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N2

搜索文档
“炫技”少了,“接地气”多了——WRC×WAIC机器人大盘点
红杉汇· 2025-08-11 08:04
展会亮点与行业趋势 - 2025年WAIC和WRC展会核心聚焦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展示,80家具身智能公司包场WAIC二层展区,机器人从炫技转向产线分拣、零售取货等真实任务[3][5] - 两大展会呈现"仿真性、小型化、产品矩阵化"趋势,机器人通过表情模拟、肌腱仿生驱动等技术提升拟人化程度,同时覆盖工业、服务、医疗等多元化场景[20][21][24] - 产业链深化趋势明显,灵巧手、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显著,如灵心巧手Linker Hand L6工业版灵巧手具备12个自由度并实现弹钢琴等高精度操作[30][31] 企业创新与产品表现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展示29关节高运动性能,新品Unitree R1集成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智能交互,创始人预测1-3年内或达"机器人ChatGPT时刻"[6][8] - **智元机器人**:WAIC最大展位(300平)展示"远征""灵犀""精灵"三大产品线,发布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智元灵渠 OS",其启元大模型获SAIL之星奖[9][11] - **云深处科技**:绝影X30展示全流程智能巡检能力,绝影Lite3结合AR手势操控,山猫M20完成70cm高台攀爬等高难度动作[12] - **傅利叶**:GR-3人形Care-bot主打"可触摸"交互,采用亲肤材质和暖调设计,构建康复港五大细分场景解决方案[12][14] 细分场景应用突破 - **工业场景**:银河通Galbot实现商超商品分拣商业化落地前期,跨维智能DexForce W1 Pro通过Sim2Real技术完成咖啡制作全流程[18] - **服务场景**:擎朗智能XMAN-F1依托垂域模型ProS实现餐厅酒店标准化服务,安诺机器人90秒完成拉花咖啡制作[18][19] - **医疗与居家**:云百生手术机器人展示鹌鹑蛋剥壳微米级精度,森丽康科技机器人具备老人陪伴与紧急呼叫功能[18][19] - **仿生技术**:汉王科技仿生机器鸟还原猛禽形态并应用于安防巡检,卓益得睿娜机器人1:1还原人脸表情[21][25][27] 产品矩阵与生态构建 - 魔法原子形成"硅基舞群"覆盖医疗零售等50+行业伙伴,众擎机器人T800重载人形机器人全球首发并搭建T台走秀[16] - 数字华夏IP机器人星行侠支持外观音色定制,清宝机器人高拟真表情头覆盖文旅直播等多元场景[24] - 动易科技PhyArc关节模组融合自研减速器与电机,他山科技"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实现三维力检测[32]
再获数亿元融资,这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8-09 08:32
公司融资动态 - 松延动力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等跟投,新一轮融资已在筹备中[2] - 公司累计完成6轮融资,前5轮融资约2亿元,A+轮由彬复资本领投,华强资本跟投,A轮投资方包括天启资本、58产业基金等[3] - 北京国管为团队外第一大股东,持股9.2479%[3] - 半马"爆火"后资本关注度显著提升,数十位投资人主动询价,第六轮融资估值涨幅较大[2][4] 市场表现与订单 - 人形机器人N2售价3.99万起,半马后订单激增,创始人称单日定金订单达数十台,在手订单超700台,目标年销量千台[10][12] - 2025年6月N2订单突破2500台,总金额超1亿元,7月交付105台(N2占92台),环比增长176%[15] - 生态战略大会新增5000万订单,N2大定突破1000台[1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核心产品包括N2(连续空翻能力)和仿生人Hobbs,覆盖双足行走、仿生交互等场景,N2主攻科研/教育,Hobbs聚焦导览/娱乐[17] - 产品矩阵定位从ToG/ToB切入,逐步扩展至ToC,沿袭"运动派"路线,但被质疑商业化可持续性[19][20] - 工程化能力覆盖北京(3000平米)、常州(2100平米)、东莞三地生产基地[1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分"硬件派"(如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软件派"(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松延动力属前者[20] - "硬件派"依赖炫技营销和低价策略,优先落地教育/科研/表演场景,但技术突破有限,商业化路径存疑[20][21] - 行业乱象包括重运动轻AI、依赖大厂模型赋能,缺乏自主"大脑"技术[21] 团队背景 - 创始团队为90后,CEO姜哲源为清华博士,联合创始人张世璞为前元璟资本高管,首席科学家胡晨旭专注AI模型训练[13] - 员工超60人,研发占比85%,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等院校[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包括批量化生产、场景有效应用,需突破算力、算法、数据等瓶颈[22] - 行业面临"九死一生"困境,需平衡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22] - 头部企业如宇树科技启动IPO,智元机器人进军科创板,赛道竞争加剧[26]
