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
搜索文档
21社论丨创新是中国经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8:08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 -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 [1] -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 - 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牵引更长、更复杂的产业链,具备更强的产业生态构建能力 [2] 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与特征 - 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 -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拥有更高技术壁垒,需要长期研发积累 [2] -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协同创造新的需求和价值空间,是一种内生性增长范式 [3] 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 - 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向上拉动高性能计算、AI芯片等基础设施产业增长 [2] - 人工智能向下赋能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具身智能等领域,催生庞大产业生态 [2] - 具身智能将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技术结合,开辟全新应用场景 [2]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中国制造业正从依赖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转向依靠研发投入和关键技术突破 [3] - 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涌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不断突破 [3] -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国正从参与者转变为拥有更多主动权的塑造者 [3] 十五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 十五五时期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是构建根基稳固、结构优化、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2] - 十五五将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释放强劲动能的攻坚期 [4] - 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4]
北京全力推动四季度160项重点项目开工
新京报· 2025-10-27 19:23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工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三大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 [7] -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零售总额为9803.1亿元,同比下降5.1% [8] 投资与项目建设 - 2025年全年740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将于10月底前下达完毕 [2] - 累计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155个,发行金额1082亿元 [2] - 第四季度将全力推动160项市、区重点项目开工,全年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 [1][2]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全市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 [6] - 8只政府投资基金累计实际出资228.39亿元,全市智能算力总规模达4.2万P [7] - 前三季度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场内交易额增长108.3%,有效绿色技术发明专利数量达6.8万件 [7] - 四季度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领域重大项目稳定增产,加快创新药械落地,打造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平台 [3] 消费市场与服务业 - 前三季度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59.8%,为近五年最高 [8] - 信息服务消费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高增速,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高于10.0% [8] - 今年1-8月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336.2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12.3亿元人民币 [8] - 第四季度将推进文旅消费新地标建设,上线全市统一旅游预约平台,推动特色商业综合体开业 [1][5] 城市更新与民生保障 - 前三季度完成2199宅局部隐患房屋修缮,258个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 [4] - 新建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5家、家庭养老床位7641张,新增中小学学位2.4万个 [4] - 第四季度将建成50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新增2000个托位,实现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5] - 将实现地铁6号线南延、17号线中段开通运营,完成公园绿地200公顷等建设任务 [5]
【科技日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科技日报· 2025-10-25 20:50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并强调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 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 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溯"十四五",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风电装机 量等多项指标领跑世界,以商业航天、国产大飞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未来产业呈现关 键技术多点突破态势……科技创新不断重塑生产力形态,催生、引领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绘制中国经济 的崭新图景。 《建议》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 ...
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中国证券报· 2025-10-25 04:19
经济发展目标与前景 - 经济总量预计在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并在“十四五”期间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 [1] - “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以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阶段 [1][2] - 到2035年的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量的合理增长,为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3] 产业发展战略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列为战略任务之首 [4] - 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5] - 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5]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预计未来五年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 [5]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 [4] 科技创新部署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 - 持续加强“十五五”人工智能顶层设计和体系化部署,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6] - 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26个,占比全球第一 [1] 改革开放重点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举措将在“十五五”规划期内落实完成 [6]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包括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开放试点 [6][7] -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6] 国内市场与民生保障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7]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8] - 目标将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提升至80岁左右 [8] -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教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服务消费领域投资空间较大 [8]
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新华网· 2025-10-23 08:34
宏观经济核心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经济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2] 国际比较与外部评价 - 中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领先于美国和欧盟,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3] - 海外人士认为5.2%的增长率是在有效应对国内外困难挑战情况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2] 外贸表现与市场多元化 -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 [3]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地区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 [3] - 尽管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出口仍表现稳健,通过深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拓展新发展空间 [3] 产业结构与新质生产力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4] - 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 [4] - 增长动能日益集中于电动汽车、光伏产品、无人机等高附加值领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4] 增长动力与政策支持 - 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稳定、有效的政策协调和具有活力的国内市场 [3] - 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转型等政策组合拳提升经济韧性 [5] - 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政府的扩内需政策为国内消费增长创造新机遇 [6] 全球经济角色与展望 - 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将难以想象 [6] - 作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中国正在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6] - 基于前三季度增长,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5]
公布啦!我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GDP为141682亿美元,全球第2
