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Software
icon
搜索文档
4人团队一年估值2.5亿美金,一款产品征服投资人
虎嗅· 2025-10-19 15:42
2024年,一家名为Granola的初创公司以极简主义理念和精准的用户定位,迅速在AI会议笔记领域崭露头角。 Granola于2024年5月正式推出产品,仅用5个月便完成A轮融资,并保持着每周10%的用户增长率。2025年5月,Granola完成43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 2.5亿美元。在资本和用户的双重驱动下,这家年轻公司迅速成为AI办公工具赛道的黑马。 Granola的定位十分明确:一款专注于会议场景的AI笔记软件。 传统会议工具往往强调实时转录或完整留痕,这种方式虽然能减轻记录负担,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把思考与筛选外包给了AI。这样一来,用户在会后依旧要 面对冗长的语音或逐字稿,还要花费额外精力去寻找重点。 嘉和资本CEO袁子恒告诉虎嗅,Granola的亮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发展战略。产品创新在于Granola将选择权交给用户,用户来选择记录重 点,AI自动补全上下文。 另外,袁子恒表示,Granola的发展战略也很清晰,首先是从ToC到To B,早期其面向硅谷VC、创始人等高频会议人群,口碑快速传播,然后拓展到企业高 管、销售、HR等企业用户;其次是从工具到平台,2.0版本的Granol ...
300多个APP,想让我和AI谈感情
创业邦· 2025-10-18 09:08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AI陪伴类应用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已创造8200万美元收入,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2亿美元[4] - 中国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38.66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4] - 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37款活跃的AI陪伴应用,其中128款为当年新上线[5]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排名前10%的应用贡献了该类总收入的89%[6] - 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应用如“冒泡鸭”、“异世界回响”已关停,“筑梦岛”因内容问题被约谈整改[6] - 行业鼻祖Character.ai拥有2000万月活,但面临订阅率有限的问题,需通过广告变现[7] 用户需求与行为分析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AI提供了低成本、无压力的情感出口,其“即时响应、永不评判”的交互模式切中用户痛点[10]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11] - 用户需求不稳定,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更多充当“过渡性慰藉”[14] - 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回应本质是算法对数据的重组,可能创造一种“伪需求”[15] 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 - 主流玩法包括AI角色扮演、虚拟伴侣等,形式从打字聊天到语音视频,支持角色定制和剧情拓展[17] - 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付费订阅,部分应用采用按次付费或激励式广告作为补充[22] - 国内市场因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付费订阅模式面临挑战,公司探索通过IP衍生品变现等路径[23] - 行业商业化路径未完全跑通,如何向更广阔的“情感解决方案”前进并匹配稳定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8] 创业公司与产品策略 - 创业者认为瞄准细分赛道是生存关键,例如星野应用针对“梦女”群体,Tolan以外星人角色定位温暖的情感共鸣[18] - 成功的产品需要精准定位细分人群,并通过多模态、细颗粒度的感知来深刻理解用户[19] - 部分创业项目采用轻资产模式,利用自身技能与AI编程助力,可亲自承担高达70%的工作量[20] - 开发策略强调需求在先、AI在后,避免技术驱动思维,应聚焦于解决用户真实需求[27][28]
