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中国智造”闪耀机器人世界杯
人民日报· 2025-08-02 03:03
中国机器人技术在国际赛事中的表现 - 中国高校代表队在2025年机器人世界杯人形机器人组别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清华大学火神队获得人形组成人组冠军和技术挑战赛第一名,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获得亚军,清华THMOS和浙江ZJUDancer队也分别在各自组别中斩获亚军 [2] - 本届赛事首次全面采用3对3"无保护"全自主竞技模式,机器人在比赛中不再配备跟随人员,所有动作均需自主完成,对硬件可靠性和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1][2] - 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选手,涵盖多个比赛项目,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 [1] 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实力 -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机器人平台集成了高强度外壳、先进感知算法、强化学习框架等功能,其T1和K1机器人平台被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德国Boosted HTWK队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队选用 [3] - 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平台以稳定性和低硬件故障率获得国际队伍好评,德国队队长称赞"采用中国技术的机器人非常稳定、硬件故障极少" [3] - 加速进化由清华大学火神队前队员创办,公司技术正在反哺学术研究并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3] 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特点 - 中国方案在硬件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方面引领发展,展现出在自主机器人平台领域的雄厚实力 [2] - 中国团队在算法中加入更多传球挡拆配合,通过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获得比赛优势 [2] - 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历史性突破背后是技术的不断积累 [3]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 中国机器人技术积极助力国际队伍升级,加速进化希望以开源平台与全球生态共同进步 [3] - 国际交流促进技术碰撞与融合,中国团队从其他国家参赛队伍中获得许多算法思路启发 [3] - 在政策加持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技术逐步向中学教育与开发者社区推广 [3]
重庆涪陵组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 抱团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人民日报· 2025-07-28 06:12
机器嗡鸣,氨纶丝在生产线上飞速移动。近日,在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120头多孔高密度纺丝生产 线建成投产,实现高强力耐高温聚氨酯弹性纤维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逾2亿元。该项目的成功,不只 是企业自身的努力,而是企业牵头、高校联合攻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结果。 联合体创新采用"产业出题、人才揭题、各方答题"模式,通过"揭榜挂帅"确定了21个技术项目攻坚团 队,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攻关共性清单。联合体还建立了"成果转化共享池"和"知识产权联合体",实行 阶梯式收益分配,构建"事前预案共商、事中损失共摊、事后复盘共建"的风险共担闭环。联合体成立以 来,已转化成果11项,新申请专利16项,7项重点科研项目获市级立项支持。"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体制 机制改革,优化协同创新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材料创新高地。"涪陵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 示,今年上半年,全区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产值749.4亿元、同比增长6.8%,先进材料产业不断向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为突破瓶颈,涪陵区于今年初启动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改革。作为涪陵先进材料产业龙头企 业,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牵头,联动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 ...
我省探索学行交替教育机制 大学4年实习不少于3次
新华日报· 2025-07-14 07:36
教育模式创新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学行交替"实验班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1] - "学行交替"模式借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o-op"带薪实习机制 已在全球100多所高校实施 [1] - 设立本科生学行交替、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三大方案 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长三角重点领域 [1] 实习机制特点 - 带薪实习要求本科生4年内完成不少于3次、累计12个月的企业实习 每次实习不少于4个月并计入学分 [2] - 实习岗位通过校方及国创中心严格筛选 专业性、含金量、保障性显著高于普通实习 [2] - 学生可体验不同类型企业和岗位 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破解产学需求脱节问题 [2][3] 试点实施案例 - 苏州大学光电学院试点"三学期制" 学生4年内参与3-4次跨企业、跨岗位带薪顶岗实习 [3] -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实习生开发分样辅助设备 使效率提升2-3倍 并调整原技术方案适应实际需求 [4] - 首批留学生实习覆盖55家企业 国内95名、海外57名学生参与 设立全国首个带薪实习教育基金会 [5]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3年联合培养500名本科生 推动工科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5] - 持续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等模式 促进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5]
各方搭桥助高校毕业生“奔县”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5:48
昆山经济发展与人才引进 - 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0 17亿元 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8 42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77 87亿元 [1] - 昆山推出"百校千企"引才计划和"归雁计划"等品牌活动 已与全国120余所高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 [2] - 昆山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倍增行动 计划3年内引进超10万名应届毕业生 [2] 校企合作与人才对接 - 教育部"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昆山专场活动汇集110余家企业和113所高校 围绕人才培养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洽谈对接 [2] - 昆山浦东软件园已对接昆山杜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 提供安居 创业 生活保障等人才优惠政策 并为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空间和投融资服务 [2] - 昆山设置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对接区域 持续推动校企交流 促进产教融合 [2] 产业基础与人才需求 - 昆山产业基础雄厚 发展动能澎湃 对高素质人才和前沿科技成果有持续旺盛需求 [1] - 昆山为毕业生量身定制八项就业措施 提供人才公寓 美味食堂 健身房 足球场等完善设施 并设置培训体系助力成长 [1][2] - 昆山政府表示将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 项目发展全周期" 架设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 [3]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创新突破!湖南工业大学锂源再生团队研发电池新技术
