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
搜索文档
ARR 突破 1 亿美元,HeyGen 创始人公开了他们的内部增长手册,全是干货
Founder Park· 2025-10-17 20:29
公司业绩与里程碑 - 公司本月达到1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2] - 从首次达到100万美元ARR到1亿美元ARR,耗时29个月[2] 核心产品定位 - 公司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用视觉化的方式讲故事[7] - 专注于“沟通型视频”市场,例如业务同步、教程、访谈等,目标是让此类视频制作变得人人可用[8] - 产品定位为服务于从零基础新手到专业人士的所有用户水平,追求极简操作,用户花几分钟即可制作出质量不错的视频[8] AI时代核心开发理念 - 核心理念是“拥抱不确定性”,强调快速行动,驾驭AI浪潮,接受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提前六个月布局[12] - 根本性转变是从寻找稳定的技术“地基”转向驾驭快速变化的AI技术“浪潮”,认为AI技术基础每几个月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2] - 关键区别在于,公司拥抱的是底层AI技术(模型、能力)的不确定性,但对于服务稳定性、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绝不接受任何不确定性[12] - 将不确定性视为机会而非缺陷,选择顺应技术趋势而非对抗[13] - 明确区分“什么在变”(模型、能力)和“什么不变”(用户工作流程、核心痛点),围绕不变的元素构建产品和系统,同时享受模型改进带来的红利[15] 开发与迭代方法论 - 采用为期两个月的路线图规划周期,以匹配AI模型的升级节奏,保持专注与灵活性[18] - 迭代节奏包括:每两个月规划一次路线图,每两周制定一份承诺清单,以及每天进行发布[22] - 实验框架强调快速(几天内完成)、科学(有数据支撑)、能给出明确信号(继续、转向或停止)以及敢于下大赌注[21] - 决策框架基于区分“单向门”(不可逆决策,需谨慎)和“双向门”(可逆决策,可快速测试),鼓励通过实验验证而非无休止争论[24] - 在快速行动中管理技术债的原则是,将偿还技术债视为对未来速度的投资,且必须与业务结果和效率提升挂钩[30] 团队协作与角色分工 - 团队采用通用结构:产品经理(PM)+ 工程师 + 设计师 + 数据科学家[47] - 产品经理角色是总指挥,负责推动决策和定优先级,需要能上手制作可用的最小可行产品(MVP)和体验原型[48] - 工程师角色是快速构建者,侧重于直接与产品经理快速制作原型,设计灵活架构以方便快速迭代,并利用AI编程助手提升效率[55][58] - 设计师角色是化繁为简的大师,核心使命是定义简单又出色的世界级体验,首要原则是简洁,确保产品“简单到奶奶都会用”[56][59] - 数据科学家与产品经理是分析搭档,共同负责解释验证指标、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结果[62][66] - 强调所有角色需对“为什么做”有共识,明确目标、背景及其对公司前进的帮助[70] 产品与增长团队策略 - 核心产品团队专注于构建和打磨产品的核心功能,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完整功能和长期愿景,目标是比对手发布速度快5倍,迭代次数多5倍[75][77] - 核心产品的标准是每一个体验都要做到绝对最好,追求零Bug,因为作为创意工具,可靠性是关乎用户信任的必需品[78] - 增长团队定位为公司的实验引擎,核心原则是提升迭代速度,一切为了速度、学习和影响力[79] - 增长团队强调工程只是工具,产生影响才是目的,优化的是“多快能产生影响”,做实验是为了学习而非为了赢[81][83] 沟通与执行原则 - 沟通核心原则是直接、异步、高效,决策后需立即在Slack中清晰传达,指定负责人和完成时间,保持团队完全透明[88] - 执行上强调“速度就是一切”,是一种必须的心态,慢是不可原谅的罪过,要求以天为单位发布,保持前进势头比追求完美更重要[34][40] - 行事原则包括“充分讨论,坚决执行”,在“战时”状态下,决策必须快,一旦决定,即使有异议也要百分之百投入执行[42] - 通过创新实现用户价值,用户喜爱源于产品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需与解决真实问题绑定[43] 极力避免的误区 - 总结出“AI开发七宗罪”,包括追求完美架构、研究到瘫痪、对稳定地基的幻想、共识陷阱、以质量为借口的过度打磨、“憋大招”式发布以及沉没成本谬误[90][99] - 危险信号包括诸如“我们再多想想”(潜台词是已落后)、“需要所有相关方同意”(潜台词是决策瘫痪)等表述[107]
