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素养

搜索文档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希望提升研发技术减少“AI幻觉”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10:29
AI幻觉现象 - 97%受访大学生遇到过AI提供错误或虚假信息的情况[1] - 常见错误类型包括:编造不存在的学者/论文(57.63%)、学术参考文献推荐错误(55.03%)、常识性知识错误(50.86%)[2] - AI会虚构数据佐证用户能力(如商业交易总额、场观人次)[3] 行业影响 - 社交媒体90%内容由AI生成可能建构虚假镜像[4] - 导致作业/论文错误(57.70%)、浪费时间验证(52.29%)、误导决策(44.35%)[4] - 历史研究等依赖史实的学科受冲击最大[4] 用户应对策略 - 65.43%用户通过其他搜索渠道交叉验证[6] - 60.37%查阅权威书籍文献[6] - 12.66%非常担忧AI幻觉,48.67%比较担忧[8] 技术改进需求 - 74.26%希望提升研发技术优化算法[10] - 63.79%呼吁完善人工审核机制[10] - 58.25%期待开发实时纠错功能[10] 产品功能优化 - 用户要求AI标注信息可信度(50.31%)[10] - 需提高信源透明度(如附溯源链接)[10] - 健康/安全领域需强化风险提示[7]
5场经典毕业演讲分享:主动驾驭新技术的浪潮
红杉汇· 2025-07-09 19:27
终身学习与认知提升 - 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 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取得高成就 已有知识无法支撑长远发展 [5] - 伯克希尔盈利模式需要持续迭代 巴菲特通过不断学习适应市场变化 [5] - 避免嫉妒/仇恨等负面思维 自怜会阻碍发展 训练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能形成竞争优势 [5] - 使用检查清单可减少认知错误 需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并实践应用 [6] AI时代的职业发展策略 - AI重塑价值创造方式 应对变革需主动探索新技术带来的机会 [9] - 职业发展重点应转向"用AI优化工作" 需掌握AI重新分配影响力的底层逻辑 [9][10] - 主动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建议采用6个月探索周期替代传统五年规划 [10] - 人际关系网络价值提升 AI无法规模化复制人类信任关系 [10] 创新与自我实现路径 - 直觉与热爱是职业选择核心 伟大工作必须建立在热爱基础上 [13][14] - 时间有限需避免重复他人生活 需突破教条追随内心直觉 [13] - 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聪明是天赋而善良是选择 选择塑造人生故事 [17][18] - 挑战现状可能被视为疯狂 但这往往是创新突破的前兆 [22] 职业探索与价值创造 - 不应受他人期望束缚 需区分他人梦想与自我追求 [21][22] - 新技术与新艺术创造需要持续尝试 可能性是动态目标 [22] - 工作需具备挑战性与目标感 未找到时应继续寻找直至发现激情所在 [23]
AI穿越直播视频为啥这么火(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10:06
AI视频生成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 - AI视频生成技术通过"第一人称Vlog视角+历史名场面"的叙事方式,营造强烈在场感,使历史事件以动态形式重现[4] - 该技术有效弥合时空隔阂,让观众能够"亲历"历史场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4] - 动态重现的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之变"显著提升青少年学习兴趣,多语种AI短片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5] 技术普及带来的创作变革 - 数字技术大幅降低历史题材创作门槛,使普通网友能够使用AI工具参与历史文化内容创作[5] - 技术解放创造力后,涌现出更多元的历史视角和叙事方式,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5] - 典型案例包括网友创作的"穿越直播"系列,涵盖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历史场景[4][5] 行业监管与教育应对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对合成内容进行标识[7] - 广电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歪曲历史的"AI魔改"视频[7] - 北京中小学自2025年秋季起将AI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批判性技术观[7] 技术创新在文博领域的实践 - 浙江温州运用AI技术复原宋元古港"千帆竞发"场景[7] - 苏州博物馆通过AI"复活"唐伯虎并推出互动视频系列[7] - 各地博物馆综合应用AI/VR/裸眼3D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展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