搜狐财经· 2025-07-09 09:57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兴起,锂电尾矿年排放量已攀升至2000万吨以上 [1] - 锂电尾矿中平均含有锂2.3kg/吨、钴1.8kg/吨、镍3.5kg/吨,若能高效回收可满足全球15%的锂电原材料需求 [3] - 传统火法冶金工艺能耗高达3000kWh/吨,贵金属综合回收率仅60%以下,且排放大量有毒废气 [1] - 湿法萃取存在药剂污染突出、选择性不强问题,重金属废水处理成本占总投入40% [3] 技术突破核心 - 湖南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生物蛋白介导技术,通过热稳定蛋白实现锂(98%选择性)、钴、镍的梯次捕获与精准释放 [3] - 技术使尾矿贵金属总回收率提升至92%,吨处理成本降低58%,全程无有害废气排放,废水可回用 [3] - 生物蛋白形成纳米级吸附层,锂纯度达电池级标准(99.95%),钴/镍回收率较湿法工艺分别提升42%和37% [5] - 处理过程碳排放较火法工艺减少76%,蛋白经10次循环后吸附容量仍保持85%以上 [5][7] 产业化进展 - 技术已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被业内视为锂电产业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柱" [1] - 比亚迪、邦普循环等企业已就联合产业化达成初步共识 [5] - 团队构建"微生物筛选-蛋白改性-中试放大-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耦合膜分离技术降低药剂消耗 [7] -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该技术为全球锂电固废资源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5] 经济与环保效益 - 破解低品位尾矿(品位<0.5%)回收难题,传统工艺对此类尾矿束手无策 [3] - 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统一,避免贵金属氧化损耗 [5][7] - 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提供关键支撑,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困局转型 [5]
全球博士生过剩,业界呼吁培养“产业博士”
第一财经· 2025-07-05 20:01
博士培养现状与挑战 - 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 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呈爆发式增长 中国2013年至2023年博士生人数翻番 从约30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 [1] - 学术界就业岗位数量未跟上博士毕业生增长 非学术工作日益成为博士生的常态 英国4500多名博士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二在学术界以外就业 [3] - 许多博士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工作 学历与薪资不匹配现象普遍 [3] 博士培养改革方向 - 业内呼吁推出"产业博士"替代选择 让博士生与企业合作完成面向实际产业需求的研究 [1] - 日本 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已开始改革 博士生在研究期间接受培训和带薪实习 [4] - 中国多个领域开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如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面向创新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4] 校企联合培养实践 - 计算机领域本土企业与复旦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数据库领域科技创新人才 毕业生优先获得对口企业工作机会 [4] - 企业负责人呼吁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联合体 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5] - 建议调整评价机制 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衡量标准 而非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 [4]
灭菌效率达99%!广科院学子打造水产灭菌新方案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7-05 12:24
核心技术突破 - 团队开发出动态压力调控、紊流均压、温控协同灭菌三项核心技术,显著提升灭菌效率至99%以上[3] - 食材外观品相保留率达96.7%,处理后水产色泽鲜亮、形态完整[3] 行业痛点解决 - 传统高温灭菌破坏水产营养成分导致口感变差,化学灭菌存在化学残留风险[1] - 超高压灭菌技术兼顾高效杀菌(99%以上)与食品安全性,避免营养流失和化学污染[1][3] 产学研成果 - 团队拥有10项知识产权,构建技术壁垒并推动行业技术升级[5] -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目标成为全国水产行业灭菌标准配置[5] 社会价值 - 技术显著提升水产食品安全性,同时保留商品外观吸引力(96.7%品相保留率)[1][3] - 案例体现高校创新成果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5]
首发|高端工业装备品牌「申科谱工业」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02 08:10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由锦富资本、珠海科创投、珠海高新投、云启资本、空港创投、昊君资本共同参与 云岫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市场拓展、国际化战略布局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公司概况 - 公司拥有42年品牌历史 专注于高端标准工业设备设计和生产 服务世界500强客户超20家 [1] - 分板机设备市场份额连续40年排名全球前三 异型插件技术稳居全球第一 [1] - 分板、插件相关海外专利数量居中国企业第一 Die AOI工艺达到全球第一 性能参数超行业标准2倍 [1] - 成功研发全球首台VR/AR行业无尘镜片组装加工设备 激光钻孔设备对标ESI 目前为国内第一梯队 [1] 全球布局 - 公司在全球有5处生产基地 4个研发中心 3所千级实验室 在建百级实验室 8个销售服务中心 [2] - 项目覆盖欧、美、亚、非四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支持8种语言服务 [2] - 全球员工总人数超600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60% 海外员工80%为本地招聘 [2] 技术认证与业绩 - 产品通过"ACM"和"DNV•GL"双欧标质量认证体系 拥有各类型专利超250项 [2] - 生产销售各类型设备超5000台 近4年营收增长率超过80% [2] 未来战略规划 - 深化核心技术研发 以运动控制为基础 打造激光、点胶、视觉、系统集成与自动化为核心工艺的多位一体研发系统 [4] - 拓展行业应用场景 保持深耕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行业 同时探索医疗设备、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 [4] - 加速国际化战略部署 重点拓展东南亚地区市场 与国际领先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5] -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可循环材料 探索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5]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落实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难题
新浪财经· 2025-06-29 13:33
产学研融合创新 -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产学研深度割裂问题,企业手握万亿研发经费但大学在产业创新中承担任务占比极低[1] - 西安交大通过创新港实施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模式,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框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研发中心[4] - 采用"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双签字"机制,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打通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西安交大专利成果转化和赋权转化率达到22%,创新港模式显著提升转化效率[4] - 创新港引入204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38家金融机构,构建金融与技术交易平台生态[4] - 吸引国家电网、中国移动、正泰集团等近百家头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人才与实验环境共享优势[4] 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 西安交大实施"6352"工程和"1121"新模式,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示范区,服务西部大开发[6]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研究院,香港研究院定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6] - 通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载体布局海外创新中心,推动产教融合向"一带一路"延伸[6] 具身智能领域发展 -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研发投入已超万亿规模,需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8] - 创新港模式为科技与产业高效融通提供实践样本,强调高校与企业深度协同的价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