ARR 突破 1 亿美元,HeyGen 创始人公开了他们的内部增长手册,全是干货
Founder Park· 2025-10-17 20:29
公司业绩与里程碑 - 公司本月达到1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2] - 从首次达到100万美元ARR到1亿美元ARR,耗时29个月[2] 核心产品定位 - 公司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用视觉化的方式讲故事[7] - 专注于“沟通型视频”市场,例如业务同步、教程、访谈等,目标是让此类视频制作变得人人可用[8] - 产品定位为服务于从零基础新手到专业人士的所有用户水平,追求极简操作,用户花几分钟即可制作出质量不错的视频[8] AI时代核心开发理念 - 核心理念是“拥抱不确定性”,强调快速行动,驾驭AI浪潮,接受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提前六个月布局[12] - 根本性转变是从寻找稳定的技术“地基”转向驾驭快速变化的AI技术“浪潮”,认为AI技术基础每几个月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2] - 关键区别在于,公司拥抱的是底层AI技术(模型、能力)的不确定性,但对于服务稳定性、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绝不接受任何不确定性[12] - 将不确定性视为机会而非缺陷,选择顺应技术趋势而非对抗[13] - 明确区分“什么在变”(模型、能力)和“什么不变”(用户工作流程、核心痛点),围绕不变的元素构建产品和系统,同时享受模型改进带来的红利[15] 开发与迭代方法论 - 采用为期两个月的路线图规划周期,以匹配AI模型的升级节奏,保持专注与灵活性[18] - 迭代节奏包括:每两个月规划一次路线图,每两周制定一份承诺清单,以及每天进行发布[22] - 实验框架强调快速(几天内完成)、科学(有数据支撑)、能给出明确信号(继续、转向或停止)以及敢于下大赌注[21] - 决策框架基于区分“单向门”(不可逆决策,需谨慎)和“双向门”(可逆决策,可快速测试),鼓励通过实验验证而非无休止争论[24] - 在快速行动中管理技术债的原则是,将偿还技术债视为对未来速度的投资,且必须与业务结果和效率提升挂钩[30] 团队协作与角色分工 - 团队采用通用结构:产品经理(PM)+ 工程师 + 设计师 + 数据科学家[47] - 产品经理角色是总指挥,负责推动决策和定优先级,需要能上手制作可用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和体验原型[48] - 工程师角色是快速构建者,侧重于直接与产品经理快速制作原型,设计灵活架构以方便快速迭代,并利用AI编程助手提升效率[55][58] - 设计师角色是化繁为简的大师,核心使命是定义简单又出色的世界级体验,首要原则是简洁,确保产品“简单到奶奶都会用”[56][59] - 数据科学家与产品经理是分析搭档,共同负责解释验证指标、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结果[62][66] - 强调所有角色需对“为什么做”有共识,明确目标、背景及其对公司前进的帮助[70] 产品与增长团队策略 - 核心产品团队专注于构建和打磨产品的核心功能,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完整功能和长期愿景,目标是比对手发布速度快5倍,迭代次数多5倍[75][77] - 核心产品的标准是每一个体验都要做到绝对最好,追求零Bug,因为作为创意工具,可靠性是关乎用户信任的必需品[78] - 增长团队定位为公司的实验引擎,核心原则是提升迭代速度,一切为了速度、学习和影响力[79] - 增长团队强调工程只是工具,产生影响才是目的,优化的是“多快能产生影响”,做实验是为了学习而非为了赢[81][83] 沟通与执行原则 - 沟通核心原则是直接、异步、高效,决策后需立即在Slack中清晰传达,指定负责人和完成时间,保持团队完全透明[88] - 执行上强调“速度就是一切”,是一种必须的心态,慢是不可原谅的罪过,要求以天为单位发布,保持前进势头比追求完美更重要[34][40] - 行事原则包括“充分讨论,坚决执行”,在“战时”状态下,决策必须快,一旦决定,即使有异议也要百分之百投入执行[42] - 通过创新实现用户价值,用户喜爱源于产品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需与解决真实问题绑定[43] 极力避免的误区 - 总结出“AI开发七宗罪”,包括追求完美架构、研究到瘫痪、对稳定地基的幻想、共识陷阱、以质量为借口的过度打磨、“憋大招”式发布以及沉没成本谬误[90][99] - 危险信号包括诸如“我们再多想想”(潜台词是已落后)、“需要所有相关方同意”(潜台词是决策瘫痪)等表述[107]
