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medicine

搜索文档
20cm速递|科创创业ETF(588360)涨超1%,硬科技研发投入与并购活跃度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11:57
科创创业ETF表现 - 科创创业ETF(588360)7月29日早盘涨超1% [1] - 该ETF跟踪科创创业50指数(931643),单日涨跌幅可达20% [2] - 指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 [2] 科创板发展现状 - 科创板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06亿元,同比增长6.4% [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7%,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1] - 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等多个产业 [1] 科创板市场机制 - 通过分层管理、专业机构参与和领域拓展化解未盈利企业融资困境 [1] - 2025年新增披露73单交易已完成,重大交易单数13起 [1] - 股权激励、分红、回购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1] 投资产品信息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科创创业50ETF发起联接C(013307)和A(013306) [2]
开市六周年—— 科创板成长为资本市场改革“示范田”
经济日报· 2025-07-24 06:05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定位"硬科技",形成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 [1] - 累计支持589家企业上市,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总市值突破7万亿元 [2] - 海光信息、中芯国际、联影医疗等10家龙头企业总市值1.47万亿元,占比超20% [2] 行业集群效应 - 集成电路领域聚集120余家企业,占A股总数的六成,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全链条 [2] - 生物医药领域113家企业成为全球主要创新药上市地之一,贡献2018年以来国产创新药的12%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矩阵式产业集群 [2] 制度创新与改革 - 试点注册制,建立多元包容发行上市制度、灵活股权激励制度、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度 [4] - 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上市 [4] - 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摘U",19家第五套公司自研45款药品或疫苗获批上市 [4] - 新一轮"1+6"改革扩展第五套标准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5] 研发投入与人才 - 2024年研发投入1681亿元,同比增长6.4%,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12.6% [6] - 研发人员24万人,占员工总数近三成,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沪主板(2.7%)、深主板(3.33%)、创业板(5.3%) [6] 市场表现与资金引导 - 近5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和9%,2024年平均毛利率40%,海外收入占比约三成 [6]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境内外跟踪产品161只,合计规模2600亿元 [6] - 约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 [6] 投资者回报 - 509家公司(87%)披露2025年度提质增效方案,科创50、科创100成分股全覆盖 [7] - 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累计分红388亿元,超29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 [7]
科创板六周年“再出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12:22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近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2][5][22] - 科创板定位"硬科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占比超八成 [5][7][22] - 科创板公司成长性良好,2019-2024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9%和9% [5] 制度创新与改革 - 推出"科创板八条"和"1+6"政策措施,设立"科创成长层",深化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创新 [3][16][18] - 制度包容性增强,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 [6][26] - 注册制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创业板、主板改革提供借鉴 [17][18] 重点产业链集聚效应 - 集成电路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约120家上市公司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等龙头 [8][9] - 生物医药领域,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推出45款获批药品/疫苗,占同期国产创新药总数的12% [6][26] - 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9]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3倍,研发强度中位数12.6%领跑A股 [10][11][29] -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216项,380家公司的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11][33] - 35家公司在细分领域全球第一,124家全国第一,138家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1][33] 市场生态与投资者回报 - 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90%公司在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 [14]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硬科技"投资旗舰指数 [14] - 2024年超6成公司现金分红388亿元,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 [15]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中芯国际科创板IPO募资532亿元,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 [9] - 拓荆科技上市后快速盈利,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8] - 恒玄科技上市5年业绩创新高,入选科创50指数 [6]
青岛再迎重磅“合伙人”!20余项前沿成果亮相鲁港澳科技对接会
齐鲁晚报· 2025-07-22 12:20
