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斗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拉动8500亿元总产值 北斗系统赋能千行百业
广西日报· 2025-11-08 00:01
产业总体发展 - 2024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8500亿元,产业增速达4.8%,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5.6%,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11.0% [1] - 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超过24万家,从业人员近400万人 [1] - 北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加快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1] 北斗技术应用与市场渗透 - 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超过5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5亿台/套 [1] - 2024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2.86亿部,超过98%支持北斗定位,北斗已成为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 [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各种类型的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类电子)应用数量超过33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22%,北斗综合应用渗透率约90%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搭载北斗终端的乘用车出货量超1000万辆 [1] 国际拓展与合作 - 北斗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产品出口140余个国家和地区 [1] - 北斗通过签署中俄、中巴、中阿、中沙、中白等多项合作协议,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 [1] - 北斗已全面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13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 [1]
我国加快打造低空经济“数字神经系统”
新华社· 2025-11-07 18:41
行业政策与规划 - 全国30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1] - 行业考虑开展低空专项国土空间规划以支持低空技术向经济转化[1] 市场规模与预测 - 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1] 技术基础设施 -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3363座基准站资源已整合为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以提供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服务[1] - 借助低空遥感技术和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成果将低空要素数字化并打造低空数据空间[1] 地方应用案例 - 广西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接入联盟单位900余家及各类设备26万余个[1] -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部署了50个无人值守无人机机场作为"城市智眼"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的一部分[1] - 重庆市推动构建低空实景三维图以支持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1] - 深圳市启动数字空域图编制工作利用实景三维开展精细化空域分区分层划设[1]
“北斗+”融合创新正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新华社· 2025-11-06 22:43
行业总体发展态势 - 北斗产品基础不断夯实,应用领域加速拓展,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北斗+"融合创新正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1] - "北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加快融合,突破行业应用纵深,广泛融入交通、通信、能源、气象等领域 [1] - 北斗系统与地理信息产业相互支撑、深度融合,北斗系统为地理信息产业提供高精度时空基准,地理信息产业推动北斗技术广泛应用和产业化 [2] - 地理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增长,2024年产业总产值超过8500亿元,产业增速达4.8% [2][5] 产业规模与从业人员 - 2024年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超过24万家,从业人员近400万人 [2] - 产业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5.6%,近10年复合增长率为11.0% [2] 产品应用与市场渗透 - 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超过5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5亿台/套(含智能手机) [5] - 涉及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2800万台/套 [5] - 2024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2.86亿部,超过98%支持北斗定位,北斗已成为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 [5] 国际化进展 - 北斗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产品出口140余个国家和地区 [5] - 通过签署中俄、中巴、中阿、中沙、中白等多项合作协议,全面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13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 [5]
北斗应用与基准服务内蒙古分中心揭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6 11:08
事件概述 - 北斗应用与基准服务内蒙古分中心正式揭牌 [1] 战略意义 - 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在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完善自然资源领域时空基准服务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 [1] - 作为保障“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一张网”在内蒙古实现高稳定、高可靠运行的核心环节 [1] 核心职能 - 重点提升自治区基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1] - 持续夯实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高精度时空数据基础 [1] 应用前景 - 通过推动北斗技术深度赋能自然资源管理 [1] - 向多行业拓展应用 [1] - 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1]
北斗系统赋能“北京时间”
齐鲁晚报· 2025-11-01 22:48
北斗系统核心功能 - 北斗系统是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除定位导航外,卫星授时是其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1] - 授时功能通过多种方式将标准时间分发给通信、电力、交通、测绘、航空航天、国防等诸多行业和部门 [1] - 北斗授时的精度可以达到10纳秒量级,其导航卫星上配有星载原子钟以确保精确的时间源 [1] 全球授时系统格局 - 全球存在四种卫星授时系统,包括中国的北斗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 [1] 技术实现与用户应用 - 用户接收到北斗的广播信号后,通过自主修正本地时间与标准时间的时间差来实现时间同步 [1] - 各行业系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校准自身的时钟 [1] 战略意义 - 北斗系统意味着中国能将精准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 [2]
机构:北斗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关键阶段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15:25
山东省低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印发专项规划,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陆海一体、时空基准统一的北斗高精度导航基准站网 [1] - 规划以现有山东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为基础,通过新增和整合水务、交通、通信、气象等行业基准站来构建 [1] 北斗系统发展与应用 -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时空基础设施,凭借技术领先性与政策持续驱动,已在多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势能 [1] - 驱动北斗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已转变为下游应用场景的爆发,北斗技术在交通、低空经济等场景的赋能正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1] - 随着北斗建设"三步走"持续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关键阶段 [1] 技术融合与产业前景 - 看好以"北斗+"的融合创新技术,在专业或大众应用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信息化数智企业 [1] - "通、导、遥"三位一体,新一代天基基础设施低轨星座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部署中 [1] - 低轨星座计划蓬勃发展,北斗技术逐步突破,自主高精度定位及时空数据产业具备较完善基础设施,或将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 [1] - "星网+北斗"将构成时空数据要素基准技术支撑体系 [1]
开车到立交桥,手机导航为何突然就跟不上了?
