00:07
文章核心观点 - 《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的修订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平衡,旨在引导期货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和提升合规风控能力 [1] - 新规通过三大变化优化评价体系,更好地平衡了行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不同发展路径 [1][2] - 法规引导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期货行业生态体系,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3] 分类评价规定的主要变化 - 明确扣分依据,新规以生效的监管措施等法律文件为依据,突出依法行政 [1] - 优化加分项,将期货公司全部业务类型纳入指标体系 [1] - 新增“做市交易业务综合排名”、“衍生品交易服务实体企业规模排名”、“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净收入排名”三大业务指标排名 [1] - 调整原有指标,将“期货业务收入”调整为“期货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资管产品日均衍生品权益”调整为“资产管理产品日均持仓保证金排名”,并删除“日均客户权益”指标 [1] - 鼓励持续合规发展,规定期货公司最近3个评价期内持续合规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满分的,加2分 [2] 对行业格局与发展路径的影响 - 分类评价结果关乎期货公司增加业务类型、获得新业务试点的顺序,被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 [1] - 拥有全业务牌照且各项业务排名均靠前的期货公司将获得最多加分,并率先拥有创新业务资格,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和降低边际成本 [2] - 业务条线全将增加管理压力,一旦合规或风控出现问题,分类评价优势将不再 [2] - 单一业务领域排名靠前的公司也能获得加分,业务条线少、管理压力小,有利于长期保持合规和风控加分,形成“小而专”的比较优势 [2] - 近年来,部分大型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境外业务利润贡献占比提升,部分中小公司在自有资金投资、交易咨询业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3] - “小而专”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在行业中崭露头角,正悄然改变行业格局 [3]
晶泰控股(02228)发布中期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8279.5万元 同比扭亏为盈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18:18
财务表现 - 收入达5.17亿元 同比增长403.83% [1] - 股东应占溢利8279.5万元 上年同期亏损12.37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 [1] - 每股基本盈利1.51分 [1] - 经调整净利润为1.42亿元 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1] 业务发展 - 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4.35亿元 同比增长615.2% [1] - 增长主要得益于与DoveTree Medicines LLC的重大合作 达成第一阶段里程碑并收到首付款5100万美元(约3.57亿元) [1] - 抗体业务收入亦呈现强劲增长 [1] 财务状况 - 期末现金余额合计53.08亿元 [1] - 上半年月均现金消耗降低20.0%至4970万元 [1] - 财务状况良好 为未来战略奠定基础 [1]
君亭酒店“联姻”精选国际,轻资产路上能否破局规模焦虑?
搜狐财经· 2025-06-03 15:42
君亭酒店与精选国际合作概况 - 君亭酒店与国际特许经营巨头精选国际宣布合作 标志着公司从直营模式向轻资产和规模化发展转型 [1] - 君亭酒店独家获得精选国际旗下COMFORT™和QUALITY™品牌在中国大陆20年特许经营权(至2045年) [1] - 精选国际在全球拥有7500家酒店和65万间客房 但在中国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品牌知名度几乎为零 [1][2]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图 - 君亭酒店近期加速转型:年初开放加盟业务 2023年底与希尔顿合作开发高端品牌 [1][2] - 精选国际亟需本土合作伙伴规避风险 君亭需要突破单店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的扩张瓶颈 [2] - 合作本质为资源置换:精选国际借助君亭本土开发经验 君亭利用精选国际全球网络突破国内流量瓶颈 [2] 市场竞争格局 - 洲际/万豪/希尔顿等国际集团2024年在华新开500+酒店 累计超4500家 温德姆特许经营门店达1600+家 [2] - 凯富和凯艺品牌将直接面对亚朵、全季等已建立成熟运营体系和消费者心智的本土中高端品牌竞争 [3] 合作挑战与执行关键 - 君亭面临"对赌"条款压力:需在特定期限内达成品牌酒店开设目标 否则可能丧失独占权 [3] - 混血品牌成功关键在于本土化深度、会员协同和成本控制 需实现国际品牌与本土基因的深度融合 [3] - 希尔顿欢朋通过极致本土化成为成功案例 为合作提供参考 [5] 行业转型趋势 - 酒店行业轻资产转型加速 直营模式与特许经营模式出现战略融合 [1][2] - 国际品牌通过本土合作规避重资产风险 区域品牌借力国际网络突破流量天花板 [2][3]
温氏股份(300498) - 2025年2月27日-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3-04 15:10
投资者关系活动概况 - 2025 年 2 月 27 - 28 日公司前往上海和无锡参加广发等 4 家证券策略会活动(线下),合计 6 场交流活动,30 家机构 49 位机构投资者参与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蒋荣金等 3 人 [1] 养猪业务 - 公司育种体系完备,能实现母猪自给自足,暂不需大量外购种猪,且种猪阶段保留在公司内部,不委托合作农户养殖 [1] - 2023 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 8.3 - 8.4 元/斤,2024 年降至 7.2 元/斤,同比降约 1.2 元/斤,市场因素影响占比约 40%,非市场因素占比约 60% [2] - 上年底饲料原料价格不变前提下,2025 年全年平均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奋斗目标为不超 6.5 元/斤 [3] - 现有种猪场竣工产能约 4600 万头,育肥阶段有效饲养能力约 3800 万头,种猪场产能充足,增加出栏量仅需增加能繁母猪和合作农户数量 [4] - 2024 年总体肉猪出栏量中,猪业一部(南部)占比约 47%,猪业二部(东中部)占比约 26%,猪业三部(西部 + 北部)占比约 25%,其他独立经营单元合计占比约 2% [5] - 公司会根据当地客户需求平衡肉猪出栏体重 [6] - 过去行业因疫病防控效果不同成本差异大,目前疫病防控效果好,成本差异缩小,未来成本竞争取决于精细化管理水平,公司已转向企业管理开展降本增效工作 [7] - 未来养猪行业将朝着集中化、规模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8] - 预计 2025 年猪价略低于 2024 年平均猪价,但公司肉猪养殖成本有望降低,单头盈利水平未必低于 2024 年 [9] 鸡猪综合 - 公司对饲料领取做比例限制,借助物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运输车辆 GPS 定位全程跟踪,监控饲料流向和使用量,防止偷卖饲料 [10] - 公司将“降成本、保盈利”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增长 [11] 其他方面 - 不考虑国际环境变化等因素,预计 2025 年玉米、豆粕等原料呈区间震荡行情 [12] - 公司重视投资者回报,自 2015 年底上市 9 年间共实施现金分红 13 次,累计 268 亿元,盈利年份现金分红率超 40%,争取平滑现金分红比例回馈投资者 [13] - 2021 年 3 月发行约 93 亿元可转债,存续期 6 年,至 2027 年 3 月到期,目前约 77 亿元未转股,公司暂顺其自然,待触发条件后董事会讨论 [14] - 温氏投资以“实现业务持续增长,构建协同高效的生态圈”为目标,公司总体控制其规模,拟定在 45 亿元资本金加资产负债率不超 50%规模内开展投资业务 [16] - 安佑集团是中国饲料工业领军企业,公司与其建立全面战略协同关系,升级为战略股东,双方将在多方面形成合力 [17] - 公司鼓励创三代从基层做起,选拔业绩优异且有志的创三代进入核心圈层助力“百年温氏”目标实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