搜狐财经· 2025-10-20 12:13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实质GDP增长5.2%,名义GDP规模达101.5万亿元人民币(约14.17万亿美元)[1][3] - 前三季度GDP净增长量达到39679亿元人民币[3]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稳定在5.2%[3] 外贸与金融稳定 - 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4] - 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并略有升值[4]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24个集群进入全球百强[6] -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35.9%和16.7%[6] - 集成电路、电子专用材料等硬科技产业高速增长,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大幅提升[6] 绿色转型与新兴消费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快速提高,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6] - 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和出口保持高速增长[7] 内需与政策支持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5%,重新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9]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设备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9] 发展前景与基础 - 前三季度5.2%的增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10] - 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将持续创造新增长点[10] - 宏观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已出台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10]
越开放,创新越强(今日谈)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越开放,自主创新能力越强。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我国创新成果竞相迸发, 深刻表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今年以来,外资企业加快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北京目前的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比去年底翻了一番,上海则 突破630家。从"制造在中国"到"研发在中国",外商投资的趋势变化,提供了观察"创新中国"的新视 角。 越开放,创新"磁吸力"越大。事实表明,哪里创新环境好,资本就往哪里集聚。从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 类、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到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总量,我们不仅拥有良好创新生态,还有"中国开放的 大门只会越来越大"的政策体系,这正是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强大优势。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01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今日中国,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计算机周报20251012:AI+政务迎来重磅政策机遇-20251012
民生证券· 2025-10-12 16:10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 [6] 核心观点 - AI+政务迎来重磅政策机遇,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明确了13大应用场景,并在经费保障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提供支持 [4][11][13] - 国产AI实现“算力-模型-应用”闭环,DeepSeek发布V3.2模型,寒武纪、昇腾等国产芯片厂商第一时间宣布适配 [4][18] - 建议关注三大产业链方向:AI+政务产业链、国产算力产业链以及国产基础软件 [4][21][22] 市场回顾 - 本周(10.09-10.10)计算机(中信)板块下跌2.04%,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下跌0.51%)和中小板指数(下跌1.03%),但强于创业板指数(下跌3.86%)[1][31] - 板块个股涨幅前五名为:中威电子(上涨10.83%)、宝兰德(上涨9.91%)、ST易联众(上涨9.76%)、先进数通(上涨9.75%)、开普云(上涨9.63%)[34] - 板块个股跌幅前五名为:恒为科技(下跌16.23%)、荣科科技(下跌15.14%)、深信服(下跌9.13%)、方正科技(下跌9.07%)、乐鑫科技(下跌8.01%)[34] 行业要闻 - AMD与OpenAI达成为期四年的芯片合作,OpenAI将采购“数十万块”AI芯片,并获得最多1.6亿股AMD认股权证(最高持股可至10%),市场预期该协议或为AMD带来数百亿美元级收入 [2][23] - 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与AI融合,目标到2028年打造100个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2][27] -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强调系统谋划、集约发展与安全稳妥,提出统筹集约、避免“模型孤岛” [25] 公司动态 - 索辰科技全资子公司拟以7425万元现金受让昆宇蓝程(北京)科技55%股权,目标公司100%股权评估值1.35亿元,增值率667.82%,对价支付与2025-2027年净利润考核挂钩(1000/1200/1400万元)[3][29] - *ST国华披露重大诉讼进展,涉案标的为上市公司股份471,748股及现金253,761,436.19元,公司已向法院递交执行申请 [2][30] - 网宿科技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刘成彦通过集中竞价减持2443.8万股(占总股本0.9936%)后,决定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28] AI+政务政策详情 - 《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详细列出了13大应用场景,涵盖政务服务类(如智能问答、辅助办理、政策服务直达快享)、社会治理类(如智能监测巡检、辅助执法监管、市场风险预测)、机关办公类(如辅助文书起草、资料检索、智能分办)以及辅助决策类(如灾害预警、应急处置、政策评估、智能辅助评审)[12] - 政策明确加强经费保障,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探索企业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按使用情况结算费用的运作模式 [13] - 行业已有实际应用案例,如博思软件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上线新一代智慧报账系统,新点软件在广州花都区推出政务服务AI小精灵“花嘟嘟” [13][16] 国产AI技术进展 - DeepSeek发布V3.2-Exp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例如在MMLU-Pro和GPQA-Diamond基准上均取得85.0和80.7的成绩,在Codeforces-Div1测试中得分从2046提升至2121 [19] - 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商宣布实现对DeepSeek-V3.2-Exp的适配,针对其特有的Tilelang编程语言开发了相应算子 [18]
数字新基建释放强劲动能
经济日报· 2025-10-09 06:09
信息通信业发展总体成就 - 中国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网络能力迈入“双千兆”[2] - 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达464.6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54亿户,在5G用户普及率、千兆光网覆盖率等关键指标上领先全球[2] - 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级市达到千兆城市标准,完成超过24万个重点场所移动网络的深度覆盖[2] 数字基础设施与算力建设 - 中国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 EFLOPS[2] - 国家算力互联网服务平台试运行满一年,已注册下发算力标识超102万条、聚合公共算力资源超117 EFLOPS[3] - 北京、上海、四川等13个地区建立独立标识系统,实现属地化的算力运行监测和服务管理[3]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 5G应用已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正加速向生产核心环节延伸[2] - 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2万个,催生出“无人矿山”、“黑灯工厂”、“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业态[3] - 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消费领域的新型信息消费产品和模式蓬勃发展[3]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应用 - 中国已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1500余个,培育并开源的大模型已快速应用于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2][4] - 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4][5] - 运营商正加速将AI应用于全生产流程各环节和网络各领域,以实现增收、提效、降本[4] 5G-A技术演进与商业部署 - 5G-A是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具备万兆速率、超低时延等能力,可实现通智融合、通感融合、星地融合[6] - 目前5G-A在中国进入规模部署期,300余个城市已启动规模部署[6] - 5G-A的应用示范项目有序落地,例如在智能工业领域通过无源物联技术实现近2万平方米厂房的智能管理[7] 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重点 - 行业将加快推进5G-A、万兆光网试点部署,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3] -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7] - 将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前瞻布局和培育面向6G的应用产业生态[7]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人民日报· 2025-10-03 06: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 [1] - 中国从不缺乏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经济转型升级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1] 产业转型升级 -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其中80%为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将加速释放投资机遇 [1] -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前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1] 科技创新和人才红利 -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2]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每年培养STEM专业毕业生超500万人 [2] 消费扩容升级 - 中国人均GDP达1.3万美元以上,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50万亿元 [3] - 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空调等销量全球第一,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占比达46.1% [3] 基础设施建设 - 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密度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基建仍有长期需求 [3] - 算力网络、移动通信、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快速增长 [3] 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将提高质量水平,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 [4] -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对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加强防洪排涝、地下管网等建设 [4] 保障和改善民生 - 2025年将实现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4] - 60岁以上人口超3亿人,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执业医师数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