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SE01
icon
搜索文档
再获数亿元融资,这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09 08:32
公司融资动态 - 松延动力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等跟投,新一轮融资已在筹备中[2] - 公司累计完成6轮融资,前5轮融资约2亿元,A+轮由彬复资本领投,华强资本跟投,A轮投资方包括天启资本、58产业基金等[3] - 北京国管为团队外第一大股东,持股9.2479%[3] - 半马"爆火"后资本关注度显著提升,数十位投资人主动询价,第六轮融资估值涨幅较大[2][4] 市场表现与订单 - 人形机器人N2售价3.99万起,半马后订单激增,创始人称单日定金订单达数十台,在手订单超700台,目标年销量千台[10][12] - 2025年6月N2订单突破2500台,总金额超1亿元,7月交付105台(N2占92台),环比增长176%[15] - 生态战略大会新增5000万订单,N2大定突破1000台[1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核心产品包括N2(连续空翻能力)和仿生人Hobbs,覆盖双足行走、仿生交互等场景,N2主攻科研/教育,Hobbs聚焦导览/娱乐[17] - 产品矩阵定位从ToG/ToB切入,逐步扩展至ToC,沿袭"运动派"路线,但被质疑商业化可持续性[19][20] - 工程化能力覆盖北京(3000平米)、常州(2100平米)、东莞三地生产基地[1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分"硬件派"(如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软件派"(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松延动力属前者[20] - "硬件派"依赖炫技营销和低价策略,优先落地教育/科研/表演场景,但技术突破有限,商业化路径存疑[20][21] - 行业乱象包括重运动轻AI、依赖大厂模型赋能,缺乏自主"大脑"技术[21] 团队背景 - 创始团队为90后,CEO姜哲源为清华博士,联合创始人张世璞为前元璟资本高管,首席科学家胡晨旭专注AI模型训练[13] - 员工超60人,研发占比85%,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等院校[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包括批量化生产、场景有效应用,需突破算力、算法、数据等瓶颈[22] - 行业面临"九死一生"困境,需平衡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22] - 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启动IPO,智元机器人进军科创板,赛道竞争加剧[26]
再获近10亿元融资,这家“小鹏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7-23 22:10
融资动态 - 众擎机器人于2025年7月21日完成Pre-A++轮和A1轮融资,总额近10亿元,投资方包括小鹏汽车旗下星航资本(Pre-A++轮)、京东(A1轮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华控基金等[1] - 公司此前在2025年4月完成2亿元Pre-A轮融资(中东资本Stone Venture领投),2024年累计完成天使轮和天使+轮近亿元融资(商汤国香资本、弘晖基金领投)[2] - 创始人赵同阳透露公司计划2025年四季度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10亿元融资,但本轮估值未公开[1] 股东背景与行业趋势 - 本轮融资标志着小鹏汽车首次投资具身智能赛道,京东和宁德时代作为战略投资方引人关注[4] - 2025年科技大厂加速布局具身智能:蚂蚁集团投资星海图/星尘智能,华为投资千寻智能,腾讯投资智元机器人,字节跳动投资星尘智能/乐享智能,美团投资自变量机器/它石智航[4] - 京东和美团成为2025年最活跃的具身智能投资方,京东已连续领投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和逐际动力[4] 公司技术与产品 - 核心技术团队源自小鹏旗下鹏行智能及优必选核心成员,创始人赵同阳曾创立被小鹏收购的四足机器人企业「多够机器人」[10][12] - 实现全栈自研技术能力,覆盖电机、减速器、伺服单元等核心环节,是全球少数具备三大类型高性能动力关节研发能力的公司[11][13] - 产品SE01展示拟人直膝步态行走能力,PM01凭借前空翻视频成为继宇树科技后第二个因运动能力爆火的机型,计划2025年3月底量产[6][8] 商业化进展 - 已与英伟达、亚马逊、京东等头部企业建立合作生态,覆盖商业服务、危险作业、文旅游乐等场景[15] - 计划下半年将生产交付团队规模提升5倍,加速规模化试产与交付进程[15] - 