HeyGen ARR 突破 1 亿美金,AI 会计自动化也火了 1 年 10+ 倍增长
投资实习所· 2025-10-17 13:21
公司业绩与增长 - 公司ARR在2023年4月为100万美元,经过29个月增长至1亿美元,实现了快速扩张 [2] - 公司ARR在6月底突破8000万美元,随后官方宣布突破1亿美元 [1][2] 公司使命与核心战略 - 公司使命是让视觉故事创作人人可及 [2] - 核心战略是在AI不断演化的浪潮上冲浪,而非等待稳定地基,将技术不稳定性转化为产品优势 [2][3] - 公司认为未来12个月是AI的“战时窗口”,速度与灵活性至关重要 [3] 产品定位与理念 - 公司将视频分为沟通型视频(核心是传达信息)和电影型视频(核心是情感感染) [7] - 公司聚焦于沟通型视频,使所有人能在几分钟内制作高质量视频 [3][7] - 核心理念是从追求稳定地基转变为乘浪而行,产品体验需稳定可靠,即使技术不稳定 [3][12] 开发与运营节奏 - 采用两个月为一个波周期的开发节奏,以对齐AI演进速度 [4][5] - 制定两个月路线图与AI模型升级同步,并有6-12个月战略下注 [8] - 实行每日发版,保持高速学习循环 [8] 实验与决策机制 - 完整实验周期为5天,包括定义假设、做MVP、向部分用户上线和复盘决策 [6] - 实验标准要求快速、可接受失败但必须学习,遵循“失败 + 学习 = 成功”原则 [6] - 决策基于判断是可逆(双向门)还是不可逆(单向门),可逆决策立即试,沟通公开透明,强调速度与责任制 [6] 技术原则 - 技术原则强调灵活性与可替换性,抽象层预期变化但不过度抽象 [11] - 坚持一切版本化,减少技术债以投资未来速度 [11] - 产品设计需能随AI模型更新自动改进,构建适应变化的抽象层 [12] 团队结构与文化 - 所有团队遵循PM(产品)+ Eng(工程)+ Design(设计)+ Data(数据)的四角核心结构 [14] - 倡导原型文化,鼓励每个人为新想法构建原型,推动快速决策 [14] - 产品团队分为核心产品团队(专注基础体验与长期愿景)和增长产品团队(实验为了学习) [14] - 内部沟通文化以异步优先,团队协作采用“PM/Design + Engineer”2人一组模式 [14][15] 应避免的开发模式 - 公司总结应避免7种开发模式,包括完美架构幻想、过度调研不行动、等待AI稳定等 [16][17] - 其他需避免的模式包括共识陷阱、“还不够完美”借口、大爆发式发布和沉没成本谬误 [16][17] 核心竞争力总结 - 公司取得成绩的核心是发布产品速度比竞争对手快5倍,通过更多实验实现更多学习 [17]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拥抱不稳定性并将其转化为优势,专注于为用户提供质量、为学习提供速度、为差异化提供创新 [17]
通用模型无法完全理解用户,AI产品的下一站是上下文的战场|对话AI知识助手remio
量子位· 2025-10-12 15:30
产品定位与核心特色 - 产品旨在重塑知识工作流,打造个人专属的通用AI工作台,核心功能包括自动信息捕获、智能知识管理和AI辅助创作 [11] - 产品核心差异在于为用户提供「第二大脑」,通过无感、自动化的信息采集,使其记忆和信息层面与用户大脑同频,以解决使用ChatGPT类助手时最大的工作量——手动提供信息的问题 [15] - 产品定位为“个人专属”,所有数据存储在用户本地设备,不依赖云端,确保隐私安全,这与互联网大厂基于云端协作的基因形成核心差异 [12][23][52] 目标市场与用户画像 - 目标用户定位为复杂的知识工作者,全球现有7亿到10亿知识工作者,未来绝大多数将是复杂知识工作者,该群体全球规模至少达数亿 [25][26][27] - 复杂知识工作者包括各类管理者、高阶创造者和专业服务人士,产品适配策略性任务,这类任务需要高认知能力但不需要太多工具使用能力 [26][30] - 简单知识工作者(如客服)未来将被AI Agent取代,例如美国现有70万到80万客服,预期三到五年后将减少到20万以下 [26] 技术实现与产品优势 - 信息采集范围广且实时性强,得益于PC端开发(信息已在本地内存)、本地向量化大模型优化(Mac端NPU优化使向量化计算速度比开源模型提升200%以上)以及对特定在线资料API的深度适配 [16] - 产品的问答效果与众不同,核心原因在于通过实时、全面、自动化采集用户接触的所有信息,做到与用户的信息层面高度一致,最擅长回答与用户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 [18][19] - 产品具备Collection功能,能对内容进行多维度组织和关联,类似用户手动构建知识图谱,旨在满足AI的使用需求,帮助算法自动关联以精准召回信息 [41][42][43] 增长策略与当前阶段 - 前1000个用户主要通过创始人个人自媒体(公众号、Twitter等)和Product Hunt发布(获得日榜和周榜第一)获取,当前未进行规模化扩张,主要专注于搭建增长基础能力 [48] - 当前最关注的核心指标是新用户激活,产品需要用户前期投入以沉淀数据,因此面临用户引导和教育的挑战,正在探索通过“提示词仓库”等方式让用户看到理想结果再引导同步数据 [31][33][34] - 公司坚持公开开发,持续进行用户深度一对一访谈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进行产品共创,每周保证2到3次深度交流 [49] 行业观点与产品愿景 - 在AI产品时代,个人数据对用户自身至关重要,但对他人的重要性远低于互联网时代,产品设计体现了“我的个人数据只对我有核心价值”的理念 [24] - 主流AI产品本质都是Agent,核心区别在于各自的“知识储备”,产品懂的东西(用户私域数据)其他Agent可能不懂 [21][44] - 产品核心价值在于解决真正影响工作效率的高阶问题(如盘点近两天工作需跟进的内容),而非当前AI产品集中的低阶使用场景(如文档问答) [55][56][57]
美股异动 | AI应用软件股多数走强 Figma Inc(FIG.US)大涨超14%
智通财经网· 2025-10-08 22:31
AI应用软件股市场表现 - AI应用软件股多数走强,Confluent股价上涨超过10% [1] - Figma股价大涨超过14%,本周累计涨幅超过27% [1] - SoundHound AI股价上涨超过4.5%,Snowflake和Datadog股价均上涨超过4.5% [1] - Shopify和Tempus AI股价上涨接近3% [1] 公司特定动态 - Confluent正在探索出售方案,并已接获收购意向 [1] - Figma的功能已嵌入ChatGPT,此消息由OpenAI CEO披露 [1]
Bett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tock: BigBear.ai vs. SoundHound AI
The Motley Fool· 2025-10-01 16:2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对比分析了两家AI公司BigBearai和SoundHound AI在2025年的股价表现和基本面 认为尽管BigBearai股价上涨47%但其财务表现不佳 而SoundHound AI股价下跌21%却拥有强劲的增长前景 因此建议选择SoundHound AI作为投资标的 [1][2][15] BigBearai 股票表现与财务分析 - 截至撰稿时 BigBearai股价在2025年上涨了47% [2] - 公司为商业和政府客户提供AI软件解决方案 应用包括预测分析、威胁检测、人脸识别和生物识别技术 [3] - 公司业务虽涉及多个领域 但大部分收入来自政府合同 其业务模式与Palantir相似 [4] - 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8%至略低于4000万美元 管理层将原因归咎于“某些陆军项目量减少” [5] - 公司利润率收缩 亏损同比增加 在快速增长的AI软件市场中缺乏吸引力 [6] - 公司收入积压中仅有少量获得资金支持 在第二季度末报告的3.8亿美元积压中 近95%未获资助或未执行 [7] - 由于关键政府客户需求减少 公司下调了2025年业绩指引 预计今年收入将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降 [8] SoundHound AI 增长前景与市场地位 - SoundHound AI股价在2025年下跌超过21% [2] - 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17% 达到4300万美元 且增长轨迹在近期季度持续加速 [9][11] - 公司通过产品开发和收购迅速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其语音AI解决方案应用于汽车、酒店、餐厅、金融服务、零售和医疗保健行业 [11]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拥有高达12亿美元的潜在收入积压 并成功将其转化为实际收入 因此上调了2025年收入指引 预计今年收入将翻倍至1.69亿美元 [12] - 公司增长速度超过对话式AI市场23%的年增长率 表明其正在这个到2033年预计年收入超过790亿美元的利润丰厚领域赢得更大份额 [13] - 公司有望长期维持显著增长率并最终成为规模大得多的企业 尽管目前市销率达47倍 但考虑到其快速增长和坚实前景 这一估值似乎是合理的 [14]
00后辍学生打造“作弊神器”,被停学却获千万投资
虎嗅APP· 2025-09-30 20:51