会议概况 - 2025鲁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接会暨科创赋能上合地方经贸发展国际合作会议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近200名来自鲁港澳三地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会 [1] - 会议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期间的重要活动 现场为创冷科技产业化促进中心、中科医疗器械科创综合服务平台、合十思维人工智能创新基地揭牌 [1] 合作成果 - 活动促成技术合作、产品推广、市场开拓等多项合作意向 设置30余个对接展位 山东省香港商会16家会员企业、澳门上合商会及山东本地139家单位代表参与自由交流 [2] - 参会嘉宾分批考察青岛·上合之珠博览中心、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等标志性平台载体 [2] 项目推介 - 香港科技园公司介绍其国际孵化网络、研发支持体系及对接全球市场的优势 [3] - 胶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解读上合示范区政策红利、区位优势及鲁港中心服务功能 [3] - 合十思维、中科钛领、上合航天、国盾网科技等企业展示20余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航天科技、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 [3] 战略意义 - 青岛与香港同为港口城市 具有相似的城市气质 通过鲁港澳合作深化科技创新领域协同 [4] - 上合示范区将带动鲁港澳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协同创新 打造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高地 [5] - 香港贸易发展局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科创枢纽优势 支持山东企业"走出去"和海外技术"引进来" [5] - 山东通过"企业主导、市场导向"模式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取得突破 未来将深化与港澳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合作 [5]
2025沪港创新项目评选辅导营举办 深度联动沪港科创资源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21:35
活动概况 - "2025沪港创新项目评选"活动由上海市香港商会主办 聚焦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主题为"沪港联动科创共融" [1] - 活动采用"线下分享+线上直播"模式 搭建沪港科创资源交流对接平台 已收到多个团队报名参赛 [1][3] - 评选面向初创公司 大学生和创意个人/团体 采用"双赛道"模式 分为初创组(10人以下 融资轮次≤1次)和成长组(50人以下 融资轮次≤3次) [3] 评选机制 - 评选标准涵盖创造性 可行性 团队能力等维度 通过"全周期培育"体系提供初审 辅导营 路演和资本对接全流程支持 [1][3] - 获奖项目可优先入驻沪港四大产业园区(上海外高桥集团 上海张江高科 香港数码港 香港科学园) 冠军将获得400平方米物业免租2年 [3] - 香港—上海双城商会资源网络将为优秀项目提供政企对接 投融资支持等服务 [3] 行业专家观点 - 浙江灵巧智能科技联合创始人周晨博士探讨沪港在人才储备与政策支持上的互补优势 [4] - 圆桌论坛嘉宾从资本对接 供应链优化等维度分析如何利用沪港两地科创优势创造价值 [4] - 评选委员会主席杨睿刚提出"政策互通 资本联动 人才共育"三维发展模型 强调需从"单点项目对接"升级为"生态体系共建" [4]
50亿银行系“长钱”加速入市深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6:23
深圳AIC基金落地情况 - 深圳近期有三支AIC基金完成工商登记注册,总规模达50亿元,分别为深圳深投控千帆企航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亿元)、深圳深投控工融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亿元)、深圳光明中瀛扶摇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0亿元)[1][2][3] - 三支基金合作模式均为"市区国企+银行系AIC",主要合伙人包括农银投资、深投控、罗湖投控、中银投资、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等[2][3][4] - 截至2024年4月,深圳已签署11只股权投资基金合作意向协议,意向落地基金规模达570亿元[1] 基金投资方向 - 深投控千帆企航基金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已储备项目超30个[2] - 光明中瀛扶摇基金立足光明区,重点投资"3+3+1"产业体系,包括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及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2] - 深投控工融科创基金围绕深圳"20+8"产业,主要投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 AIC行业动态 -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至18个城市后,AIC股权投资基金密集成立[5] - 2024年五大AIC及其附属机构共完成156起投资案例,披露金额576.04亿元,投资活跃度达历年峰值[6] - 2023年五大AIC合计净利润183.54亿元,同比增长1.04%[6] - 工银投资市场化债转股落地规模累计超4000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2500亿元,股权投资试点基金签约规模超1500亿元[6] 区域布局进展 - 天津五大行AIC已完成基金布局,意向合作规模300亿元[6] - 宁波五大AIC已建及拟组建基金9只,总规模175亿元[6] - 股份制银行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已获批设立AIC,打破五大国有银行垄断格局[6] 行业作用 - AIC通过债转股、股权投资试点业务促进资金向新质生产力流动,发挥国有大行在品牌、资金、风控等方面的协同优势[7] - 深投控作为深圳市属资本运营平台,旗下基金群总规模超1500亿元[5] - 光明区引导基金已设及在设子基金21只,总认缴规模近300亿元[5]
没有巨头的江南“小城”,靠什么人均GDP四超上海?
36氪· 2025-07-01 12:33
无锡产业经济概况 - 无锡人均GDP达21.69万元,连续第四年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7][19] - 2023年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24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设计、制造、封测三业规模分别占全省1/2、全国1/8 [5] - 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值约300亿元/平方公里,显著高于苏州(200亿元)、合肥(150亿元)等城市 [20] 核心产业布局 集成电路 - 形成完整产业链,全国唯一与上海并列具备设计(第4)、制造(第3)、封测(第1)全环节能力的城市 [17] - 华虹半导体无锡基地全球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产能第1,SK海力士无锡工厂为全球最大DRAM生产基地 [6][12] - 产业传承自1980年代国家"908工程",本土技术骨干孵化芯朋微电子、晶源微电子等企业 [15][34] 超算与数字经济 - 国家超算中心"神威·太湖之光"采用全国产处理器,2016-2020年保持全球运算速度领先 [34][35] - 日均支持7000+程序作业,衍生气象模拟、工业仿真等应用,吸引清华、中科院设立实验室 [37][38] - 相比天津(依赖国防科技)、昆山(区域支持角色),无锡超算形成市场化应用生态 [38][39] 其他高附加值产业 - 物联网领域远景科技集团全球智能风机份额第1 [6] -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市占率全球第1,药明生物CDMO产能全球前3 [6] - 雅克科技为全球少数能量产半导体前驱体材料的企业 [6] 产业转型路径 - 2007-2017年关停5000+污染企业,腾退土地聚焦集成电路、超算等产业 [9][10][11] - 承接上海技术溢出(如华虹首座外地研发基地),结合本土"苏南模式"乡镇工业基础 [12][25][31] - 产业间形成协同网络:集成电路支撑物联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拉动精密仪器需求 [41] 发展模式对比 - 与苏州相比:无锡集成电路本土企业主导(华虹、SK海力士),苏州依赖外资(三星、英飞凌) [22] - 与杭州相比:无锡侧重制造环节,杭州受生态限制聚焦芯片设计(如矽力杰) [21] - 与合肥相比:无锡产业布局更均衡,合肥集中资源投入存储芯片(长鑫存储) [43] 产业历史沿革 - 1980年代乡镇企业奠定基础:宜兴电缆产业源自废旧电缆翻新,锡北镇印刷机械模仿国营厂设备 [27] - 1990年代"908工程"培养首批半导体人才,2000年华晶改制催生创业生态 [15][29] - 2017年后形成"国家战略+地方配套"模式,如政府提供10亿元贷款加速华虹投产 [23][34]
