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冷超充系统

搜索文档
兆瓦闪充灵魂7问:我们离充电比加油快还有多远?
36氪· 2025-06-06 09:47
兆瓦闪充技术发展现状 - 2025年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兆瓦闪充元年",比亚迪、极氪、华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纷纷布局超快充技术 [1][5] - 兆瓦闪充技术峰值功率超过1000kW,充电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实测5分钟可增加400公里续航 [3][8] - 比亚迪最早推出并量产兆瓦闪充技术,应用于汉L EV和唐L EV车型,支持1360kW峰值功率 [6][8] 主要企业技术布局 - **比亚迪**:全域千伏高压架构+1000V刀片电池,已建成北上广深等地兆瓦闪充站 [6][8][39] - **极氪**:V4极充桩单枪1300kW,杭州建成首个兆瓦站,但尚未推出适配车型 [10][11] - **宁德时代**:12C神行超充电池支持1300kW功率,30秒补能75公里,兼容现有兆瓦桩 [12][13] - **华为**:1500kW液冷超充系统面向商用车,联合11家车企开发30余款电动重卡 [14][16] 技术实现路径 - 采用1000V高压平台+1000A电流组合,降低发热量与线束重量 [17][22][25] - 电池技术升级:比亚迪刀片电池内阻降低50%,宁德时代超晶石墨负极实现12C倍率 [27][29] - 充电站需配备储能系统(如比亚迪225kWh储能柜)缓解电网冲击,液冷散热方案成为标配 [30][32][34] 商业化挑战 - 单个兆瓦闪充站改造成本达100-150万元,远超380kW超充站的50-60万元 [35] - 适配车型有限,目前仅比亚迪两款EV车型支持,其他企业产品尚未上市 [37] - 覆盖范围集中在北上广深,比亚迪计划联合小桔充电等共建15000座兆瓦桩 [39][41] 行业影响与前景 - 补能效率逼近燃油车加油速度,动摇燃油车核心优势,但电池寿命影响仍需验证 [43] - 换电模式在特定场景仍具价值,未来可能与超充技术互补共存 [43] - 技术普及依赖电网改造、成本控制与生态协同,现阶段更适合高端市场 [43]
满电出发!超充“宁阳技术”布局全国
齐鲁晚报网· 2025-05-26 22:59
"相较传统风冷降温模式,我们的全液冷超充系统是通过冷却液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带走充电过程中产 生的热量,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速度,增强充电设备稳定性,这一技术填补了山东省省内行业的空 白。" 2025年4月,云星新能源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当地资本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拓展了全国超充网 络的西部版图。同时,公司充分借助新疆的地缘优势,积极筹备布局国外市场。通过深入研究当地标 准、广泛开展参展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充电速度太快了!去买瓶水回来的功夫,就已经充到了60%了。" 近日,在山东宁阳云星新能源超充 站,居民郑瑞惊叹于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极速充电体验。作为宁阳本土新能源科技企业自主研发 的创新成果,云星全液冷超充新品首发,与普通快充相比,它能节约60%的充电时间,彻底改变了人们 对新能源充电时间长的认知,重新定义了新能源出行。 当前,"超充之城"宁阳正勇立潮头,积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共建共享"的 原则,宁阳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丰富的产业资源,全力推动云星"全液冷超充"新品在全国布局。从华 北平原到西北边疆,从渤海之滨到太湖之畔,山东、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江苏 ...
媒体观察:数智创新领航储能产业升级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4-27 17:41
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8.3吉瓦首次超越抽水蓄能占全球市场47.3%累计能量规模184.2吉瓦时 [5] - 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3.7吉瓦同比增长126.5%全球占比过半 [5]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4.3亿千瓦(343081万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分别增长17.2%/43.4% [9] 数智化技术突破 - 智能算法通过高通量计算加速材料研发生产段实时监测提升良率运维段动态优化策略使储能效率提升18%-25% [6][7] -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多物理场耦合预警毫秒级故障隔离系统可靠性显著提升 [6] - AI优化调度使甘肃光伏弃电(0.15元/千瓦时)与浙江晚高峰供电(0.8元/千瓦时)套利空间扩大5倍以上 [8] 商业模式创新 - 共享储能平台将分布式资源利用率从40%提升至85% [8] - 武汉蔚能"电池银行"融合车联网数据优化调度催生"储能算法工程师"新职业 [8] - 济南示范站V2G充电桩实现1560千瓦反向放电能力相当于400户家庭负荷 [16] 技术应用场景 - 分布式储能与虚拟电厂构成能源系统"细胞级改造"和"神经中枢"推动系统性革命 [8] - 济南示范站集成光伏/储能/V2G实现零碳运行单站调节能力达10兆瓦 [16][19] - 全液冷超充系统实现1000伏/600安输出10分钟充满100千瓦时电量 [19] 行业未来展望 -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200吉瓦 [18] - 需政策协同与跨行业融合推动从硬件堆砌向智能进化转型 [8][16] - 云南200兆瓦/400兆瓦时锂电示范项目投运提升区域新能源消纳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