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素养

搜索文档
中山校长亮相联合国教科文总部:AI 素养应如读写一样普及
南方都市报· 2025-09-16 10:02
核心观点 - 公司总校长黄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5数字学习周上分享关于教育者AI素养的核心观点,强调教师具备AI素养是培养适应AI时代学生的关键[1][3] - 公司提出“数字素养即文化”的理念,认为真正的AI教育必须从教师开始,数字素养的核心是教师而非技术[6] - 公司致力于构建“AI-ready”教育生态,通过教师赋能和课程全域覆盖,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作为全员必修课纳入K12教学体系[8] 行业趋势与全球议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国将AI素养培育全面纳入中小学阶段,强调AI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审视技术影响、合乎伦理地运用AI系统的综合能力[6] -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年度盛事汇聚众多国家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学界专家,推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4] - 行业共识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文化能独自应对AI带来的全部教育挑战,“共享、共建、共治”成为时代的教育伦理[14] 公司理念与实践 - 公司自创办之初提出“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完整性发展”,探索“AI+教育”的整体实践[8] - 公司将教师AI培训作为重点工程,通过工作坊、跨学科教研、人机协同教学设计等方式系统化赋能教师[6] - 公司在大湾区率先实现AI教育“必修化、全员化、实践化”,成为首批实现AI通识课程全员必修的学校之一[8]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 公司AI通识课程体系涵盖人工智能原理、应用、伦理、AI+艺术/体育等多个维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师生的跨领域能力[8][12] - 教学方法大量采用项目式学习、创新工作坊和AI伦理辩论等实践形式,引导师生共同思考技术偏见、数据隐私等深层议题[10] - 课程设计深度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整合与创新,将AI知识落地为鲜活的校本课程,融入师生日常校园学习生活[12][14] 教师发展与能力建设 -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素养应如阅读和写作一样成为所有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而非可选项目[6][8] - 教师发展的关键不仅是技术培训,更在于伦理内化,培育一种判断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判断力[10] - 公司旨在培养能够理性、创新且负责任地使用AI的教师,认为他们是未来教育真正的塑造者[16]
公司最大的内耗,是“过度管理”
36氪· 2025-07-23 08:06
文章核心观点 - 市场红利退潮后 企业进入拼内功阶段 管理有效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1] - 有效管理需要避免战略执行变形 组织协作低效和过度管理等问题 [2][4][8] - 管理本质是科学 艺术和手艺的结合 需服务于经营并创造经济绩效 [5] - 未来管理将突破传统范畴 需融合多学科知识并坚守人文精神 [31][34] 管理有效性挑战 - 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策略打折 最终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 [2] - 组织协作流畅度不足导致部门各自为政 效率显著降低 [4] - 存在地位性懈怠 成果性傲慢和权利性放纵三大组织黑洞 [14] 有效管理实施路径 - 管理者需先掌握管理基本常识和规律 理解经营与管理不可割裂 [5] - 自我管理是领导他人的前提 需与惰性斗争并保持公正决策 [7] - 员工管理三阶段:业务骨干关注自我 领导者关注他人 最终帮助员工职业发展 [16][17] 管理工具使用误区 - OKR被误用为绩效考核工具 背离激发目标思维的初衷 [9] - 中小企业直接套用华为IPD等大型企业流程可能导致管理过度 [9] - 工具使用需结合企业规模和管理结构 避免脱离文化属性生搬硬套 [9] 组织流程优化 - 流程固化会降低企业效率 需随环境变化进行创新变革 [20] - 限制PPT使用页数 提倡白板交流 避免形式主义汇报文化 [22][23] - 会议应明确议题和决策目标 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关键问题 [24][26] 经济下行期管理底线 - 必须将客户价值置于首位 创造高性价比价值 [27][28] - 修炼内功包括稳健业务能力和高质量基础管理 [27][28] - 坚守人文精神 尊重个体价值并帮助实现价值 [27][28] 未来管理发展方向 - AI可替代传统管理工作 但缺乏人性化触觉 [29] - 管理者需拓宽社会学 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领域 [31][34] - 管理功夫在管理之外 需构建多元视角和跨学科认知 [31][34]
