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igh - end Equipment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重点产业链硕博人才供需洽谈会举办
陕西日报· 2025-09-17 08:30
9月16日,由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主办的陕西省2025年重 点产业链硕博人才供需洽谈会在西安举办。 "本次硕博人才洽谈会聚焦我省工业、农业、文旅等重点产业链高层次人才需求,精准适配,旨在 为我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输送高层次硕博人才。"省人社厅人力资源流动管 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将持续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效,紧贴重点产 业链发展趋势,开展数字化、精准化招才引智活动,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为确保人才引进精准高效,省人社厅编制发布了陕西工业、文旅和农业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 同步印发《关于落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四项机制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助力制造业 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建立人才目录发布、引进、培养、激励四项工作机制,助力人才与产 业资源"双向奔赴"。(记者:周明 见习记者:马瑜) 本次活动邀请70余家链主企业参会,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现代农 业、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500多个岗位,需求专业涉及芯片设计、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农 业技术研发等。结合陕 ...
上海宣布推动“AI+制造”发展,AI智能体走向产业核心
环球网· 2025-08-20 09:17
上海市AI+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1] - 目标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1] - 计划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1] 全球AI智能体市场发展 - 2024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113亿美元,2030年接近500亿美元[1]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产业项目 - 一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集中签约落地,涵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软件、人工智能等方向[2] - 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包括三维芯片集成项目、重型燃气轮机项目、脑机接口验证平台项目、水下机器人项目等六个项目[2]
科创板六周年“再出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12:22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近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2][5][22] - 科创板定位"硬科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占比超八成 [5][7][22] - 科创板公司成长性良好,2019-2024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9%和9% [5] 制度创新与改革 - 推出"科创板八条"和"1+6"政策措施,设立"科创成长层",深化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创新 [3][16][18] - 制度包容性增强,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 [6][26] - 注册制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创业板、主板改革提供借鉴 [17][18] 重点产业链集聚效应 - 集成电路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约120家上市公司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等龙头 [8][9] - 生物医药领域,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推出45款获批药品/疫苗,占同期国产创新药总数的12% [6][26] - 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9]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3倍,研发强度中位数12.6%领跑A股 [10][11][29] -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216项,380家公司的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11][33] - 35家公司在细分领域全球第一,124家全国第一,138家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1][33] 市场生态与投资者回报 - 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90%公司在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 [14]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硬科技"投资旗舰指数 [14] - 2024年超6成公司现金分红388亿元,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 [15]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中芯国际科创板IPO募资532亿元,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 [9] - 拓荆科技上市后快速盈利,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8] - 恒玄科技上市5年业绩创新高,入选科创50指数 [6]
没有巨头的江南“小城”,靠什么人均GDP四超上海?
36氪· 2025-07-01 12:33
无锡产业经济概况 - 无锡人均GDP达21.69万元,连续第四年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7][19] - 2023年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24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设计、制造、封测三业规模分别占全省1/2、全国1/8 [5] - 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值约300亿元/平方公里,显著高于苏州(200亿元)、合肥(150亿元)等城市 [20] 核心产业布局 集成电路 - 形成完整产业链,全国唯一与上海并列具备设计(第4)、制造(第3)、封测(第1)全环节能力的城市 [17] - 华虹半导体无锡基地全球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产能第1,SK海力士无锡工厂为全球最大DRAM生产基地 [6][12] - 产业传承自1980年代国家"908工程",本土技术骨干孵化芯朋微电子、晶源微电子等企业 [15][34] 超算与数字经济 - 国家超算中心"神威·太湖之光"采用全国产处理器,2016-2020年保持全球运算速度领先 [34][35] - 日均支持7000+程序作业,衍生气象模拟、工业仿真等应用,吸引清华、中科院设立实验室 [37][38] - 相比天津(依赖国防科技)、昆山(区域支持角色),无锡超算形成市场化应用生态 [38][39] 其他高附加值产业 - 物联网领域远景科技集团全球智能风机份额第1 [6] -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市占率全球第1,药明生物CDMO产能全球前3 [6] - 雅克科技为全球少数能量产半导体前驱体材料的企业 [6] 产业转型路径 - 2007-2017年关停5000+污染企业,腾退土地聚焦集成电路、超算等产业 [9][10][11] - 承接上海技术溢出(如华虹首座外地研发基地),结合本土"苏南模式"乡镇工业基础 [12][25][31] - 产业间形成协同网络:集成电路支撑物联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拉动精密仪器需求 [41] 发展模式对比 - 与苏州相比:无锡集成电路本土企业主导(华虹、SK海力士),苏州依赖外资(三星、英飞凌) [22] - 与杭州相比:无锡侧重制造环节,杭州受生态限制聚焦芯片设计(如矽力杰) [21] - 与合肥相比:无锡产业布局更均衡,合肥集中资源投入存储芯片(长鑫存储) [43] 产业历史沿革 - 1980年代乡镇企业奠定基础:宜兴电缆产业源自废旧电缆翻新,锡北镇印刷机械模仿国营厂设备 [27] - 1990年代"908工程"培养首批半导体人才,2000年华晶改制催生创业生态 [15][29] - 2017年后形成"国家战略+地方配套"模式,如政府提供10亿元贷款加速华虹投产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