公司概况与融资历程 - 公司Cluely是一家AI驱动的桌面助手初创公司,由21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Roy Lee联合创立[21] - 公司在成立不到三个月时获得硅谷知名风投a16z的A轮融资,年经常性收入在一周内从350万美元翻倍至700万美元[4] - 2025年3月,创始人Roy Lee在社交平台X发布关于开发面试作弊工具被学校停学的帖子,该帖子病毒式传播并吸引风投关注,一个月内为公司筹集530万美元种子资金[4][25] - 两个月后,a16z领投1500万美元A轮融资,使公司总融资额超过2000万美元,估值达到约1.2亿美元[5] 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 - 产品定位为“看不见的第二大脑”,是一款AI原生会议软件,能在虚拟互动场景(如求职面试、销售电话、在线考试)提供实时且无法被检测的支持[8][9] - 核心价值主张围绕“隐形”和“无法被检测”,口号为“思考是你做得最慢的事,不如让AI来代劳”[8] - 产品通过悬浮窗形式静置于电脑屏幕上方,可同时获取屏幕内容和麦克风音频,进行语义理解后以隐蔽方式显示答案或建议[9][10] - 功能分为三类:实时记录、事后总结和即时答案,支持在会议进行中提供AI生成的回答,并能结合屏幕资料和历史对话进行上下文理解[10][12] - 产品采用底层图形渲染技术,在共享屏幕、会议录像或其他参与者视角下不可见,可绕过大多数在线监考软件检测[10][11] - 产品几乎支持所有常见通讯软件,包括Zoom、Slack、Webex、Microsoft Teams等,并通过音频捕获等通用技术适配非列表平台(如Google Meet)[13][14] 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 应用场景覆盖求职面试、工作会议、销售客服记录、学业作业、日常交际甚至社交约会,创始人Roy Lee曾使用该产品成功获得亚马逊实习offer[15] - 用户画像集中于需要快速获取知识的群体,如应届毕业生、程序员、销售代表等[19] - 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基础版每天提供15次AI回答,专业版Pro订阅每月收费约20美元且不限次数使用[19]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文化 - 联合创始人兼CEO Roy Lee为21岁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生,具备技术能力且深谙社交媒体营销逻辑,自称是“在TikTok上长大”的创始人[22] - 公司起源於2024年初开发的“Interview Coder”AI工具,Roy Lee因公开演示该工具导致工作offer被撤销并被学校停学一年,后将此经历转化为创业契机[23][24] - 公司团队共16名全职员工,多为大学辍学生,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办公环境融合科技兄弟会文化,强调“Work Hard, Play Hard”[29] - 创始人Roy Lee认为成功源于承担风险,并宣称“作弊”概念在AI时代已演变,使用AI辅助思考如同使用计算器一样正常[29]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竞争对手分为“道德派”(如Otter.ai、Fireflies.ai)和“复刻者”(如Leetcode Wizard、Interview Solver)[33][35] - “道德派”竞争者强调透明与团队协作,核心功能为公开记录和转录会议,与Cluely的“作弊”定位形成对比[33][34] - 公司核心差异化优势并非技术,而是以“作弊”为卖点的品牌定位和病毒式分发能力,a16z合伙人指出此能力是核心护城河[36][37] - 市场出现反作弊工具(如Validia公司的“Truely”),声称可检测Cluely在后台运行并发出警报[36]
00后辍学生打造“作弊神器”,被停学却获千万投资
虎嗅· 2025-09-30 15:47
