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捞女游戏》
icon
搜索文档
长剧得不到的男人,让真人影游抓住了?
36氪· 2025-08-14 17:44
进入存量竞争以来,各视频网站对男性观众的招揽之心有目共睹。男频大IP无疑是一条简单粗暴撬动男性市场的思路,只是效果屡屡不如人意。就好比这 个暑期档的真人版《凡人修仙传》,当"扑没扑"成为广大网友争论不休的话题,情况已经不言自明。 平心而论,《凡人修仙传》并未再犯《斗破苍穹》《武动乾坤》这些上一代男频剧改的毛病。也算是打戏特效诚意十足,精神内核拿捏到位。结果依然如 此,只能说长剧体系与男性观众已经彼此出走了很长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男性文娱正在丰富起来。如今长剧在男性用户那里的竞争者,除了老对手游戏与网文,猛卷视效的动画与野心不小的短剧,还出现了创作选 角更优先考虑男性喜好、也更符合男性消费方式(几十块一次性买断)的真人互动影游。 经历过2023年《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大出圈、以及2024年大批跟风之作暴死后,真人互动影游逐渐成长为一个每月稳定上新、消费人群稳固的内容赛 道,题材丰富度与制作水准在2025年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6月份的话题之作《捞女游戏》(后更名《情感反诈模拟器》)是此番升级内卷的一个缩影,却不是句点。暑期档必争之地,影游赛道也打得火热,《完 蛋!》系列推出古代背景的第二部,更有都市玄幻、历 ...
五个“捞女”,吃透全球男人的钱包
创业邦· 2025-07-01 13:44
游戏市场表现 - 游戏《情感反诈模拟器》上线5天销量突破68万份 登上国区热销榜第一 全球排名一度冲进前三 [11] - 按国内售价29.04元计算 总收入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 平均每天营收超400万元人民币 [11] - SteamDB估算全球营收约340万美元 按销量68万份计算 单价约5美元 [11] - 游戏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 单线体验时间约5小时 可互动素材总时长7.8小时 [14] 内容设计与争议 - 游戏剧情映射现实案例如"胖猫事件""翟欣欣案" 角色名和章节标题暗含现实关联 [15] - 争议焦点集中在"捞女"形象 被批评涉嫌性别歧视和制造对立 导致游戏被迫更名 [20][21] - 游戏包含105个情感知识点模块 试图通过游戏化方式提供恋爱教育 [26] - 行业分析师指出游戏通过预设性别标签和情感冲突制造强情绪 形成"热度→争议→销量"闭环 [27] 互动影游行业趋势 - Steam平台已有超60款国产真人互动影游上线 平均每月5款 [46] - 90%的真人互动影游销量不足2000份 营收不过8万元 [47] - 行业同质化严重 玩家本质在做"选择题"而非真正操控剧情 [47] - 《情感反诈模拟器》尝试转向更具争议性的内容赛道 结合"情感反诈"话题 [47] - 未来破局点可能在于利用AI技术增强互动性和悬疑性 突破美女噱头局限 [49] 商业模式分析 - 游戏定价33元 首发折扣至29.04元 低于同类产品52-68元区间 [11] - 制作团队来自影视圈 游戏带有强烈影视感 类似"花29元看一场电影" [45] - 成功吸收短剧生产方式:快节奏 强情绪 低门槛 [46] - 本质是"情绪价值"的商业实验 玩家通过"假装参与"获得代入感 [49]
五个捞女,吃透全球男人的钱包
投中网· 2025-06-30 10:24
核心观点 - 游戏《情感反诈模拟器》(原名《捞女游戏》)通过精准设计争议性话题和情绪共鸣,实现商业成功,上线5天销量突破68万份,全球营收约340万美元(约2000万元人民币),日均营收超400万元人民币 [12] - 游戏结合现实案例(如"胖猫事件""翟欣欣案")映射社会议题,引发男性玩家对情感欺诈的共鸣,但同时也因性别标签和刻板角色设定陷入伦理争议 [16][21][23] - 行业层面,该游戏代表互动影游从"美女噱头"向"社会话题"的转向尝试,但整体市场仍面临同质化严重、互动性弱等问题 [44] 市场表现 - 定价策略:首发折扣价29.04元,低于同类互动影游(52-68元区间),销量超预期回本线(37万份)的183% [12] - 销售数据:上线5天销量68万份,Steam全球排名前三,国内总收入近2000万元人民币 [12] - 制作成本: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7章节剧情含7.8小时可互动素材,自称国内首部"情感反诈互动影游" [13] 内容设计 - 现实映射:角色命名(如"笨猫""陈欣欣")、章节标题暗藏"愿以后再无彷(胖)猫"、组织名"变凤凰"均影射社会热点事件 [16][19] - 角色塑造:女性角色并非单一反派,剧情揭示其生存压力(如癌症母亲、MCN压榨)和情感矛盾,提供"恋情档案"105个情感知识点作为教育内容 [26][27] - 争议焦点:60%玩家在第一章选择"拉黑"选项,但游戏仍被批评强化性别对立和受害者叙事 [37][23] 行业趋势 - 市场现状:Steam平台国产真人互动影游超60款,但90%作品销量不足2000份,营收低于8万元 [44] - 技术瓶颈:当前作品依赖"选择题"式互动,需通过AI增强角色操控深度和剧情悬疑性以突破同质化 [44] - 商业模式:借鉴短剧的"快节奏+强情绪"逻辑,形成"热度→争议→销量"闭环,但用户沉淀不足 [28][44] 用户行为 - 情绪消费:部分玩家以清醒状态参与"带剧本的感情体验",如现实案例中研究生林阳花费1000元复刻游戏情节 [32][34] - 社会影响:游戏外"捞女"标签泛化至日常消费(奶茶、汉堡),加剧两性信任危机 [38] - 媒介价值:通过互动形式反映社会议题,但实际效果取决于玩家将其视为警示工具还是情绪出口 [41]
