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星座(GW星座)

搜索文档
25天九次火箭发射,国网星座建设加速,航空航天 ETF(159227)成交额破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7 14:28
市场表现 - 国防军工行业盘中震荡回落 截至13点59分航空航天ETF(159227)下跌0.32% 成交额突破1亿元 换手率达12.68% [1] - 持仓股中光启技术上涨超过6% 迈信林、振芯科技、雷电微力等个股领涨 [1] 行业动态 - 过去25天内中国完成9次火箭发射 发射次数超过上半年总发射次数的25% [1] - 9次发射中至少5次服务于国网星座(GW星座) 该星座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主导建设 是中国版宽带互联网卫星项目 [1] - 国网星座采用与SpaceX星链类似的大规模组网技术以实现全球覆盖 [1] 投资逻辑 - 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深海科技、大飞机、军事智能化等大军工新域新质主题持续活跃 [1] - 军工基本面有望持续回暖 主题活跃与业绩提振将形成双重驱动 共同推动军工整体行情 [1] - 航空航天ETF(159227)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深度聚焦军工产业核心赛道 布局空天领域前沿技术 [2] 产业布局 - 国证航天指数覆盖航空装备、航天装备、卫星导航、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环节 [2] - 指数成分股精选军工头部企业 涵盖大飞机研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 [2] - 指数高度贴合国防现代化与高端装备升级战略 捕捉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红利 [2]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13:19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密集期 - 过去25天内中国完成9次火箭发射 占上半年35次发射任务的25%以上 [3] - 至少5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GW星座) 该项目是中国版星链 需通过大规模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3] - 发射涉及多种火箭型号 包括力箭一号 长征六号改 朱雀二号等 由中科宇航 蓝箭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研发 [4] 发射成本与发动机技术瓶颈 - 当前国内卫星发射成本高达每公斤15万元 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6] - 发动机性能直接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环节 [7]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液氧甲烷被认为更适合火箭复用 [8]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于发动机技术研发 [8] 技术路径与国际对标 - SpaceX猛禽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 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 比冲更高 大幅提升运力 [9]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9]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火箭起飞 [9]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降幅超60% [12] - 星梭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超1000吨 是猎鹰9号两倍 运力提升至40吨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2] - 大推力火箭需探索新回收方式 传统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3]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支撑 以降低实际实验风险与成本 [14]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方式 数字孪生可模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4] - 星梭科技团队计划从60人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 [15] 行业风险与资本动向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火箭飞行异常 任务失利 涉及商业低轨卫星组网 [17] - SpaceX星链服务曾中断超两小时 全球超6万用户报告网络连接问题 [17]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8]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8] 市场前景与商业化路径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将来自卫星组网 满足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需求 [19] -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为太空旅游 洲际航行等延伸应用奠定基础 [19] - SpaceX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为住宅用户 单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8]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13:07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活动 - 过去25天内中国进行了9次火箭发射 超过上半年35次发射次数的四分之一 [1] - 至少五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 该星座是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主导的宽带互联网卫星项目 被视为中国版星链 [1] - 发射记录显示8月19日至7月27日期间涉及力箭号、长征系列、朱雀二号等火箭 涵盖一箭七星至一箭十一星等多种任务 [2] 发射成本与运力瓶颈 - 国内卫星发射费用约每公斤15万元 一颗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能高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4] - 火箭发射成本需依靠技术进步压降 关键环节是发动机研发与复用 [4] - 发动机性能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直接关系发射成本 [5]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积碳会增加清洗成本和复用难度 液氧甲烷被认为是更适合复用的燃料 [5] 发动机技术进展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在发动机技术 [5]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6]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起飞重量火箭 [6]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下降超过60% [8] - 星梭科技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1000吨以上 是猎鹰九号两倍 单次运力提升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或更多 [9] - 大火箭回收需新方案 因着陆惯性冲击强 简单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1]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 线下实验耗费数月时间和大量资源 [12]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 数字孪生输入流量、速度、压力、温度等参数观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用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2] 团队与融资情况 - 星梭科技团队60人 均来自清华等高校和国内各大院所 年底将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 [13]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首型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4]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由国开科创主投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4] 市场竞争与商业模式 - 低轨卫星组网竞争中 率先发射卫星可占据有限轨道与频谱资源 [3] - SpaceX从发射服务提供商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住宅用户 每个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4]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来自卫星组网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15] 行业前景与应用方向 - 商业航天需建立运力长期壁垒 率先实现低成本与大运力闭环的玩家将掌握太空经济话语权 [16] - 前沿应用场景包括太空旅游和洲际航行 本质是提升运载效率与规模的延伸应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