上亿元订单!这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23 23:19
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格局 - 行业分为两大阵营:"硬件派"以宇树科技为代表,强调运动能力,"软件派"以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为代表,主打AI能力 [1] - 硬件派标杆为宇树科技,软件派因技术未收敛暂未形成标杆企业 [1] - 三家企业近期融资情况:智元机器人B轮投后估值150亿元,宇树科技C轮投后估值100亿元,银河通用累计融资超24亿元 [1] 科技大厂投资动态 - 腾讯、京东、中国移动、字节系、阿里巴巴、宁德时代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1] - 软件派形成"南智元、北银河"两强格局,运动派宇树科技保持Top1地位 [2] 宇树科技市场表现 - 旗下H1机器人登上2025年春晚,G1机器人通过跳舞、720度回旋踢等炫技视频引发关注 [3] - G1机器人租赁市场火爆:单价9.9万元,日租金达1.5万元,部分租赁者半月盈利超20万元 [8] - 2025年前5个月中标项目数量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 [20] 行业新秀松延动力 - 半程马拉松比赛中N2机器人获亚军,赛后订单暴增,创始人称单日定金订单达数十台 [16] - 生态战略大会新增5000万订单,N2机器人累计订单突破2500台,总金额超1亿元 [18][20] - 产品矩阵覆盖双足行走、仿生交互等场景,商业化路径从ToG/ToB逐步向ToC延伸 [20] 行业商业化争议 - "运动派"企业依赖炫技营销快速出圈,但实际技术突破有限,可持续性存疑 [21] -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指出当前商业化路径不清,主要客户为高校、研究机构和展示需求方 [21]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多数企业AI投入不足,依赖科技大厂模型赋能 [22] 技术发展瓶颈 - 人形机器人面临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重商业化卡点 [25] - 杨立昆批评现有人形机器人"愚蠢",缺乏处理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智能 [23] - 搭载AI大模型成为行业必然趋势,但技术整合难度高 [23]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与资本助推下行业出现"揠苗助长"现象,硬件派与软件派均面临发展困境 [24] - 协作机器人公司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潜力显著 [27] - 华为等科技巨头持续加码赛道投入 [27]
最“出圈”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遭遇流量反噬!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3 18:03
宇树科技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公司因春晚16台人形机器人H1表演火爆海内外,后续G1机型凭借720度回旋踢等炫技视频风靡网络,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并形成"宇树链"概念股热潮[9][10] - 2025年5月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并新增董事梁望南,IPO消息冲上热搜,同时被曝出2023年营收约2亿元、2024年营收4亿元,净利润区间1000万-7000万,2025年预计净利润达2亿元[10][19] - 旗下产品G1租赁市场一度火爆,单价9.9万设备日租金达1.5万元,早期租赁者声称"一周回本",但4月半马比赛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租赁市场迅速降温[12][13] 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 "运动派"企业形成三足鼎立: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SE01直膝步态行走、PM01前空翻获中东2亿元投资)、松延动力(N2半马亚军带动订单超2000台,估值水涨船高)[10][15][17] - 行业陷入炫技循环,企业集中展示前空翻/后空翻/格斗等动作,虽与商业化场景关联弱但短期引流效果显著,宇树G1、众擎PM01等产品主要采购方为高校及科研机构[12][20] - 资本开始偏好AI能力突出的企业,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因软件优势估值超宇树科技(估值100亿),反映技术路线分化趋势[22]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困境 - 运动派企业选择教育科研、表演展示等ToG/ToB场景切入,通过低价策略(宇树G1定价9.9万)和营销快速获客,但高盛报告指出其硬件尚无法处理通用任务[2][19][21] - 核心技术瓶颈在于"大脑"而非运动能力,炫技动作依赖预编程和遥控操作,大模型决定的泛化能力才是商业化核心壁垒,多数企业因技术限制被迫专注运动控制[21][22] - 行业面临朱啸虎指出的商业化路径不清问题,现阶段采购多来自研究展示需求,非真实场景应用,宇树2025年前5个月中标量虽接近2024年全年但后续市场乏力隐忧显现[20][22] 行业发展趋势 - 头部企业尝试突破炫技局限:宇树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并预告新品,松延动力通过赛事验证技术可行性,反映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技术验证[15][17] - 两条技术路线并存:硬件派(宇树)面临祛魅压力,软件派(智元)受制于商业化落地难度,行业共识是需要突破"大脑"算法瓶颈才能实现家庭/工业场景覆盖[22][23] - 政策与资本助推下行业出现揠苗助长现象,国内企业数量激增但存在重运动轻大脑、过度依赖预编程等乱象,需警惕短期流量反噬风险[21][22]
风口中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打破公众质疑!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2 01:34
公司动态与市场表现 - 宇树科技因春晚表演火爆海内外,旗下人形机器人H1和G1凭借跳舞、720度回旋踢等动作风靡网络,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出现"宇树链"概念股暴涨[8] - 公司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并新增董事,IPO消息冲上热搜[8] - 旗下机器人G1在半程马拉松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从"杭州六小龙"之一到被冠上"影视公司"称号[12][13] - 2023年营收约2亿元,2024年营收约4亿元,净利润1000万-7000万之间,2025年预计净利润2亿元[20] - 前5个月中标项目数量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21] 行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松延动力形成"运动派"三强格局,分别通过跳舞、空翻、半马等炫技动作出圈[9][15] - 众擎机器人SE01凭借直膝步态行走能力爆火,PM01获中东投资者2亿元资金,订单排至5月底[9] - 松延动力N2半马获亚军后订单超2000台,已完成5轮约2亿元融资,第六轮融资估值看涨[15] - 智元机器人估值达150亿,高于宇树科技的100亿,反映资本市场更青睐具备AI能力的公司[22]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强调炫技动作是展示"全身动作能力",终极目标是实现家庭/工业场景的实际任务[3][6] - 当前商业化集中在教育科研、展示表演场景,而非工业场景,被质疑为"硬件卖铲人"[19][21] -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短暂爆发,宇树G1单日租金达1.5万元,早期租赁者一周回本,但4月后市场降温[11][12]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大模型决定的泛化能力才是商业化核心壁垒[21][22] 行业趋势与挑战 - 资本开始纠偏,具备AI能力+本体的公司更受青睐,纯运动能力公司面临估值差距[22] - 高盛报告指出宇树机器人硬件稳健但功能型任务能力不足,引发行业对技术成熟度的讨论[13] - 行业存在"揠苗助长"风险,政策扶持与资本助推下出现技术路线争议和商业化路径模糊[22][23] - 长期看需突破"大脑"瓶颈,涉及算力、算法、数据等多层面,现阶段仍依赖大厂/高校技术开源[21][22]
清华博士辍学造人形机器人:销售额已过亿,不想做短期套利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6:27
公司业绩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已提前完成2025年全年销售目标,累计销售超2000台机器人,合同销售额过亿元[1][13] - 5月中旬销量突破千台后,生态大会又新增1000多台订单,新增订单额5000多万元[12] - 主要销售型号为身高1.2米的人形机器人N2,最初售价3.99万元,现已小幅涨价[32][33] - 公司正在建设多地生产基地,包括北京昌平3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和长三角产线[11] 融资与估值情况 - 已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英诺天使基金等多家机构[1] - 目前有两轮融资正在交割(A++轮和Pre-B轮),融资规模约数亿元[30] - 最新一轮融资估值约20亿元,低于赛道内部分"独角兽"公司[2][22] - 创始人认为估值应与业务进展匹配,警惕盲目冲高估值[22][29] 营销与渠道建设 - 