快速迭代:敏捷开发在商城系统更新中的应用
搜狐财经· 2025-10-16 15:20
在电商行业,市场变化瞬息万变:用户需求升级、竞争对手推出新功能、平台规则调整、新技术涌现……一个采用"闭门造车、一年一更新"模 式的商城系统,上线之日可能就已过时。 快速迭代,已成为商城系统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而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 正是实现快速迭代的科学方法论。它通过"小步快跑、 持续交付、快速反馈"的方式,让商城系统能够敏捷响应市场,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一、 传统开发模式的困境 后果: 系统更新慢,错失市场机会,用户体验落后于竞品。 二、 敏捷开发:商城系统更新的"加速器" 3. 跨职能协作,高效沟通 4. 拥抱变化,灵活调整 5. 持续集成与自动化 三、 敏捷开发在商城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敏捷开发的核心是迭代(Iteration) 和增量(Incremental)。它将庞大的开发任务拆解为多个小的、可独立交付的"冲刺(Sprint)",通常每1- 2周完成一个迭代。 敏捷开发五大原则在商城系统中的应用: 1. 用户价值优先 2. 小步快跑,持续交付 瀑布式开发: 需求 → 设计 → 开发 → 测试 → 上线,线性推进。 问题: 周期长: 一个功能从提出到上线需数月甚至一年。 ...
太离谱!17 年老开发遇奇葩团队:覆盖代码搞强推,说真话 2 天后遭开除?CTO:你说的对,但留不得你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10-05 20:56
公司技术管理问题 - 团队在版本控制中频繁使用git force push操作 导致其他成员的工作成果被覆盖 [5] - 任务管理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一个Jira任务包含上千个待查问题且持续6个月未结项 [6] - 存在代码归属权混乱问题 有成员切换到他人分支删除代码后通过force push将修改标为自身成果 [5] 公司安全与合规风险 - 后端存在严重安全漏洞 报错时会泄露包含API密钥在内的敏感信息 [8] - 对安全漏洞的修复方式治标不治本 仅采用黑名单方式且可被简单绕过 [8][9] - 公司对发现安全问题的员工采取解雇措施 而非解决问题 [13] 公司人力资源实践 - 尽管员工负责的项目体积控制在300KB以内且上线后快速盈利 仍被解雇 [3] - 解雇理由为"给其他开发人员造成压力" 而非工作能力问题 [13] - 存在跨团队协作时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 导致内部矛盾 [3][5] 行业职业发展观点 - 资深开发者拥有17年工作经验 但在此类环境中专业建议未被采纳 [3][11] - 行业观点认为离开管理混乱的公司实际上是"躲过一劫" [15][17] - 建议专业人士避免在无法被赏识的环境中浪费精力 应向前看 [15]
太离谱!17 年老开发遇奇葩团队:覆盖代码搞强推,说真话 2 天后遭开除?CTO:你说的对,但留不得你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10-05 08:26
【导读】:一位拥有 17 年经验的高级全栈开发者,刚为初创公司做出盈利项目,就因暂助其他团队埋下"祸 根"。他发现团队存在 git force push、任务管理混乱等问题,还找出会泄露密钥的安全漏洞。 即便他给出修复方案,却遭后端开发指责,更被 CTO 以"给同事压力大"为由开除。明明句句属实,却被贴 上"外行"标签,这样遭遇,引发无数人共鸣。 他在 Reddit 的网名是 WorstDeveloperEver("最烂开发没有之一",下面就他"烂哥"吧),可见对其遭遇非常 生气的。他的奇特遭遇引发热议。 误入某创业公司 我在一家小型初创公司工作了两个多月。作为一名拥有 17 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全栈开发,我负责的项目与团队 其他项目相互独立。 公司要求我从零开始搭建这个项目,且尽量减少依赖,最终整个项目的体积控制在了 300KB 以内。其中包含 200KB 经过优化的 webp 格式图片和 100KB 的打包文件,这是一款 SaaS 产品。 CTO 对这个项目非常满意,上线后很快就开始盈利,还让我接手下一个新项目的开发。我对项目进行了全面 优化,最终所有性能指标都达到了 100 分。 在此期间,由于新项目的设计 ...