五个捞女,吃透全球男人的钱包
盐财经· 2025-06-29 17:02
游戏市场表现 - 游戏《情感反诈模拟器》原名《捞女游戏》上线首日定价33元 首发折扣价29 04元 远低于同类互动影游52-68元区间 [9] - 上线5天销量突破68万份 登顶国区热销榜 全球排名前三 截至6月25日全球营收约340万美元 国内总收入近2000万元人民币 日均营收超400万元 [10] - 制作成本回收门槛为37万份 实际销量远超预期 [9][10] 产品设计特点 - 采用全程实景拍摄与真人演出 剧情分7章节 单线体验5小时 互动素材总时长7 8小时 自称国内首部"情感反诈互动影游" [11] - 植入现实社会事件元素 如"胖猫事件""翟欣欣案" 通过角色命名(ID"笨猫" 女主"陈欣欣")和章节标题彩蛋("愿以后再无彷猫")强化现实映射 [14] - 设置"恋情档案"系统 包含105个情感知识点 涵盖认知 吸引 反诈等模块 试图提供游戏化恋爱教育 [26] 用户群体与情绪共鸣 - 主要吸引男性玩家 通过"感情骗局""舔狗故事"等现实痛点引发共鸣 60%玩家在第一章就选择"拉黑"选项 [15][43] - 部分用户将游戏视为"现实版DLC" 如研究生林阳花费1000元体验直播间互动 主动代入游戏情节 [32][37] - 争议点在于女性角色塑造 几乎所有主要女性角色均为"捞女" 被批评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但剧情也揭示角色复杂动机(如治病 被压榨等) [21][23] 行业趋势分析 - Steam平台已上线超60款国产真人互动影游 平均每月新增5款 但90%作品销量不足2000份 营收低于8万元 [48][49] - 该品类借鉴短剧生产模式 主打快节奏 强情绪 低门槛 同质化严重 玩家仅做"选择题"而非真正操控剧情 [48][50] - 行业尝试突破美女噱头局限 转向社会议题(如反诈) 但需通过AI技术增强互动深度与悬疑性才能打破瓶颈 [51] 营销策略与传播路径 - 预设性别标签与情感冲突争议点 通过"热度→争议→销量"闭环实现传播 手法类似导演胡耀辉过往"擦边影视"作品 [27] - 上线次日因舆论压力更名 官方账号遭封禁 粉丝群解散 但争议反而助推销量 [19] - 行业分析师指出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的"话题设计" 而非单纯内容质量 [27]
现在是游戏板块牛市的起点吗?
格隆汇APP· 2025-06-22 18:01
国产游戏行业发展趋势 - 国产游戏题材从传统的仙侠、武侠、历史战争向多样化发展,如《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和《捞女游戏》分别聚焦现代都市恋爱和情感反诈等新颖题材 [4][5] - 游戏形式从传统的3D建模、2D手绘扩展到真人互动影像,模糊了游戏与影视的边界,提升了玩家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5] - 国产游戏不再局限于单一赛道,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所突破,包括真人互动影游和小众独立游戏 [6] 国产游戏市场表现 - 《捞女游戏》上线首日国区销量冲到第二、全球销量冲到第八,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达数百万次 [1][5] - 《黑神话:悟空》首发3天内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份,发售后一个月内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份 [7] - 自2020年以来,中国自主研发的数字游戏在海外市场年度销售收入连续5年超过千亿元人民币,近半数收入来自美国、日本等游戏产业先发国家 [7] 国产游戏发行与推广 - 游戏厂商不再依赖单一渠道发行,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游戏 [7] - 通过开展不同话题互动提升游戏知名度 [7] 国产游戏未来发展 - 中国游戏产业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给玩家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7] - 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持续发力,通过创新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游戏品牌 [7] -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类型丰富、品质卓越的游戏推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