通过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获得意外流量,带动销量快速提升[5][7] - 已签约多家代理商,生态大会吸引100多家代理商参与[7][8] - 计划通过竞技体育赛事持续获取曝光,未来可能自办比赛[3][4] - 商业化策略为"展示炫酷技能→吸引流量→签约代理商→实现变现"[10][1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产品线包括双足人形机器人和仿生人头机器人[1] - 正在推进上肢操作能力的数据采集计划,开发低成本采集设备[36] - 对具身智能模型持谨慎态度,认同"敢为天下后"的策略[37] - 产品可提供交互功能选配,但标配版暂不包含[35] 团队与人才管理 - 创始团队背景相对普通,依靠Demo吸引初期投资[1][20] - 招聘注重志同道合,避免高薪挖角,员工来自航天、家电等多行业[25][27] - 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课程提升管理能力,聘请商业化顾问[18] - 团队稳定性较高,虽存在被挖角风险但流失率可控[28] 行业竞争与市场趋势 - 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场景为商演、展厅讲解等展示性环节[3] - 行业存在估值泡沫现象,部分公司获得高估值但产品未成型[22][23] - 具身智能领域用人成本非理性上涨,反映部分公司资金使用不当[24] - 预计文娱商演市场需求将从过热回归理性,但不会完全消失[32]
从马拉松到格斗,人形机器人在“赛”什么
北京商报· 2025-05-26 22:10
赛事亮点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于5月25日举行,四支队伍操控宇树科技G1机器人对抗,"AI策算师"获得冠军 [2][3] - 比赛采用三回合积分制,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或躯干手部动作计1分,腿部动作3分,倒地扣5分,8秒内无法起身扣10分 [3] - 参赛的G1机器人已具备8套基础格斗动作和多个组合动作,包括直拳、勾拳、踢腿等 [3] 技术突破 - 比赛用机器人是G1升级版,腰部自由度从1个增至3个,灵活性显著提升 [6] - 格斗比赛对机器人灵活性与平衡性要求极高,需在攻击同时保持自身稳定 [7] - 浙江大学专家指出,格斗对抗性对算法和硬件(电机等)性能构成双重挑战 [7] 行业影响 - 宇树科技通过春晚表演和格斗赛事显著提升品牌热度,带动行业关注度 [2][8] - 松延动力在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后订单激增,N2机器人订单从1000台跃升至2000台以上 [8]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32.8亿美元增至2032年6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5.5% [9] 赛事规划 - 宇树科技提前1个月预告格斗赛事,并通过直播展示语音控制等交互功能 [4][5] -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5-17日在北京国家体育场和速滑馆举办 [8] 技术展示 - 参赛机器人需通过"抗击打""防过热"等极限测试,具备摔倒后自主站立能力 [7] - 比赛现场机器人躯干可见明显击打痕迹,金属撞击声频繁 [5][6]
对话松延动力:被朱啸虎卖掉后,估值翻了6倍
36氪· 2025-05-20 19:25
公司发展 - 松延动力是一家成立2年、员工平均年龄25岁的初创公司,核心团队出身于清华、浙大等高校 [1][8] - 公司已推出5款机器人并逐步实现量产交付,包括人形机器人Dora、N2和仿生机器人"小诺" [8][13][14] - 公司估值从赛前的5亿元涨至20亿元左右,近期签约5000多万元订单,售出1000多台人形机器人、20多台仿生机器人 [1][3][17] - 公司计划迁往北京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并建立产线,以解决产能爬坡问题 [3] 产品与技术 - N2机器人身高1.2米、体重30千克,搭载18个高性能关节,单关节扭矩≥150N·m,能以3.5m/s的速度奔跑 [5] - 最新仿生机器人"小诺"能够同步模仿人类的多种面部动作,技术难点在于将仿生机器人柔软的脸皮与硬质材料结合 [14] - 通过伺服电机自研、供应链高度国产化,公司将N2机器人售价压至3.99万元,仅为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1/5 [17] - 公司毛利率约20%,通过低价策略实现"以价换量" [17] 行业与竞争 -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3年迎来快速发展,特斯拉Optimus、宇树H1、智元远征A1等产品相继面世 [11] - 宇树科技凭借"价格屠夫"策略占据优势,其轻量级人形机器人G1基础版售价9.9万元 [17] - 行业面临真实数据不足的挑战,具身智能所需的重要物理数据如力、扭矩、运动数据等仍然稀缺 [15] - 公司认为数据难题可能在3~5年内被攻克,目前正在研究可叠衣服的家庭机器人 [15]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姜哲源27岁,高考北京市第28名,清华电子系博士肄业,研究方向为强化学习 [8] - 