对话吴穹:软件开发的终局,是我们将迎来自己的“黑灯工厂”
AI科技大本营· 2025-09-15 08:50
软件工程方法论本土化 - 西方敏捷方法论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 因国内企业文化偏管控型 强调令行禁止的确定性 而西方崇尚试错和自组织[6][12] - 需将敏捷核心思想与本土实践结合 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新设计适合中国土壤的农具 而非照搬最佳实践[7][14][15] - 华为在落地IPD时做了管理变革和创新 体现本土化必要性[13] - 推出Adapt方法论框架和《敏稳兼顾:数字化研发管理实战》著作 总结规模化敏捷本土落地经验[15] AI对软件工程的冲击 - AI工具存在悖论:对员工是摸魚神器 对老板却是提效神器 两者本质矛盾[9][35] - 生产力变革触及生产关系根基 需解决员工为何使用AI为公司创造价值而非提前下班的管理问题[9][35] - 私域知识质量差是AI应用短板 大多数软件开发项目有独特金融软件或电商系统实现方式等私域知识[18] - 上下文缺失是AI发挥作用的重要阻碍 老系统缺乏历史信息或历史上下文[18][20] - AI在代码补全场景高效 因已有明确修改点和意图上下文 但让AI纯粹处理任务则需大量上下文[19][20] - 短期困难包括AI幻觉和上下文不足 导致团队效率提升数据在10%-20%体感误差范围内[20] Agent专业化趋势 - 不会有通用Agent 最终会分化成专用Agent 如金融Agent 测试Agent 重构Agent[24] - 工程生产线需差异化 如特斯拉造车产线不会用于生产飞机 否则不经济[24] - 开发语言进一步专业化 自然语言编程提升抽象层次 但最终会出现领域特定语言(DSL)[25][26] - 描述和Agent都会分化 形成更专业化生产线[27] 组织管理变革 - 未来组织是1+N模式 即1位人类小队长带领N个AI特工协同工作[35][38] - 需把Agent当成员工管理 建立注册 KPI考核 任务冲突调解等管理机制[24][35] - 考核体系变化 人的效能不再是个人产出 而是带领多少Agent产出多少[38][42] - 兵种主建 战区主战 类似国家军事改革 在职能线上叠加交付型组织[30] - 科技团队不能孤立谈管理 需与PMO 财务等职能部门深度卷入 为整个公司治理服务[47] 技术债与质量管控 - AI可能加速技术债累积 如果过分强调效率或代码行数等指标 会导致低质代码更快产出[53] - 使用得当AI反而减少技术债 如AI生成单元测试能力非常强 形成自闭环[54] - 布设单元测试像铃铛 代码被不该改的地方触碰就会报警[54] - 需传统度量体系感知质量 如交付效率 缺陷修复时间 代码重复度等[53] 工具与平台演进 - 知微工具平台将Adapt方法论理念变为数字化工具 如分层需求体系 多维组织架构[49] - 知微是可配置零代码平台 像高级定制西装 根据客户情况量体裁衣 而非定制开发或盒装软件[52] - 知微会逐渐中台化 大模型也是其用户 通过API调用 成为组织流程资产中心[60] - 未来IDE和CLI是主入口 界面越来越少 因AI改善工具使用 根据工作上下文自动操作[60] 程序员能力重塑 - 未来重要能力是对AI的了解和沟通协同能力 需学会与AI有效沟通[66] - 程序员需放下对AI戒备和抵制 进行心理角色转换 从种地变为地主[77] - 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需补强[78] - 对业务理解至关重要 程序员现在创业更容易[78] - 