公司概况与融资进展 - 公司Cluely由21岁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Roy Lee联合创立,其因开发AI面试作弊工具被学校停学,并将此事件转化为营销契机,引发广泛关注[3][18][22] - 公司在成立不到三个月内获得硅谷知名风投a16z领投的A轮融资15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530万美元,总融资额超过2000万美元,估值达约1.2亿美元[2][4] - 公司年经常性收入在一周内从350万美元翻倍至700万美元,展现出极快的商业化速度[2] 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 - 产品定位为AI驱动的桌面助手,核心价值主张是“隐形”和“无法被检测”,旨在成为用户在虚拟互动场景中的“第二大脑”[5][7][8] - 产品通过悬浮窗形式静置屏幕,同时获取电脑屏幕内容和麦克风音频,提供实时记录、事后总结和即时答案三大功能,支持Zoom、Slack、Teams等主流通讯平台[7][8][11][12] - 产品强调其“完全不可被察觉”的特性,采用底层图形渲染技术,在共享屏幕或会议录像中不可见,甚至声称可绕过在线监考软件检测[8][9] 商业模式与用户增长 - 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基础版每天提供15次AI回答,专业版Pro订阅费每月约20美元,可不限次数使用[17] - 用户画像多元,主要集中于年轻知识工作者和求职者,如应届毕业生、程序员、销售代表,应用场景覆盖求职面试、销售电话、在线考试、会议乃至社交约会[14][17] - 增长策略高度依赖病毒式营销,创始人通过社交平台公开“丑闻”吸引流量,并计划招聘50名增长实习生每日发布TikTok视频,目标浏览量达10亿次[22][23][25]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竞争对手分为“道德派”(如Otter.ai、Fireflies.ai)和“复刻者”(如Leetcode Wizard、Interview Solver),前者强调透明与协作,后者专注隐秘辅助[26][27][30][31] - 公司核心差异化优势在于其以“作弊”为卖点的品牌定位,这种争议性策略构建了独特的品牌护城河,带来大量免费媒体曝光,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32][33] - a16z合伙人指出,公司的病毒式分发能力是其核心护城河,而非单纯的技术优势[34] 创始人团队与文化 - 创始人Roy Lee具备技术背景与营销天赋,自称深谙TikTok等社交平台传播逻辑,团队多为大学辍学生,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营造“科技兄弟会”文化[17][18][24] - 创始人世界观崇尚风险承担,认为AI工具的使用是Z世代本能,并立志加速传统教育行业的变革,团队工作与生活高度融合,办公室氛围类似内容创作工作室[24][25]
Prediction: 2 Stocks That Will Be Worth More Than BigBear.ai 5 Years From Now
The Motley Fool· 2025-09-26 16:42
BigBear ai当前市场表现与估值 - BigBear ai股价在2025年迄今上涨超过70% [1] - 公司当前市值达到29亿美元 [5] - 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同比暴跌18% [5] - 公司第二季度末积压订单为3.8亿美元 [6] - 公司尚未实现正自由现金流 [6] - 公司市销率高达14.4倍 [6] Diebold Nixdorf竞争优势与财务表现 - Diebold Nixdorf当前市值略高于20亿美元 [5] - 公司客户群涵盖全球前100大金融机构中的多数以及前25大零售商 [4] - 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仅下降2.6% [5] - 公司第二季度营收环比第一季度增长9% [5] - 公司第二季度末积压订单达9.8亿美元 [6] - 公司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自由现金流 [6] - 公司市销率仅为0.59倍 [6] - 公司Vynamic Smart Vision AI技术获得法国LSA Tech AI for Business奖项 [7]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技术平台与发展前景 -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采用人工智能驱动药物发现和开发 [9] - 传统药物发现方法中90%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失败 [10] - 传统药物开发通常耗时至少十年且成本达20亿美元 [10] - 公司拥有三种实验性癌症疗法处于1期和2期开发阶段 [11] - 公司正在评估针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候选药物 [11] - 公司合作伙伴包括罗氏、赛诺菲、拜耳和德国默克 [12] - 英伟达持有该公司约770万股股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