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卓益得行者二号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
机器人圈· 2025-08-15 18:19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综合性运动盛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开幕,持续至8月17日 [2] - 开幕式包含人形机器人街舞团首秀、传统文化创演、服饰走秀等多元表演形式 [4][8][10] - 16个国家、280支参赛队伍组成机器人方阵亮相,涵盖中国智造及国际顶尖战队 [12][13][16][21] 机器人技术展示与竞技 - 中国智造机器人方阵展示田径、足球、自由搏击等项目的速度与智慧融合 [16] - 轮式机器人方阵通过统一算法实现毫秒级响应,已应用于物流分拣、酒店服务等场景 [19] - 国际战队如德国HTWK Robotics和荷兰Tech United Eindhoven展示动态路径规划、多智能体战术协作等前沿技术 [2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传统文化节目《智韵和鸣》融合戏曲、武术与机器人科技 [8] - 服饰走秀《天工霓裳》结合国潮、非遗与科技元素,呈现未来感时尚秀场 [10] - 全球首个机器人运动员代表天工2.0 pro宣誓,象征科技与体育的深度结合 [26] 赛事规模与亮点 - 运动会主题为"智竞向未来",包含竞技赛、表演赛等四大类别26个赛项487场比拼 [30] - 开幕式以主题曲《智竞向未来》落幕,歌手与运动员共同演绎人形机器人热血乐章 [31] - "智芯"装置点亮象征运动会正式启动,体现智能、创新与共生理念 [28] 行业动态与上市公司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显示55家业绩喜忧参半,行业洗牌加剧 [38]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引发价格战,产业面临科技革命与社会想象重构 [38] - 仿生机器人技术突破,如松鼠仿生跨越复杂地形,推动技术边界扩展 [38]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启幕 全球机器人战队同台展实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8-15 15:29
赛事概况 -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开幕 [1] - 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将在3天内围绕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 [1] - 赛事涵盖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 [1] 赛事特色 - 全球首个涵盖"体育+艺术+应用"的全维人形机器人赛事,秉持公平竞争、开放创新、安全可控、产业联动原则 [1] - 开幕式以"智竞向未来"为主题,通过科技与人文融合呈现人工智能与体育精神的碰撞 [2] - 开幕式展示环节包括机器人街舞、戏曲表演、足球对抗、搏击动作、同步舞蹈等多样化技术演示 [2][3] 技术展示 - 中德机器人战队进行足球5V5对抗,宇树机器人演示快速搏击动作和街舞 [3] - 湖北光谷东智科技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代表队展示9台"兵马俑"机器人与人类舞蹈同步律动 [3] - 多台机器人在跑道上开展百米竞赛,展示后空翻、广播体操等动作,体现运动控制与感知技术 [3] 行业影响 - 中国通过《"十四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2] - 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前沿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本次赛事是科技成果展示与未来产业对话的重要窗口 [2] - 赛事将通过竞技比拼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3]
机器人跑马拉松,状况百出
盐财经· 2025-04-21 18:08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赛事因十级大风和降温推迟至4月14日举行 赛道位于北京亦庄 全长21.0975公里 包含6个左转道和8个右转道 最高坡道角度达9° 路面存在减速带和碎石等复杂地形 [11][15] - 20支参赛队伍中仅6家完成比赛 完赛率30% 冠军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撞线 平均配速7-8km/h 达到人类业余跑者水平 [21][25][26] - 亚军松延动力N2采用特制29码跑鞋缓解冲击力 季军卓益得"行者二号"采用肌腱驱动技术 续航能力达6小时/100km 远超同类2小时水平 [30][33][34][35] 参赛机器人技术表现 - 天工Ultra采用"跟随模式"通过视觉追踪领跑者二维码 中途摔倒1次但仍比预期快半小时完赛 松延动力N2通过工程师遥控操作 需频繁冷却和维修 [28][29][38][39] - 赛道设置对机器人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等构成极限测试 需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相当于让学步儿童参加奥运会 [15][16] - 赛事允许换电和更换同型号机器人 但每次换人罚时10分钟 季军因多次换人罚时让位给稳定发挥的"行者二号" [34][35] 人形机器人产业现状 - 行业技术体系分为"大脑"(AI决策)/"小脑"(运动控制)/"肢体"(物理执行)三部分 工信部规划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 [53][54][55][56] - 当前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数据获取依赖人力遥操作/模拟器/视频学习 马拉松赛事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极限测试环境 [47][48][50][5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小米/优必选等持股)等参赛企业通过赛事验证了轻量化设计/关节散热/运动算法等技术创新 [28][47] 赛事产业意义 - 赛事被视作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柏油马路"的技术成人礼 推动本体稳定性/复杂地形通过等关键技术迭代 [16][47] - 暴露当前技术瓶颈:领跑者仍需人工辅助 频繁出现摔倒/过热/零件脱落等问题 显示距离完全自主运行仍有差距 [39][41] - 活动吸引儿童互动 培育未来用户群体 展现人机共生可能性 被类比为"继新能源车后的十万亿级产业" [60][63][66][67][68]
一场完赛率只有30%的机器人马拉松
吴晓波频道· 2025-04-20 08:41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赛事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赛道全长21.0975公里,包含6个左转道、8个右转道、减速带、碎石和最高9°坡道等复杂地形 [13] - 仅30%参赛机器人完赛,20多支队伍中不到半数完成赛程一半,最终6家进入官方完赛名单 [21] - 比赛采用"实际用时+换人罚时"规则,每更换同型号机器人一次罚时10分钟 [34] 参赛机器人表现与技术特点 - 冠军天工Ultra身高1.8米,用时2小时40分42秒,平均速度7-8km/h达到人类业余水平,采用"跟随模式"通过视觉追踪领跑者 [25][27][41] - 亚军松延动力N2身高1.2米/重30kg,配备特制跑鞋解决脚踝冲击问题,全身采用轻量化铝合金和高强度复合材料 [30][33] - 季军卓益得"行者二号"身高168cm/重28kg,采用肌腱驱动技术,续航能力达100km,比赛中未换电但更换机器人两次 [35][36]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体系分为大脑(决策系统)、小脑(运动控制)和肢体(物理执行)三个维度 [57][58][59] - 数据获取主要依赖人力遥操作、模拟器数据和视频学习三种方式,但大规模实践数据仍稀缺 [52] - 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批量生产目标 [59] 赛事产业意义 - 赛事被视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技术成人礼",检验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等关键技术极限 [15][53] - 暴露当前技术瓶颈:需要人工跟随维护、频繁冷却处理、结构易损等问题 [42][46][48] - 智能机器人被视为继新能源车后中国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但实际应用场景仍待开发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