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锂电等
icon
搜索文档
今日共78只个股发生大宗交易,总成交29.25亿元
第一财经· 2025-10-13 17:53
大宗交易概况 - A股市场共78只个股发生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为29.25亿元 [1] - 成交额居前的个股为顺丰控股(7.17亿元)、中微公司(3.57亿元)、光启技术(2.99亿元) [1] - 市场交易以折价为主,共51只股票折价成交,20只平价成交,7只溢价成交 [1] 交易价格分析 - 溢价成交股票中,美的集团、北方股份、青岛啤酒溢价率居前,分别为10.71%、10.68%、10.12% [1] - 折价成交股票中,中创股份、理工导航、深信服折价率居前,分别为23.86%、20.23%、19.97% [1] 机构资金动向 - 机构专用席位买入额排名前五的公司为中微公司(3.54亿元)、天山铝业(1.27亿元)、金力永磁(7222.25万元)、灿芯股份(7068万元)、盐湖股份(5942.21万元) [2] - 机构专用席位卖出额涉及的公司包括藏格矿业(1130.23万元)、佰维存储(893.75万元)、宁德时代(752.76万元)、中兴通讯(375.69万元) [2] - 部分公司如藏格矿业和宁德时代同时出现在机构买入和卖出名单中,显示机构间存在分歧 [2]
科技企业领衔 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再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9:35
A股科技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热潮 - A股企业赴港二次上市热潮持续攀升,今年以来截至7月23日有247家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含42家A股上市公司及5家A股上市公司子公司 [1] - 仅本周就有中微半导、利欧股份、胜宏科技、协创数据、军信股份等多家科技企业发布涉港股上市相关公告 [1] - 去年9月至今已有13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其中9家为科技企业 [2] 赴港上市的战略动机 - 战略动机包括政策松绑、企业全球化与全球资本再配置三重宏观力量共振,隐含金融安全与全球竞争力的双重考量 [1] - 港股是科技企业全球化布局的"超级跳板",可构建"A+H"双融资平台实现境内外市场协同发展 [3] - 港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助于触达全球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提升海外客户与人才吸引力 [4] 港股市场的优势 -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额达1067亿港元(约973.24亿元人民币),重回全球第一 [2] - 港股"闪电配售"机制可快速融资,且港股科技公司估值普遍高于A股(2025年中位数溢价超15%) [5] - 港股融资所得为离岸资金不受境内外汇管制限制,可直接用于海外建厂、并购及本土化运营 [3] 外资参与情况 - 外资通过基石投资和锚定投资积极参与内地企业IPO,基石投资者占比从2023年的31.0%上升至2025年的45.2% [6] - 宁德时代H股国际配售占比达92.5%,包括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3家国际顶尖基石投资者 [6] - 蓝思科技H股国际发售录得16.68倍认购,引入10家基石投资者包括瑞银、橡树资本等 [7] 行业龙头案例 - 宁德时代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超410亿港元,位居今年以来港股IPO募资金额第一位 [2] - 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相继上市,募资额也超过百亿港元 [2] - 已在港股上市的9家科技企业中,宁德时代的H股估值超过A股形成"倒挂",龙蟠科技上市以来涨幅超过40% [5]
财经深一度|总体业绩显韧性、技术创新势头强——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亮点盘点
搜狐财经· 2025-05-08 21:07
目前,沪深51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总体看,去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资本市场改革措施持续显效,新质生产 力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上市公司业绩显现不少亮点。 总体业绩韧性显现 部分行业表现亮眼 从2024年年报看,74%的沪深上市公司实现盈利,48%的公司盈利正增长。从一季报看,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增长3.6%,较年 报上升5.9个百分点。 将上市公司业绩放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看,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相当于GDP的56%,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 54.9%,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去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发力显效,多个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亮眼。 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以旧换新""国补"等政策激发居民部分耐用品消费需求。2024年,家用电器、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1%、11.1%, 较三季报提升1.7和1.5个百分点。 同时,社会出行、客运货运日益活跃。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5%,较2024年三季报提升4.7个百分点;机场、航空公司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