其父亲为清华教授,母亲为北大老师,家庭学术背景深厚 [8] - 2021年曾师从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主导足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8] - 2023年辍学创业,拉来高中同学胡晨旭共同创立松延动力 [11] 融资与争议 - 公司天使轮融资来自SEE Fund等清华系投资机构 [11] - 金沙江创投曾在公司估值约2亿元时投资,后在3亿元估值时退出 [20] - 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的"人形机器人泡沫论"引发市场争议,导致A股机器人板块大跌 [18][20] - 公司回应称"无惧杂音,继续前进",姜哲源引用"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态度 [21]
“爆单”!这家“清华系”人形机器人创企要成为第二家「宇树科技」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13 23:55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宇树科技旗下人形机器人H1登上2025年春晚后迅速走红,G1型号凭借跳舞和720度回旋踢视频展现运动能力,引发资本市场关注[1] - 众擎机器人凭借SE01的直膝步态行走能力和PM01前空翻视频成为第二个爆火的人形机器人创企,获得中东投资者近2亿元资金[3] - 众擎机器人PM01预计2025年3月底量产,4月中下旬小批量交付,订单已排至5月底到6月初[4]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 - 宇树G1租赁价格达1.5万元/天,供不应求,部分租赁商表示一周回本,半个月盈利二十多万元[6] - 初期火爆后市场降温,租赁目的购买者成为首批受影响群体[7] 松延动力崛起 - 松延动力N2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获亚军后爆火,成为继宇树、众擎后第三家走红的"运动派"企业[10] - N2售价3.99万起,半马后订单激增,创始人透露单日上午收到几十台定金,在手订单达700多台,2025年销量目标1000台[12][14] - 2025年5月生态战略大会新增5000万订单,N2大定突破1000台[16] 产品与技术发展 - 松延动力发布仿生机器人"小诺",支持32自由度动作与表情定制,仿真度接近真人,计划下半年量产面向B端[18][19] - 公司形成从双足行走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产品矩阵,核心产品N2和仿生人Hobbs分别聚焦科研/教育场景和交互体验场景[23] 行业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企业主要面向科研院校和展示场景,缺乏工业场景应用,可持续性存疑[24]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多数企业AI投入不足,依赖科技大厂模型赋能[25] - 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当前主要客户为高校和展示用途,未能创造持续价值[24] 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复杂系统工程,受算力、算法、数据、硬件等多因素影响,发展需要长期投入[27] - 搭载AI大模型成为必然趋势,但行业存在"揠苗助长"现象,需关注有效商业化场景落地[26]
N2大定突破1000台!女性仿生机器人“小诺”登场 松延动力迎来商业化破局时刻?|“奔跑吧”具身智能 ⑤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2 23:50
公司动态 -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泡沫但长期前景正确[1] - 公司在亦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获得亚军[1] - 公司宣布人形机器人大定数量突破1000台 与宇树科技并列全球唯二销量过千台的企业[2] - 发布算力增强版N2 EDU和仿生女性机器人"小诺" 后者支持形象定制化[5][6] - N2机器人已实现前后空翻能力 但在演示中因场地问题摔倒[8][9] 产品与技术 - N2 EDU新增英伟达高算力模组 提升基础算力和AI功能[5] - "小诺"拥有多态交互能力 支持实时对话和表情播放 优化了嘴部自由度[6] - 仿生机器人定制化包括开放底层接口 支持发型妆容定制 形象可变[6] 商业化进展 - 公司日咨询量从300次增至500-1000次 N2交付排期至11月[3] - 在北京、常州、东莞布局生产基地以保障批量交付[3] - 行业认为2025年关键挑战是商业化 需实现规模化收入[7] 行业趋势 - 2023-2025年行业关键词为科学家、Demo和PMF[2] - 当前应用场景集中在高校研究机构和展会导览[6]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赛事将于8月在北京举办 公司将参赛[11] 市场反馈 - 亦庄马拉松赛后公司知名度显著提升[2] - 仿生机器人在会展场景需解决微表情等情感交互难题[6] - 行业存在泡沫争议 但具备开发能力的企业有望存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