有技术底色的程序员更具优势 因懂技术细节可不关心 但产品经理压根不懂则难做精准判断[74] - 马斯克 扎克伯格 比尔·盖茨等有编程能力者最终成为顶尖产品缔造者[75] 行业长远展望 - 软件工程终极图景是黑灯软件工厂 AI自主编码 人类负责指挥和规划[9][81] - 软件不会用后即弃 因承担产生数据使命 有长生命周期 形成领域知识[80][83] - 软件行业类比制造业 产能飞跃后可能解决更高阶问题 产生新需求 如星际旅行 可控核聚变 智能医药[82][83] - AI颠覆原有冯·诺依曼架构 LLM是全新概率引擎 从确定性输出变为合理可能结果 拓展软件能力边界[61][62] - 软件边界和形态发生变化 从服务顾问变为直接服务用户 从确定性软件变为能给出不确定结果的软件[63] - 测试和质量过程都需改变 因软件给出不确定结果[64]
CACI(CACI) - 2025 Q4 -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08-07 20:00
业绩总结 - FY25实现16%的基础收入增长,其中10%为有机增长[12] - FY25的EBITDA利润率为11.2%,较上年增长80个基点[26] - FY25自由现金流为4.42亿美元,同比增长16%[12] - 报告期内,净收入为157,855千美元,同比增长17.2%[48] - 调整后的净收入为185,809千美元,同比增长24.9%[48] - 报告期内,稀释每股收益(EPS)为7.14美元,同比增长19.4%[48] - EBITDA为264,538千美元,同比增长12.6%[50] - 报告期内,收入为2,304,144千美元,同比增长13.0%[50] - 自由现金流为139,110千美元,同比增长3.7%[51] 未来展望 - FY26预计收入增长约8%,EBITDA利润率在中11%范围内[22] - FY26自由现金流预计至少为7.1亿美元[33] - 预计2025财年净收入范围为499百万至519百万美元[48] - 预计2025财年调整后的净收入范围为605百万至625百万美元[48] - 预计2025财年稀释每股收益范围为22.38美元至23.27美元[48] - 预计2025财年自由现金流为710百万美元[51] 用户数据与市场动态 - 过去12个月的合同授予总额为100亿美元,合同书对账比为1.1倍[37] - 预计未来两季度将提交的投标额为110亿美元,其中约75%为新业务[37] 负面信息 - FY25的税收退款为4000万美元,推迟至FY26[24]
《长安的荔枝》:大唐组织僵化,李善德敏捷开发
虎嗅APP· 2025-07-24 17:42
大唐组织僵化问题 - 最高决策者脱离实际需求 凭个人意志发起不切实际项目 导致资源空耗[9] - 中层管理者缺乏过滤机制 仅传递压力而不匹配资源 形成"中层黑洞"[10] - 科层体系异化为不作为工具 部门墙导致内耗加剧[11] 李善德敏捷开发实践 - 组建跨职能小团队 包含投资人(苏谅)和技术专家(阿僮) 符合"两个披萨原则"[16] - 亲赴岭南实地调研 采用第一性原理突破二手信息局限[19] - 通过快速实验迭代 完成11次保鲜方案测试 实现敏捷开发[22] 项目交付结果与系统反馈 - 成功完成五千里荔枝运输 但成果被权力顶端忽视[26][27] - 系统对质疑者实施清除程序 李善德因偶然赏赐免于处决[28] - 流放岭南客观上使其避开安史之乱 反映系统失控前兆[29][30] 组织管理启示 - 官僚体系过度追求流程正确性 会丧失应对非标任务能力[11] - 小团队信任机制比正式流程更有效[16] - 脱离现实的KPI体系导致资源错配[20]
《长安的荔枝》:大唐是如何陷入僵化的?