川大团队“解题式”科研:合成生物破局亚精胺量产|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6-26 16:52
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 - 四川大学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微生物改造成高效"细胞工厂",探索亚精胺的生产和应用方式 [2] - 亚精胺被誉为"下一个千亿级生物活性分子",在抗衰老、心血管疾病预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 团队通过技术攻坚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探索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转化路径 [2] 亚精胺市场现状与技术瓶颈 - 亚精胺因抗衰老、神经保护等功效成为生物医药热点,被列为五大抗衰潜力成分之一 [3] - 传统小麦胚芽提取法纯度仅1%,化学合成成本高,导致国际市场被外企垄断,百克产品定价高达上万元 [3] - 行业面临代谢通路复杂、分离纯化成本高、产业化放大稳定性不足三大痛点 [3] 技术创新路径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酵母代谢网络进行模拟,大幅提升亚精胺合成效率 [4] - 通过多维组学分析发现支路代谢途径是产量限制的关键 [5] - 发现胞外分泌机制,找到能将亚精胺主动排出细胞的转运蛋白,提高杂质去除率 [5] - 新技术路径使纯化过程从"榨果汁"变为"接自来水",实现效率提升和能耗降低 [5] 产学研结合模式 - 团队深度参与企业市场需求,让本科生参与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实践 [5] - 川大设立"生物质技术与工程"创新班,以项目制培养模式为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5] - 高校研究与企业需求结合,解决真实痛点 [5][9] 市场应用前景 - 亚精胺将成为撬动多个千亿级产业的支点,食品领域产品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7] - 医药领域针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适应症已完成动物实验 [7] - 麦肯锡报告显示,2030-2040年间生物智造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经济效益 [7] 政策环境支持 - 四川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六大优势产业,全国18个省、市将"合成生物"写入"十四五"规划 [8] - 成都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热土,政策支持加速技术转化 [8] - 高校、企业、政策三方协作推动合成生物学发展 [8][9]
发挥比较优势 作出更大贡献——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口市委书记张建慧
河南日报· 2025-06-26 15:00
特色先进制造业发展 - 培育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智能零部件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推动纺织服装、特种钢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1]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 [1] 企业数字化转型 - 以"一转带三化"推动制造业升级,提升"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1] - 分类分级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台账,动态跟进数字化转型项目 [1] 农业强市建设 - 实施"7个专项行动",保障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 目标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业强市 [1] 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 - 加速周口港小集作业区、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 [2] - 打造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内河航运港口 [2] 文旅产业发展 - 以太昊伏羲陵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区 [2] - 将文旅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强化"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文化标识 [2]
2025上财商学院MBA/EMBA“商链共生”校企合作及培养方向升级发布会在沪举行
中证网· 2025-06-24 16:40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EMBA升级发布会 核心观点 -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发布"商链共生"校企合作计划及培养方向升级方案 旨在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教育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 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1][2] - 计划通过七大模块协同推进产教融合 包括前沿讲座论坛 深度产业园区参访 双师同堂 移动课堂等创新形式 [2] - 现场授予9家单位"MBA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称号 覆盖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 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 [3] 校企合作计划 - 推出"商链共生"校企合作计划 以"时代之困 产业之痛 教育之变"为切入点 [2] - 合作形式包括:前沿讲座论坛 深度产业园区参访 业界与学界专家"双师同堂" 走进企业的"移动课堂" 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整合实践"项目等七大模块 [2] - 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嘉定工业互联网产业园 国科长三角资本等9家单位成为首批合作基地 [3] 培养方向升级 - 发布2026级MBA/EMBA全新班型和培养方向 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能级 [2] - 目标培养具有深厚财经素养的商界精英 构建开放多元的育才通道 [2] - 同步发布2026级新生奖学金方案和招生政策 [1] 合作企业覆盖领域 - 合作企业涉及人工智能(上海脉策数据科技) 生物医药(林清轩生物科技 康隆药业 济川药业) 新材料(浙江纳美新材料) 金融科技(国科长三角资本) 工业互联网(嘉定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前沿产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