当前订单排期至2025年5-6月,产品定位偏向教育、科研及表演场景,采用低价策略快速获取订单[16]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分化为两派:以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为代表的"硬件运动派"和以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为代表的"软件AI派"[16] - "运动派"依赖炫技营销快速出圈,但面临技术突破有限和可持续商业化挑战,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已启动IPO[16][18] - 车企中仅小鹏和小米展示双足机器人产品,小鹏因Iron机器人频繁曝光被视为最可能实现量产的厂商[18] 团队构成 - 联创李海雷为原优必选北研所结构负责人,徐喆为优必选大型四足机器人算法核心开发者,姚淇元任市场营销负责人[12] - 团队吸纳UC Berkeley、清华等顶尖高校人才,并引入字节跳动Seed团队强化学习专家陈杰[10][19]
最“出圈”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遭遇流量反噬!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3 18:03
宇树科技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公司因春晚16台人形机器人H1表演火爆海内外,后续G1机型凭借720度回旋踢等炫技视频风靡网络,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并形成"宇树链"概念股热潮[9][10] - 2025年5月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并新增董事梁望南,IPO消息冲上热搜,同时被曝出2023年营收约2亿元、2024年营收4亿元,净利润区间1000万-7000万,2025年预计净利润达2亿元[10][19] - 旗下产品G1租赁市场一度火爆,单价9.9万设备日租金达1.5万元,早期租赁者声称"一周回本",但4月半马比赛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租赁市场迅速降温[12][13] 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 "运动派"企业形成三足鼎立: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SE01直膝步态行走、PM01前空翻获中东2亿元投资)、松延动力(N2半马亚军带动订单超2000台,估值水涨船高)[10][15][17] - 行业陷入炫技循环,企业集中展示前空翻/后空翻/格斗等动作,虽与商业化场景关联弱但短期引流效果显著,宇树G1、众擎PM01等产品主要采购方为高校及科研机构[12][20] - 资本开始偏好AI能力突出的企业,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因软件优势估值超宇树科技(估值100亿),反映技术路线分化趋势[22]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困境 - 运动派企业选择教育科研、表演展示等ToG/ToB场景切入,通过低价策略(宇树G1定价9.9万)和营销快速获客,但高盛报告指出其硬件尚无法处理通用任务[2][19][21] - 核心技术瓶颈在于"大脑"而非运动能力,炫技动作依赖预编程和遥控操作,大模型决定的泛化能力才是商业化核心壁垒,多数企业因技术限制被迫专注运动控制[21][22] - 行业面临朱啸虎指出的商业化路径不清问题,现阶段采购多来自研究展示需求,非真实场景应用,宇树2025年前5个月中标量虽接近2024年全年但后续市场乏力隐忧显现[20][22] 行业发展趋势 - 头部企业尝试突破炫技局限:宇树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并预告新品,松延动力通过赛事验证技术可行性,反映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技术验证[15][17] - 两条技术路线并存:硬件派(宇树)面临祛魅压力,软件派(智元)受制于商业化落地难度,行业共识是需要突破"大脑"算法瓶颈才能实现家庭/工业场景覆盖[22][23] - 政策与资本助推下行业出现揠苗助长现象,国内企业数量激增但存在重运动轻大脑、过度依赖预编程等乱象,需警惕短期流量反噬风险[21][22]
爆火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面临流量反噬!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18 15:24
