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icon
搜索文档
中山校长亮相联合国教科文总部:AI 素养应如读写一样普及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10:02
核心观点 - 公司总校长黄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数字学习周上分享关于教育者AI素养的核心观点,强调教师具备AI素养是培养适应AI时代学生的关键[1][3] - 公司提出“数字素养即文化”的理念,认为真正的AI教育必须从教师开始,数字素养的核心是教师而非技术[6] - 公司致力于构建“AI-ready”教育生态,通过教师赋能和课程全域覆盖,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作为全员必修课纳入K12教学体系[8] 行业趋势与全球议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将AI素养培育全面纳入中小学阶段,强调AI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审视技术影响、合乎伦理地运用AI系统的综合能力[6] -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年度盛事汇聚众多国家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学界专家,推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4] - 行业共识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文化能独自应对AI带来的全部教育挑战,“共享、共建、共治”成为时代的教育伦理[14] 公司理念与实践 - 公司自创办之初提出“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完整性发展”,探索“AI+教育”的整体实践[8] - 公司将教师AI培训作为重点工程,通过工作坊、跨学科教研、人机协同教学设计等方式系统化赋能教师[6] - 公司在大湾区率先实现AI教育“必修化、全员化、实践化”,成为首批实现AI通识课程全员必修的学校之一[8]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 公司AI通识课程体系涵盖人工智能原理、应用、伦理、AI+艺术/体育等多个维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师生的跨领域能力[8][12] - 教学方法大量采用项目式学习、创新工作坊和AI伦理辩论等实践形式,引导师生共同思考技术偏见、数据隐私等深层议题[10] - 课程设计深度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整合与创新,将AI知识落地为鲜活的校本课程,融入师生日常校园学习生活[12][14] 教师发展与能力建设 -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素养应如阅读和写作一样成为所有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而非可选项目[6][8] - 教师发展的关键不仅是技术培训,更在于伦理内化,培育一种判断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判断力[10] - 公司旨在培养能够理性、创新且负责任地使用AI的教师,认为他们是未来教育真正的塑造者[16]
服贸会上的教育新图景:留学“双向奔赴”,AI赋能教学|聚焦2025服贸会
华夏时报· 2025-09-11 16:52
教育对外开放与双向留学 - 教育对外开放是双向关注互利共赢的历程 支持中国学生走向世界并吸引全球优秀青年来华留学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 - 新东方前途出国推荐的自费来华留学生进入国内985 211院校的录取占比超过80% 生源国别超过40个国家 [2] - 新东方提供完整的来华留学系列服务 涵盖申请咨询 院校推荐 语言支持 学习期间安置及生活融入阶段的文化体验活动 [3][4] 来华留学服务与社区建设 - 新东方前途出国来华留学部组建专业顾问团队 在2025年录取季助力来自40多个国家的学子来华深造 [3] - 服务人群以自费来华留学生为主 欧美国家学生比例不低 更多是短期项目和交换 作为一种人生体验 [4] - 构建在华留学生社区 定期举办中文角 传统文化体验 分享会 校友领航 城市漫游等线下活动 帮助留学生快速融入 [4]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 - 北京市教委通过政策保障和资源统筹 建立健全来华留学全链条服务体系 培育市级招生宣传 特色项目 国情教育和就业服务平台 [5] - 未来重点在全链条服务提升 数字化转型 标准信用建设和产教融合四大方向 持续优化留学产业生态 [5] - "留学北京"品牌价值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支持中外青年双向流动与成长 [5] AI教育发展与课程体系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为中小学开展AI教育提供行动蓝图 [6] -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依据指南和纲要开发 融合AIGC技术与大模型问答等互动实验环节 支持多学段师生常态化教学 [6][7] - 课程融入多项AI与学生的交互实验 如"文生图"功能 学生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生成个性化职业照片 增强实践体验 [7] AI教育落地与普及 -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通识课在北京海淀 怀柔 顺义 大兴等多个地区试点推广 [7] - 猿力科技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全国25个省份 216个区县 通过"双师模式"和项目制学习推动AI教育普惠落地 [8] - 飞象星球与海淀区 东城区 朝阳区 平谷区 通州区教委完成战略签约 推动"AI教育+通识课程"从政策指导转化为课堂实践 [8] 教育科技生态与规模应用 - 新东方旗下素质教育 大愚文化 智慧教育三大业务板块亮相"AI赋能教辅"展区 构成全链条教育科技生态矩阵 [4] - 飞象星球产品服务全国超4000所学校 200万学生和10万教师 在北京 重庆 云南等多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9] - 公司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通过技术手段缓解教育资源不均 教学效率低下等痛点 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9]
“AI+”交叉学院加速布局,直面人工智能,高校如何向“新”而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5-11 09:54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 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 着力构建覆盖理工农医文等各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1] - 高校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堂演示用AI大模型设计飞机 [1] 高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进展 -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17个研究中心 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和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领域 [2] -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 北京大学在深圳研究生院成立科学智能学院 [3] - 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985高校成立新学院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 [3] 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大语言模型与工业软件结合 实现飞机概念方案自动设计并在几分钟内生成设计方案 [1][2]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通过模拟系统检验不同飞行条件下的表现 [2] -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利用AI解析酶催化中碱基序列与结构功能关系 简化复杂问题并加速实验验证 [4] 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 - 中山大学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全科技链条创新体系 推动基础理论突破和产业转化 [2] - 西安交通大学强调人工智能需要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 推动产教融合满足产业需求 [5] - 高校积极重构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AI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3] - 清华大学强调教育系统需培养个性化人才 重点发展人机对话能力和创新观点构建能力 [5] - 加强人工智能风险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确保技术健康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