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搜索文档
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辞世,生前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
虎嗅APP· 2025-08-04 19:04
许倬云的学术成长与治学方法 - 学术成长得益于多元教育背景和名师指导 包括北大清华系统的自由讨论氛围、辅仁高中的士族读书传统以及李济之等跨学科导师的针对性培养[9] - 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建立广泛研究网络 代表台湾学术机构与欧美核心学界进行二战影响、韦伯理论等深度对话 形成比较研究框架[11][12] - 采用"狐狸式"学习方法 跨学科随机吸收知识 注重现象观察与问题联想 如通过气候现象串联历史环境变迁研究[21][17] 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 - 强调开放型知识获取方式 反对固守单一理论 提倡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与现代检索工具结合[14] - 利用问题导向思维应对知识爆炸 通过串联问号构建新课题 如从理论物理演进看学科框架重构[16][18] - 保持思维活跃度的三重原则:无偏见、非固执、持续自我修正 以董仲舒时代与当代检索条件对比说明认知迭代[19][18]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认知 - 提出"修己安人"的群体伦理 以中国"我们"文化对比西方"我"文化 体现在《美国六十年》中的文明形态分析[23][24] - 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用费孝通"美美与共"解释文化互动 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23] - 主张失败情境下的自我保全策略 提出"两不丢"原则:人格尊严不丢(失志)、行为得体不丢(失态)[26] 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 比较研究法的实践应用 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基督教文明-现代社会的五维对比[12] - 知识整合的"杂而能连"标准 以儒家思想融合战国百家为例说明学术创新机制[21] - 环境观察作为研究方法 通过生物行为(松鼠)、自然现象(树木)推导生态规律 形成研究切入点[21]
史学大家许倬云去世
券商中国· 2025-08-04 18:20
许倬云生平与成就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1] - 许倬云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 [4] - 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讲座教授 [4] - 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 [4] 学术著作与荣誉 - 学术代表作包括"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 [4] -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 [4] - 《万古江河》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4] - 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 [4] - 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4] - 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4] - 2024年获得唐奖第六届汉学奖 [4] 个人情感 - 当被问及"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许倬云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啊"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