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专家小院“结亲” 田间地头生金
陕西日报· 2025-09-15 08:21
项目概况 - 陕西省农学会自2024年起实施"千家万户"工程 计划5年内组织1000位农业科技专家与1000家农业经营主体结对 带动1万户农民增收[1] - 已在西安 咸阳 渭南 延安 商洛5市9个县区建立12个"科学家精神实践小院"并聘任12位"首席专家"[1] - 2024年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计划新建10个实践小院 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3] 技术成果 - 澄城县"渭麦19号"在旱情严峻情况下实现亩产364公斤 表现出强抗旱稳产性[2] - 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取得突破 发酵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0天 实现无臭味低成本处理[2] - 通过有机肥加施使土地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地力得到有效提升[2] 服务模式 - 专家团队开展常态化进驻和精准服务 在病虫害防治 品种改良 节水灌溉等方面实现突破[3] - 开展"学术与科普"进企业活动30次 建立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重要连接枢纽[1][3] - 构建"政策—科技—市场"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组织政策宣讲 市场信息对接和产品营销活动[3] 发展成效 - 形成畜沼粮果菜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 资源化高质量利用[2] - 实践小院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农民增收的"加速器"[1][3] -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现科技创新与农民增收共赢[4]
苏州医疗器械企业组团探访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
苏州日报· 2025-09-12 09:22
产学研合作活动 - 2025年度研发机构赋能系列活动第五站聚焦医疗器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组织企业带技术难题与研究所对接合作[1] - 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速相关产业创新发展[1] - 企业代表与研究所科研团队就技术瓶颈和现实痛点进行深入交流 科研人员从技术可行性 解决方案 合作模式等多角度回应[1] 研究所科研实力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 江苏省 苏州市三方共建[1] - 研究所聚焦生物医学工程装备 医学诊疗试剂 生物医用材料等方向的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1] - 持续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 重大工程技术和装备 拥有150余项科研成果及产品[1] - 参与建设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累计孵化企业58家 技术服务收入超4亿元[1] 系列活动成效 - 苏州市科技局去年以来累计组织研发机构赋能系列活动15场次[1] - 带领超600家企业走进重点研发机构[1] - 推动研发机构持续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达成合作意向超80项[1]
政协委员为教育赋能科技人才贡献“金点子”
每日商报· 2025-09-12 07:04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靠教育。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数字经济先行城市,杭州该如何强 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如何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 好的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通讯员 方德瑞 商报记者 黄家欢 昨天,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月度协商座谈 会,市政协委员、区县(市)政协和院校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核心议题踊跃建言,贡献了不少"金点 子"。 引才更要留才,除了明确发展人才的"硬指标",打造人才向往的"软环境"同样关键。肖锋建议,杭州应 持续迭代人才政策,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与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育力度,对全时在杭工作的异 地科创平台人员,落实杭州人才政策待遇与出国审批便利。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数字 经济第一城",杭州持续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农工党杭州市委会提出了"打造多维度AI 教育应用场景"的建议。如,通过政策引导或采购合作,鼓励本地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AI教育应 用组件,供学校和教师按需组合、快速搭建个性化教学场景,并优先 ...