齐鲁晚报· 2025-10-26 10:31
北斗系统定位原理 - 北斗系统在天上提供稳定、精准的信号源 [1] - 系统本身的高精度特性有时会放大瞬间的定位数据波动 [1] 信号干扰因素 - 立交桥复杂环境的物理结构像一个"锅盖",暂时扣住信号 [1] - 桥面、高大桥墩及周边密集建筑形成"城市峡谷",物理遮挡手机接收导航卫星的直射信号 [1] - 在立交桥区域,北斗信号可能在桥面、护栏和车辆之间发生多次反射 [1] - 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叠加会"欺骗"手机,导致误判位置,造成定位在桥上桥下漂移或滞后 [1] 手机导航性能 - 手机在"失明"的几秒钟内,靠自己"猜测"行进路径,容易出现跟不上的情况 [1] - 手机瞬间只能接收到少量卫星的反射信号或微弱信号,无法计算出精确位置 [1] 技术发展趋势 - 随着地面接收机算法的优化,立交桥区域的定位问题会逐步解决 [1]
手机导航为何有时跟不上?(趣科普·你问我答)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北斗系统定位原理 - 北斗系统在天上提供稳定且精准的信号源,其高精度特性会放大瞬间的定位数据波动 [1] - 在立交桥等复杂环境中,桥面、桥墩及密集建筑形成“城市峡谷”,物理遮挡手机接收导航卫星的直射信号 [1] - 手机在信号被遮挡的几秒钟内,只能依靠接收少量卫星的反射信号或微弱信号,并自行“猜测”行进路径 [1] 信号干扰与定位漂移 - 在立交桥区域,北斗信号可能在桥面、护栏和车辆间发生多次反射,这些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叠加会“欺骗”手机 [1] - 信号反射导致手机误判位置,造成定位在桥上桥下漂移或滞后的现象 [1] - 定位跟不上是因信号被物理遮挡和扰乱,而非北斗系统本身不准 [1] 技术发展与优化前景 - 随着地面接收机算法的持续优化,立交桥等复杂环境下的定位漂移问题预计将逐步得到解决 [1]
中国北斗的进化:从“天边”到“身边”(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系统技术现状与优势 -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已5年,在轨运行验证显示其稳定性、精准度和连续性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4] - 系统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位精度实现从十米级至亚米级的跃升,时间同步能力进入纳秒时代 [4] - 北斗三号组网星主要采用氢原子钟,可实现每300万年误差仅1秒 [5] 近期技术升级 - 2024年9月19日发射的第五十九、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级了星载原子钟配置,搭载了新型星间链路终端 [4] - 升级后的星载原子钟精度更高、漂移率更小,将系统时频性能再次提高一个量级 [5] - 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在测量和时间同步方面表现更优,采用相控阵技术可实现卫星“面对面”组网,如同建起“太空微信群” [5] - 北斗三号采用的Ka波段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使定轨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全星座仅需约5分钟完成一轮全网通联测距 [6] 应用规模与融合 - 北斗系统加快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融合,形成“北斗+”“+北斗”的创新应用模式 [6] - 截至2024年底,主要行业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总量已接近3000万台/套 [8] - 国内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接近23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20亿台/套 [8] 具体应用案例 - 红绿灯精准控制是北斗融合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统一授时、实时掌握车流、动态调整时长,规划“绿波带” [7] - 生活中超过80%的信息与时空相关,北斗系统是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7] 下一代系统发展规划 - 计划在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其特征为精准可信、随遇接入、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 [9] - 下一代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覆盖近地空间的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服务 [9] - 2027年左右将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组网卫星 [9] 深空扩展计划 - 下一代系统将形成“月球北斗迷你系统”,为载人登月、月球基地、火星飞船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 [9] - 我国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并稳定建立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 [10] - 未来计划建立统一的地月空间时空基准,确保地球和月球在时空上统一 [10]
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9届大会
环球网资讯· 2025-10-25 17:25
大会概况 - 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9届大会于19日至24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由韩国航空航天管理局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7] - 来自全球和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成员国及国际权度局等300余名代表参会[7] - 中国代表团由40余名代表和专家组成,参与了大会全部议题讨论[1] 北斗系统发展 - 中国代表团系统阐述了北斗系统最新建设发展情况[1] -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表示,北斗现在可以为全人类服务,目标是让全世界任何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来自中国航天的高科技服务[5] 行业合作与影响 - 中国代表团就卫星导航空间应用拓展、月球时间基准构建等新理念、新路径提出了中国构想和中国方案[1] - 在营造更加规范有序全球卫星导航发展环境方面,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供应商论坛章程文件修订,维护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权益[3] - 中国代表团的贡献获得联合国外空司及全球卫星导航领域专家的高度肯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