虎嗅· 2025-07-24 07:57
大唐组织僵化问题 - 高层决策脱离实际,凭个人意志发起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和数据支持 [11][12] - 中层管理者如杨国忠等缺乏业务能力,仅作为权力纽带,不进行资源匹配和问题解决,形成"中层黑洞" [15][17] - 科层体系在应对规则外任务时异化为效率障碍,部门墙导致内耗加剧 [19][20][21] 李善德的突破性管理实践 - 组建跨职能敏捷团队,包括商人苏谅(投资人)和专家阿僮(技术核心),践行"两个披萨原则" [26][27] - 采用第一性原理思维,亲赴岭南进行田野调查,打破二手信息壁垒 [31][32][33] - 通过最小可行性测试和敏捷迭代(如保鲜技术路线实验)实现项目交付 [36][37] 项目交付后的系统反馈 - 成功交付未获实质认可,高层对成果价值极度漠视 [44][45] - 系统对提出质疑的"工具人"采取清除机制,李善德因偶然因素免于处决 [48][49][50] - 组织指令混乱显现失控前兆,高层意志随意覆盖中层决策 [51][52] 历史隐喻与现代启示 - 官僚体系僵化导致资源错配,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对比凸显治理能力差异 [14][55] - 脱离一线的战略决策必然付出巨大成本,印证美团高管王莆中的战术细节论 [12] - 个体突破系统依赖非正式信任网络和创业精神,但最终难改体制性缺陷 [26][38][57]
组织变革,就是要“项目化”
虎嗅· 2025-05-28 11:27
组织变革趋势 - 企业当前组织变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轻盈和敏捷"状态以应对经济寒冬[1] - 变革方向聚焦于"组织阵型前压 企业项目化 激励经营化"三大特征[1] - 德国数据显示项目经济占比持续攀升 2019年项目占GDP比重达41%[2] - 全球项目成功率仅35% 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现象[2] 企业项目化转型 - 传统运营组织导致效能停滞 项目组织成为新经济引擎[3] - 互联网企业存在项目团队臃肿但产出低效的问题[3] - 成功项目需具备两大条件:资源支持与政策保障[4] - 领先企业通过建立业务伙伴(BP)机制实现中后台职能前移[5] - 海尔 伊玛尔 理查兹集团等企业已取消传统职位 全面转向项目角色[7] 激励经营化机制 - 项目制薪酬需突破"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金"传统模式[9] - 中后台职能部门需建立与经营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9] - 华为采用"流程固化 人员云化"模式体现敏捷开发本质[13] - 敏捷开发与组织阵型前压在跨部门协作 信息共享等方面高度契合[13] 项目管理创新 - 70-80年代传统项目管理方法过度标准化且效率低下[11] - 敏捷开发成为21世纪主流项目管理方法 强调客户卷入与快速迭代[12] - 组织变革需顶层设计推动 局部创新难以改变整体运作模式[13]
在AI时代拥抱现代软件开发实践
哈佛· 2025-05-08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现代软件开发正经历深刻变革,需包含速度和敏捷性、通过测试和可观察性提高的可见性、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嵌入式安全和治理四个相互关联的支柱,企业采用这些现代软件工程实践可快速、一致且安全地创造价值,同时要平衡速度与质量、创新与安全,为变革做好准备 [10][54] 各部分总结 行业背景与需求 - 企业快速开发软件应用能力是必需品,技术革新支撑快速软件开发需求,但也带来新挑战,企业需开发有先进治理控制的定制AI解决方案 [4] - 现代数字环境要求软件开发具备四个支柱,到2028年软件开发将彻底变革,融入生成式AI对IT人员有深远影响 [10] 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 - BCG将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扩展到软件测试,软件质量工程师用ChatGPT等工具编写自动化代码框架和测试用例,业务价值KPI增加 [19][20] - Capital Group认为人工智能要在测试和可观察性任务中处核心地位,通过人工智能削减警报量并确定需关注的问题 [20] 嵌入安全与治理 - 开发速度提高和系统复杂,安全和治理需融入开发各阶段,低代码和无代码平台使软件开发民主化,但公司面临安全挑战,需早期整合安全实践 [21][23] - 美国钢铁公司通过引入版本控制、构建和发布管道,设立“审批关卡”,将安全嵌入开发实践 [24] 提升可见度 - 现代软件工程要求企业具备可观测性,Capital Group引入现代化可观测性方法,实施新监控平台和流程,雇佣网络可靠性工程师,建立运营会议制度 [30][31] 应对新需求 - CIO认为为运营团队配备基础设施运营、云迁移、网络安全和业务应用开发等技能非常重要,提升速度和敏捷性需技术和流程组合,采用敏捷开发和DevOps方法论 [34][36][38] 采用策略 - 获得管理层支持,高管需理解敏捷开发原则和价值观,用敏捷原则指导商业战略 [45] - 获得IT人员认可,采用沟通、培训和逐步实施等方法,让开发者参与工具选择过程 [46] - 平衡创新与安全,为员工创造创新空间,确保新技术增强工作而非取代岗位 [47] - 经常与客户联系,关注开发关键绩效指标,持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 [51] 面向未来 - 适应未来需在变革中高效有效,以敏捷开发价值和原则影响业务战略,建立可靠工程化平台 [52] - 能有效利用现代软件工程实践的企业将取得成功,软件开发实践要为变革做好准备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