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希望提升研发技术减少“AI幻觉”
中国青年报· 2025-07-14 10:29
AI幻觉现象 - 97%受访大学生遇到过AI提供错误或虚假信息的情况[1] - 常见错误类型包括:编造不存在的学者/论文(57.63%)、学术参考文献推荐错误(55.03%)、常识性知识错误(50.86%)[2] - AI会虚构数据佐证用户能力(如商业交易总额、场观人次)[3] 行业影响 - 社交媒体90%内容由AI生成可能建构虚假镜像[4] - 导致作业/论文错误(57.70%)、浪费时间验证(52.29%)、误导决策(44.35%)[4] - 历史研究等依赖史实的学科受冲击最大[4] 用户应对策略 - 65.43%用户通过其他搜索渠道交叉验证[6] - 60.37%查阅权威书籍文献[6] - 12.66%非常担忧AI幻觉,48.67%比较担忧[8] 技术改进需求 - 74.26%希望提升研发技术优化算法[10] - 63.79%呼吁完善人工审核机制[10] - 58.25%期待开发实时纠错功能[10] 产品功能优化 - 用户要求AI标注信息可信度(50.31%)[10] - 需提高信源透明度(如附溯源链接)[10] - 健康/安全领域需强化风险提示[7]
5场经典毕业演讲分享:主动驾驭新技术的浪潮
红杉汇· 2025-07-09 19:27
终身学习与认知提升 - 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 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取得高成就 已有知识无法支撑长远发展 [5] - 伯克希尔盈利模式需要持续迭代 巴菲特通过不断学习适应市场变化 [5] - 避免嫉妒/仇恨等负面思维 自怜会阻碍发展 训练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能形成竞争优势 [5] - 使用检查清单可减少认知错误 需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并实践应用 [6] AI时代的职业发展策略 - AI重塑价值创造方式 应对变革需主动探索新技术带来的机会 [9] - 职业发展重点应转向"用AI优化工作" 需掌握AI重新分配影响力的底层逻辑 [9][10] - 主动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建议采用6个月探索周期替代传统五年规划 [10] - 人际关系网络价值提升 AI无法规模化复制人类信任关系 [10] 创新与自我实现路径 - 直觉与热爱是职业选择核心 伟大工作必须建立在热爱基础上 [13][14] - 时间有限需避免重复他人生活 需突破教条追随内心直觉 [13] - 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聪明是天赋而善良是选择 选择塑造人生故事 [17][18] - 挑战现状可能被视为疯狂 但这往往是创新突破的前兆 [22] 职业探索与价值创造 - 不应受他人期望束缚 需区分他人梦想与自我追求 [21][22] - 新技术与新艺术创造需要持续尝试 可能性是动态目标 [22] - 工作需具备挑战性与目标感 未找到时应继续寻找直至发现激情所在 [23]
AI穿越直播视频为啥这么火(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10:06
AI视频生成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 - AI视频生成技术通过"第一人称Vlog视角+历史名场面"的叙事方式,营造强烈在场感,使历史事件以动态形式重现[4] - 该技术有效弥合时空隔阂,让观众能够"亲历"历史场景,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4] - 动态重现的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之变"显著提升青少年学习兴趣,多语种AI短片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5] 技术普及带来的创作变革 - 数字技术大幅降低历史题材创作门槛,使普通网友能够使用AI工具参与历史文化内容创作[5] - 技术解放创造力后,涌现出更多元的历史视角和叙事方式,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5] - 典型案例包括网友创作的"穿越直播"系列,涵盖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历史场景[4][5] 行业监管与教育应对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对合成内容进行标识[7] - 广电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击歪曲历史的"AI魔改"视频[7] - 北京中小学自2025年秋季起将AI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培养批判性技术观[7] 技术创新在文博领域的实践 - 浙江温州运用AI技术复原宋元古港"千帆竞发"场景[7] - 苏州博物馆通过AI"复活"唐伯虎并推出互动视频系列[7] - 各地博物馆综合应用AI/VR/裸眼3D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展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