宇树科技创始人言论争议 - 创始人王兴兴提出人形机器人可生产更小机器人并放大至楼房规模以应对极端场景(如抗洪)的设想,引发科技媒体和网友广泛吐槽 [1] - 高盛集团2月报告指出公司硬件表现稳健但功能型任务处理能力不足,被部分网友视为唱衰国内企业的阴谋论 [1] - 公司经历春晚流量高峰后首次面临大规模舆论反噬,创始人"科技天才"形象受到质疑 [1] 人形机器人市场表现 - 宇树科技H1机器人登上2025年春晚后引发海内外关注,G1型号通过跳舞和720度回旋踢等动作展示运动能力 [3] - 众擎机器人凭借SE01直膝步态行走和PM01前空翻表现获得中东投资者2亿元融资,计划2025年3月底量产 [7] - 租赁市场火爆:宇树G1单日租金达1.5万元(售价9.9万),早期租赁者一周回本且档期排至5月 [10] 资本市场反应 - 一级市场出现老股抢购潮,部分原始股东拒绝出售导致老股成为稀缺资源 [8] - 股票市场形成"宇树链"概念,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暴涨 [8] -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宇树科技员工成为行业挖角对象且薪酬不设上限 [8]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困境 - 国内企业侧重教育、科研和展示场景而非工业场景,本体公司主要扮演硬件供应商角色 [14] - "运动派"企业依赖预设编程动作展示(如空翻、回旋踢),实际泛化能力不足 [15] - 朱啸虎指出当前商业化路径不清,主要客户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缺乏持续价值创造 [15] - 杨立昆和波士顿动力创始人批评现有人形机器人缺乏智能且属于"炫耀性技术" [16][17] 行业发展趋势 - 企业面临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的双重挑战,机器人"大脑"(AI能力)成为核心瓶颈 [17] - 国内政策扶持和资本涌入导致行业出现"揠苗助长"现象 [17] - 部分企业选择从ToG/ToB展示场景切入实现现金流,再逐步向ToC场景延伸的发展路径 [15] 产品实际表现与市场反馈 - G1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被冠以"影视公司"称号 [11] - 早期"炫技"视频被证实依赖固定编程,实际购买者测评显示产品仅具备"大玩具"功能 [11] - 租赁市场开始降温,后期以租赁为目的的购买者成为首批市场"韭菜" [11]
“爆单”!这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13 23:55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H1登上2025年春晚后迅速走红,G1型号凭借跳舞和720度回旋踢视频展现运动能力,引发资本市场关注[1] - 众擎机器人凭借SE01的直膝步态行走能力和PM01前空翻视频成为第二个爆火的人形机器人创企,获得中东投资者近2亿元资金[3] - 众擎机器人PM01预计2025年3月底量产,4月中下旬小批量交付,订单已排至5月底到6月初[4]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 - 宇树G1租赁价格达1.5万元/天,供不应求,部分租赁商表示一周回本,半个月盈利二十多万元[6] - 初期火爆后市场降温,租赁目的购买者成为首批受影响群体[7] 松延动力崛起 - 松延动力N2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获亚军后爆火,成为继宇树、众擎后第三家走红的"运动派"企业[10] - N2售价3.99万起,半马后订单激增,创始人透露单日上午收到几十台定金,在手订单达700多台,2025年销量目标1000台[12][14] - 2025年5月生态战略大会新增5000万订单,N2大定突破1000台[16] 产品与技术发展 - 松延动力发布仿生机器人"小诺",支持32自由度动作与表情定制,仿真度接近真人,计划下半年量产面向B端[18][19] - 公司形成从双足行走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产品矩阵,核心产品N2和仿生人Hobbs分别聚焦科研/教育场景和交互体验场景[23] 行业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企业主要面向科研院校和展示场景,缺乏工业场景应用,可持续性存疑[24]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多数企业AI投入不足,依赖科技大厂模型赋能[25] - 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当前主要客户为高校和展示用途,未能创造持续价值[24] 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复杂系统工程,受算力、算法、数据、硬件等多因素影响,发展需要长期投入[27] - 搭载AI大模型成为必然趋势,但行业存在"揠苗助长"现象,需关注有效商业化场景落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