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冰03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从乡村田到实验室:看河南新乡农业科技之变
中国新闻网· 2025-10-08 17:01
农业科技应用与模式创新 - 原阳县通过建设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实时监测数万亩高标准农田,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2] - 当地推动“稻鳅、稻鱼、稻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循环,并推出“稻鳅大米”等市场青睐的产品 [2] - 智能配肥站为土地“量身定制”营养餐,助力玉米等作物长势优于往年 [2] 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心连心公司构建土壤与种植大户数据库,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按方造肥”,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种地”转变为“数据种地” [3] - 公司专注研发,针对“低效用肥、土壤退化”等痛点,承接多个研发项目,并与2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氮高效、磷高效等核心技术 [5] - 此举打通了“技术到田间、产品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科研出成果、企业出效益、农民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3][5] 区域农业战略与种业发展 - 河南省打造以中原农谷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格局,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6]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作为中原农谷核心载体,正推动形成千亿级种业产业集群 [6] - 河南小麦平均亩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8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年均播种面积超8500万亩,其中超85%为自育品种 [6]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9:02
藏粮于地:盐碱地破"碱"重生 盐碱地既是亟待唤醒的耕地后备资源,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粮仓"。山东拥有的近900万亩盐碱 地,使其成为探索盐碱地治理路径的"天然试验场"。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 中新网济南9月25日电(李欣 李明芮 孙婷婷)从与黄河三角洲盐碱荒滩艰苦博弈,到在一粒种子间寻求关 键突破,再到向产业链全程要效益、挖掘"无形良田",山东保障粮食安全的步履沉稳而有力,系统性筑 牢"齐鲁粮仓"。这条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扎实路径,彰显了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担当。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黄河入海口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曾是农民与盐 碱地抗争的苦涩注脚,也凸显了盐碱地治理的困境。 如今,盐碱地的命运正被改写。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介绍,山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黄河 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种地相适、多元利用、科技支撑"的盐碱地综合利用 新路径。 2025年6月,在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唐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盐碱地麦田,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抢收 小麦。刘智峰 摄 循着分区分类的治理思路,山东为不同区域量身定制土壤改良、地力 ...
当小麦遇到冰草 新品种小麦即将成熟
新京报· 2025-05-20 11:23
小麦新品种研发 - 普冰03是小麦与冰草远缘杂交培育的新品种 具有好种 好管 好看 抵抗多种逆境能力等特点 [1] - 普冰03在河南新乡示范田中表现良好 具有播期和播量弹性大 分蘖力强 抗寒 耐旱 抗倒伏 抗茎基腐病 抗白粉病 中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等特点 [3] - 普冰03于2023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统一试验并审定 2024年完成生产经营权转让 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市场化交易的远缘杂交小麦品种 [3] 技术突破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团队攻克了小麦-冰草远缘杂交的世界难题 解决了花期不遇 生殖隔离 杂交胚胎不能正常发育等问题 [2] - 团队创制了多种高产多抗的小麦育种材料 为全国小麦育种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新选择 [2] - 团队向全国小麦育种单位免费提供小麦-冰草创新种质 拓展了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 [4] 行业影响 - 普冰03的创制与推广是我国优异种质资源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并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典型代表 [3] - 该系列品种有望成为我国小麦生产新骨干亲本 为我国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4] - 新品种的推广为我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新质生产力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种源贡献 [3] 市场需求 -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 干旱 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频发 生产上亟须适应气候变化 具有更强抗逆境能力的新品种 [4] - 随着秸秆还田耕作制度的推广 小麦茎基腐病与纹枯病出现逐年加重并流行的态势 [4] - 李立会团队还育成了多个普冰系列新品种 生产实践证实其具有高产 稳产 抗旱 抗茎基腐病等优异特性 [4]
中原农谷育新种迎丰年——探访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芯”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04:02
粮食产量与农业地位 - 河南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2] - 中原农谷作为农业"中国芯",支撑河南粮食增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中原农谷规划与优势 - 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核心区34196平方公里,形成"一核三区"协同发展格局 [3] - 区域拥有南北过渡带生态禀赋,是作物适应性试验天然"缓冲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3] - 享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双重政策红利 [3] 科研力量与创新成果 - 集聚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包括24名院士、53支创新科研团队、390余名高层次种业人才 [4] -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入驻140余人,长期工作80-90人 [4] - 推出126个优质新品种,强筋小麦"中麦578"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年增产粮食超20亿斤 [5] - 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普冰03"通过国审,以666万元完成新品种权转让 [4][5]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节水率35%,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和25% [5] -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500亩农田智能决策,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生产效率提升40% [8] - 华智生物种业平台年服务企业超100家,分子标记检测覆盖80%主要作物 [8] - 原阳县中央厨房产业园集聚156家企业,预制菜2024年出口突破5亿元 [8] 国际合作与产业目标 - 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共建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2024年签约92个重大项目,吸引外资27亿美元 [9] - 规划2035年种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 [9] - 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冬小麦供种占全国5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