我省公布2025年度“卓博计划”资助名单最高50万!900名博士后获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9-08 07:38
资助计划概况 - 2025年度"卓博计划"共资助900名博士后 采用分档资助模式 最高资助金额达50万元[1] - 资助分为三档:A档200人各50万元 B档300人各30万元 C档400人各20万元 资助期均为2年[2] - 86.7%资助对象研究方向与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1] 重点支持领域 - 资助重点投向智能制造 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1] - 超八成入选者研究方向与江苏"1650"产业体系紧密相关[1] - 75.8%人选分布在省级以上重大科创平台 包括苏州实验室和紫金山实验室等[2] 人才质量与分布 - 30.1%入选者毕业于世界前100强高校[2] - 46% A档入选者来自"双一流"高校 省高水平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或中国科学院系统[2] - 21% A档入选者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 16%来自高水平医院[2] - 64.8%入选者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 产学研融合 - 计划推动博士后人才向企业生产科研一线集聚 入选者中产业一线博士后数量增加[1] - 遴选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将科研成果预期转化效益列为重要评审指标[1] - 东南大学70名博士后入选 其中A档14个 居全省前列[2] 具体项目案例 -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秦敏凯研究电催化技术 解决洗衣机织物防串色 低温除菌除螨等技术难题[1]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江贤恺参与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重大空间专项 贡献硬X射线成像仪研制与测试工作[2] 人才留用政策 - 出站后留苏工作者可纳入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 - 到事业单位工作者优先办理进编手续 优先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可超岗位聘用[3] - 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相关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3]
助力机器人产业突破,协创数据FCloud OmniBot赋能具身智能开发者沙龙圆满落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5 21:59
活动概况 - 2025年9月4日协创数据主办FCloud OmniBot赋能具身智能开发者沙龙在上海张江机器人谷展厅举办 聚焦物理仿真与数据合成技术 汇聚高校 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专家[1] - 活动得到张江机器人谷 立德机器人 华勤技术等单位支持[1] 公司战略与资源 - 协创数据经过两三年转型 从存储到算力积累大量算力资源 计划未来三年持续战略投入为机器人训练平台提供强大算力支撑[3] - FCloud在张江建成2000卡规模算力中心专门服务本地企业 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展[7] - OmniBot平台于2025年4月正式推出 专门面向具身智能板块服务张江机器人企业[7] 区域产业生态 - 张江科学城汇聚超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 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企业超过90家 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研发完整产业链[5] - 张江科学城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以精准政策供给赋能技术研发 以高效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5] 技术平台架构 - OmniBot平台针对具身智能开发三大挑战 仿真环境搭建 合成数据生成和算力需求 提供仿真服务 数据服务 训练模型到云端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9] - 仿真服务集成NVIDIA Isaac Sim和Isaac Lab在云端 通过高性能计算平台提供仿真计算能力 支持跨平台访问和Mac用户运行[11] - 数据服务通过少量真机采集数据批量生成高质量仿真合成数据 1条真机数据生成100条泛化数据 并支持大模型视频增强改变场景光照和物体材质[11] - 模型服务提供通用大语言模型API和专用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支持主流模型云端训练和部署 实现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完整工作流[11] 应用案例与效能 - 通过OmniBot平台可在云端完成模型训练 通过边缘计算盒子部署到机器人本体 实现云边端协同一体化开发流程 降低开发门槛和成本[12] - 使用FCloud硬件进行训练相比消费级显卡缩短约30%训练时间[16] 产学研合作成果 - 机器人领域训练数据量与大语言模型相差6500倍 凸显物理仿真和合成数据重要性[13] - 上海科技大学团队提出生成式强化学习方法首次实现对经典PPO算法大幅超越 提升机器人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研究成果得益于FCloud算力支持[15] -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创新提出图文交错指令表达方式 相比纯文本指令具有更高表达效率和泛化能力 与FCloud在数据生成和模型训练深度合作[15] 生态建设与推广 - OmniBot平台采用开放生态 欢迎机器人本体厂商 算法开发者 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伙伴 支持主流机器人描述格式并提供开源本体资源[18] - 华勤技术为FCloud提供服务器产品 同时作为拥有全球8个制造工厂和34000名制造员工的企业 有大量机器人应用需求 期待与生态伙伴深入合作[18] - 平台已开放试用 采用SaaS模式开箱即用 随需购买 为高校学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优惠政策[18] - 活动通过多轮抽奖送出价值2万元和5万元算力券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 并预告10月将在张江举办AI+算力+生命健康系列主题活动[18] 行业趋势与前景 - 仿真优先开发理念成为主流 通过高保真仿真环境和合成数据生成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机器人训练和测试[20] - 云边端协同成为技术架构必然选择 云端算力支撑训练仿真 边缘设备负责实时推理 实现算力资源优化配置[20] - 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突破 学者研究成果得益于平台支持 创新成果又反哺平台技术能力形成良性循环[20] - 具身智能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20] 参会企业名录 - 活动汇集工业机器人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企业 核心零部件及教育机器人等领域超100家企业[23][24][25][26]
鲁南制药集团与锦州医科大学举行战略合作座谈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14:58
战略合作背景 - 鲁南制药集团与锦州医科大学于8月24日举行战略合作座谈 [1] 合作目标与方向 - 双方将围绕抗肿瘤新药研发 关键技术攻关 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深度协同创新 [3] - 合作聚焦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 整合优势资源加速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孵化和转化 [3] -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构建高效务实合作平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3] 公司战略与技术优势 - 鲁南制药秉持保持化学制药优势 大力发展中药 做强生物制药的产品方向 [3] - 公司具有强大产业化能力和市场洞察力 在药物研发领域取得成果 [3][4] - 科技创新被视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3] 学术研究基础 - 锦州医科大学在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 [3] - 生命科学研究院拥有良好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 在新型靶点发现 作用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物设计取得最新进展 [4] - 基础研究突破被强调为药物创新的源头活水 [4] 合作预期成果 - 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进程 [4] - 将前沿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需求和产业化路径紧密结合 [4] - 共同为解决全球健康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4]
