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igh - end Equipment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在敢闯敢试中打通创新资本循环
证券日报· 2025-11-05 00:23
■田鹏 日前,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未盈利 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该板块科创成长层首批增量企业。这一突破性实践,不仅让处于研发攻坚期的硬科技企业获得了关 键资本支持,更以鲜活案例为科创板"敢闯敢试、边改边试"的探索历程,写下又一有力注脚。 回溯科创板多年发展轨迹,从2018年宣布设立到如今深化改革迈向新阶段,这片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始终在以制度突破 回应时代需求,用动态优化筑牢发展根基。 一方面,科创板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开展制度创新,为硬科技企业拓宽成长路径。设立之初,科创板创新构建"4+5"科创 属性评价体系,破解科技企业"有技术无利润难上市"的困局;在交易机制上,率先实施20%涨跌幅限制与上市前5日无涨跌幅安 排,既释放了市场的定价活力,也契合了科技创新企业的高波动属性。 另一方面,科创板以"边改边试"的策略把控节奏,以动态调整平衡创新与稳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 善。在未盈利企业上市试点中,科创板逐步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要求企业重点披露研发进展与商业化风险,兼顾投资者 知情权与企业创新空间;2025年推出的 ...
2025 Northeast Asia (Shenyang) Conference on Exchange of Professionals and "Hundred Elites and Hundred Enterprises" Shenyang Tour Kicks Off
Globenewswire· 2025-10-30 00:46
活动概况 - 2025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暨“百企百校”沈阳行活动于10月26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开幕 [1] - 活动主题为“汇聚全球英才 共创振兴未来” [2] - 活动汇聚了来自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及中国其他大中城市的4000家雇主 [2] 招聘规模与成效 - 活动提供职位数量创纪录地达到84,000个,为历届规模最大 [2] - 开幕日当天入场人数达38,653人,企业共收到98,000份简历 [3] 沈阳产业与人才基础 - 沈阳已形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沈阳拥有45所高校、56个重点科研院所和9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3] - 近29,000家科技企业在沈阳设立基地 [3] 人才需求方向 - 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提供49,000个职位,占总职位数近60% [4]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需求尤为旺盛 [4] 城市发展战略 - 沈阳正加速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做推动东北和辽宁振兴的“跳高队” [5] - “沈阳人才计划”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5]
陕西重点产业链硕博人才供需洽谈会举办
陕西日报· 2025-09-17 08:30
活动概况 - 陕西省于9月16日举办2025年重点产业链硕博人才供需洽谈会 [1] - 活动由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共同主办 [1] - 活动旨在为省内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输送高层次硕博人才 [1] 参与企业与岗位 - 活动邀请70余家链主企业参会 [1] - 参会企业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 [1] - 活动提供500多个岗位,需求专业涉及芯片设计、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农业技术研发等 [1] 政策支持与服务 - 活动现场设置政策宣传专区,整合汇聚近100项就业创业支持政策 [1] - 省人社厅编制发布了陕西工业、文旅和农业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 [2] - 同步印发通知,建立人才目录发布、引进、培养、激励四项工作机制 [2] - 行业将持续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模式,开展数字化、精准化招才引智活动 [1]
上海宣布推动“AI+制造”发展,AI智能体走向产业核心
环球网· 2025-08-20 09:17
上海市AI+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1] - 目标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1] - 计划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1] 全球AI智能体市场发展 - 2024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113亿美元,2030年接近500亿美元[1]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产业项目 - 一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集中签约落地,涵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软件、人工智能等方向[2] - 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包括三维芯片集成项目、重型燃气轮机项目、脑机接口验证平台项目、水下机器人项目等六个项目[2]
科创板六周年“再出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12:22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近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2][5][22] - 科创板定位"硬科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占比超八成 [5][7][22] - 科创板公司成长性良好,2019-2024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9%和9% [5] 制度创新与改革 - 推出"科创板八条"和"1+6"政策措施,设立"科创成长层",深化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创新 [3][16][18] - 制度包容性增强,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 [6][26] - 注册制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创业板、主板改革提供借鉴 [17][18] 重点产业链集聚效应 - 集成电路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约120家上市公司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等龙头 [8][9] - 生物医药领域,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推出45款获批药品/疫苗,占同期国产创新药总数的12% [6][26] - 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9]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3倍,研发强度中位数12.6%领跑A股 [10][11][29] -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216项,380家公司的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11][33] - 35家公司在细分领域全球第一,124家全国第一,138家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1][33] 市场生态与投资者回报 - 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90%公司在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 [14]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硬科技"投资旗舰指数 [14] - 2024年超6成公司现金分红388亿元,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 [15]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中芯国际科创板IPO募资532亿元,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 [9] - 拓荆科技上市后快速盈利,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8] - 恒玄科技上市5年业绩创新高,入选科创50指数 [6]
没有巨头的江南“小城”,靠什么人均GDP四超上海?
36氪· 2025-07-01 12:33
无锡产业经济概况 - 无锡人均GDP达21.69万元,连续第四年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7][19] - 2023年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24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设计、制造、封测三业规模分别占全省1/2、全国1/8 [5] - 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值约300亿元/平方公里,显著高于苏州(200亿元)、合肥(150亿元)等城市 [20] 核心产业布局 集成电路 - 形成完整产业链,全国唯一与上海并列具备设计(第4)、制造(第3)、封测(第1)全环节能力的城市 [17] - 华虹半导体无锡基地全球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产能第1,SK海力士无锡工厂为全球最大DRAM生产基地 [6][12] - 产业传承自1980年代国家"908工程",本土技术骨干孵化芯朋微电子、晶源微电子等企业 [15][34] 超算与数字经济 - 国家超算中心"神威·太湖之光"采用全国产处理器,2016-2020年保持全球运算速度领先 [34][35] - 日均支持7000+程序作业,衍生气象模拟、工业仿真等应用,吸引清华、中科院设立实验室 [37][38] - 相比天津(依赖国防科技)、昆山(区域支持角色),无锡超算形成市场化应用生态 [38][39] 其他高附加值产业 - 物联网领域远景科技集团全球智能风机份额第1 [6] -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市占率全球第1,药明生物CDMO产能全球前3 [6] - 雅克科技为全球少数能量产半导体前驱体材料的企业 [6] 产业转型路径 - 2007-2017年关停5000+污染企业,腾退土地聚焦集成电路、超算等产业 [9][10][11] - 承接上海技术溢出(如华虹首座外地研发基地),结合本土"苏南模式"乡镇工业基础 [12][25][31] - 产业间形成协同网络:集成电路支撑物联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拉动精密仪器需求 [41] 发展模式对比 - 与苏州相比:无锡集成电路本土企业主导(华虹、SK海力士),苏州依赖外资(三星、英飞凌) [22] - 与杭州相比:无锡侧重制造环节,杭州受生态限制聚焦芯片设计(如矽力杰) [21] - 与合肥相比:无锡产业布局更均衡,合肥集中资源投入存储芯片(长鑫存储) [43] 产业历史沿革 - 1980年代乡镇企业奠定基础:宜兴电缆产业源自废旧电缆翻新,锡北镇印刷机械模仿国营厂设备 [27] - 1990年代"908工程"培养首批半导体人才,2000年华晶改制催生创业生态 [15][29] - 2017年后形成"国家战略+地方配套"模式,如政府提供10亿元贷款加速华虹投产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