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年食品
icon
搜索文档
宏观:展望银发经济的结构性机遇
华泰证券· 2025-08-15 16:52
银发经济规模与人口趋势 - 2023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占GDP6%),2035年预计升至19万亿元(占GDP10%)[1]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2050年预计超3.8亿(占比30.9%)[1] - 中国抚养比2023年约40%,老年抚养比约20%[1] 消费能力与资产结构 - 60/70后群体因早期购房受益,2000-2020年全国房价年均增长8%,一线城市超10%[3] - 中国家庭资产中房地产占比达64%,45岁以上群体房产净值占比高[14] - 2020年家庭规模降至2.6人,55.7%老年人仅与配偶同住或独居[3] 政策支持与产业机遇 - 2024年政策推动适老化改造,城镇存量住房无电梯占比近70%[4] - 中国每万人医生/护士数量仅为发达国家60%/30%,医疗设施缺口显著[28][30] - 韩国2015-2024年药品零售额年化增速5.9%,高于总体零售增速5.1%[11]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1990-2005年医疗保健支出年化增速2.6%,显著高于消费支出增速(-0.2%)[1] - 日本家庭营养品支出1990-2005年年化增速达10.1%,医疗相关支出持续增长[10]
老年食品市场进入爆发前夜,但标准、功能声称等困扰仍待解
第一财经· 2025-06-06 13:26
老年食品市场前景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211% 50至59岁人口占总人口约166% 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加速 [1] - 2024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市场总规模达5223亿元 其中营养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分别为2891亿元和2331亿元 [2] - 预计未来5年营养功能食品年复合增速达85% 高于过去5年的66% [2] 消费需求变化 - 新一代中老年消费者(1960年后出生群体)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显著转变 更具购买力 [2] - 65岁以上老年人与45-64岁备老人群营养需求分化 前者需优质蛋白和营养补充 后者侧重膳食结构调整和活力激发 [2] - 当前老年食品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 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食品屈指可数且多为保健食品 [3] 行业现存问题 - 保健食品形态多为胶囊片剂 与普通食品差异大 口感差且食用方法繁琐 [3] - 普通食品领域多为芝麻糊藕粉等传统产品 缺乏针对中老年功能化需求的创新 [3] - 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鱼龙混杂 虚假宣传等问题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3] 企业布局动态 - 光明乳业将健康衰老功能性乳品列为三大创新方向之一 [4] - 伊利与同仁堂合作开发功能化乳制品和精准营养产品 [4] - 功能化食品面临标准缺失问题 多数以普通食品形式销售 [4] 监管与创新挑战 - 保健食品"蓝帽子"申请流程耗时数年 与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不匹配 [5] - 功能声称需基于人群研究 企业创新面临科研周期长与市场紧迫性的矛盾 [5]
【养老之道】 银发经济 要标准更要温度
证券时报· 2025-06-06 01:57
适老产品标准化现状 -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发布《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标准化发展规划(2025—2030)》,行业现有21 6万种适老产品和1万多家相关企业 [1] - 当前存在企业应付式达标现象,例如普通家电刷灰漆标榜"老年专用"、仅放大操作界面字体声称"适老改造",缺乏真正实用性 [1] - 标准化建设存在"办公室思维"问题,技术参数达标但忽略实际使用场景,如老年餐蛋白质含量符合标准但未考虑假牙老人咀嚼困难 [2] 适老产品设计痛点 - 日本养老院案例显示有效标准需结合生理机能与生活场景,如地板与墙壁色差30%以上以防老人撞墙,而国内部分适老化电梯虽符合按钮高度国标但功能键过密导致老人不敢使用 [2] - 行业标准过度聚焦硬指标(尺寸、承重),缺乏对用户体验的细腻考量,例如浴缸防滑标准可能不敌老人习惯使用的旧拖鞋 [2] - 老年食品包装存在合规标签与用户体验割裂问题,如无糖饼干营养成分表复杂难懂且缺乏试吃环节 [3] 适老服务改进方向 - 建议建立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引入"老人体验官"制度,杭州某养老院通过老人直接给护理员打分(如评价"擦脸先试水温")提升服务温度 [3] - 行业需从"符合国标"转向"场景适配",标准制定应基于实地调研(如测量老人家庭实际需求),而非单纯技术参数达标 [2][3] - 银发经济需突破标准化局限,通过"放大镜看需求、显微镜做产品、望远镜布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