力合科创:从“书架”走向“货架”,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证券时报· 2025-08-26 08:59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构建了覆盖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赋能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1][12] - 通过投资获取退出回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而非目标 更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赋能服务 [6][7] - 建立"三跑"模式(陪跑、接力跑、领跑) 在项目成长过程中既可作为资本领投方也可作为产业领投方 [11] 投资布局与基金矩阵 - 已投资500多家高科技企业 孵化4000多家企业 包括氢致能源、基本半导体等从0到1的转化项目 [2][5] - 设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 开创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化先河 [9] - 形成两个层级基金布局:种子+天使期基金与成熟期+产业基金 其中与深圳能源合作成立11亿元产业基金 [10] 资源整合能力 - 整合清华、北大、南科大等高校资源 与6个双创示范基地、9个诺奖实验室及4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学研资源带 [1][11] - 通过清研院上百个概念验证中心、高校合作网络及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三大抓手建立项目来源系统 [11] - 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复制至湖北、重庆等省市 成立湖北省首只概念验证基金并建立武汉转化基地 [10] 行业发展历程 - 1999年科技部出台《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 推动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作用 [8] - 2012年"十八大"明确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日益成熟 [8] - 2025年深圳发布风投创投行动方案 明确支持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并推动概念验证基金设立 [9] 核心竞争优势 - 早期组建工科背景投资团队 敢于投资别人不敢投的早期硬科技项目 [5] - 提供"妈妈式服务"而非简单保姆式服务 帮助实验室团队弥补市场、管理、企业运营等专业能力短板 [6][7] - 2015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参与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 [8]
郭永航会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立群
广州日报· 2025-08-21 10:15
校地合作推进 - 广州市与西安交通大学举行高层会谈 深化校地合作 推动产学研融合 [2][3] - 合作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西安交大计划深度融入广州产业发展 重点拓展新能源 新材料 人工智能 3D打印等领域合作 [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广州正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等平台建设 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 - 广州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 [2] 产业发展方向 - 合作紧扣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2] - 广州通过校地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
中国经济圆桌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做好“四个强化”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新华网· 2025-08-12 14:10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唐诗凝)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甘小斌在新华社28日推出的"中国经 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做好"四个强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 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带动作用,协同推动 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 二是强化创新和服务平台能级提升,打造定位明晰、协同贯通、开放共享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 快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做优做强制造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培育若干个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 台,打造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聚焦新兴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一批卓越孵化器。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为企业提供计量校准、标准实施、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科技信息 等"一站式"公共服务。加快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高素质技术经理人队伍。 四是强化机制改革保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资产单列管理等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 机制,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良好生态。 "当前,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衔接还存在大企业 ...
宜都现代化工创新型集群获评优秀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13:44
产业集群绩效评价 - 宜昌市宜都高新区现代化工创新型产业集群获评2025年湖北省"优秀"等级 [1] 产业规模与结构 - 集群工业总产值868.1亿元 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88% [1] - 汇聚企业242家 形成新能源材料 专用精细化学品 医药化工三大主导产业 [1] - 培育全球领先紫外线吸收剂 多元醇 红霉素原料药生产基地 多项产品市占率居全国或全球第一 [1] - 新能源材料与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连续两年入选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1] 科技创新能力 - 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家 拥有研发人员4109人 [1] - 研发费用支出达29.6亿元 [1] - 兴发集团(600141) 东阳光(600673)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省级实验室建设 [1] - 2024年促成10余项校企合作专利转化 [1] 营商环境建设 - 搭建"都宜云链"供应链金融平台 全省首家磷石膏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 科创供应链平台 [2] - 对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 打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2] - 获批中国化工学会全国首个园区类化工人才继续教育基地 [2] - 创新推出"科创贷""人才贷"金融产品 2024年累计发放贷款12.71亿元 [2] 未来发展规划 - 锚定优化产业结构 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服务体系三大方向 [2] -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