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8-21 00:38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并非新鲜事,但全箭体大规模应用仍是全球难题。美国RocketLab的Neutron火箭虽采用碳纤维结构,但其7米直径贮箱 仍处于研制阶段。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自动铺丝设备的投资、碳纤维材料的采购,都可能推高制造成本。 2018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就采用了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整流罩,解决了直径过小导致的金属结构变形问题。2023年,力箭一号火箭也展示了碳 纤维复合材料外壳的应用成果。 【DT新材料】获悉,近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微光启航,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资料显示,微光启航成立于2025年3月,其核心团队拥有深厚的运载火箭及导弹领域研发经验,由多位国家级研究员领衔,形成了涵盖设计、材料、制 造、发射全链条的闭环能力,其中公司创始人兼CEO高欢,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项目负责人,是火箭总装工艺技术领域的专家。 微光启航核心团队形成了设计端-材料端-制造端-发射端的闭环能力。在材料端,与国内碳纤维企业联合开发航天级材料。在制造端,布局3D打印与自动 铺丝产线。在发射端,依托北方产业机构资源对接发射场。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既能保障技术路线的贯彻,又能有效控制成本。 ...
国内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企业,完成天使轮融资
DT新材料· 2025-08-21 00:05
【DT新材料】 获悉,近日,国内商业航天企业 微光启航 ,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 资。 资料显示, 微光启航 成立于2025年3月,其核心团队拥有深厚的运载火箭及导弹领域研发经验,由多位国家级研究员领衔,形成了涵盖设计、材料、 制造、发射全链条的闭环能力,其中 公司创始人兼CEO 高欢 ,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项目负责人,是火箭总装工艺技术领域的专家 。 微光启航核心团队形成了 设计端-材料端-制造端-发射端 的闭环能力。 在材料端 ,与国内碳纤维企业联合开发航天级材料。 在制造端 ,布局3D打印 与自动铺丝产线。 在发射端 ,依托北方产业机构资源对接发射场。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既能保障技术路线的贯彻,又能有效控制成本。 微光启航自主研发的WG-1微光一号中型液体复用运载火箭 ,是全球首款融合[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动力+碳纤维复合材料+液氧甲烷]三 大核心技术的 运载火箭,同时也是中国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火箭主体结构。 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技术代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最高水平,其技术难度极大。 SpaceX的猛禽发动机采用的正是这一技术路线,而蓝色起源的BE-4则 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富氧分级燃烧循环。这种发动 ...
国泰海通晨报-20250812
海通证券· 2025-08-12 10:17
策略观点 - 8月维持对A股与美股的战术性超配观点,风险资产显著优于避险资产,排序为权益>商品>债券[4] - 对A股乐观基于经济景气预期上修、政策支持、流动性稳定及风险偏好改善,对美股乐观因经济衰退短期难证实且降息概率增加[4] - 战略性资产配置(SAA)方案年化收益率9.1%,夏普比1.57,设定权益/债券/商品基准比例为45%/45%/10%[4] - 战术性资产配置(TAA)方案年化收益55%,夏普比1.65,8月建议权益/债券/商品配置权重55%/40%/5%[5] 建筑工程行业 - 新疆板块建筑公司历史弹性显著,三次中央座谈会后北新路桥最大涨幅达73.2%,天山股份74.3%[7] - 新疆2025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2%,风电光伏施工投资增长36.6%[8] - 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950亿元),2025年新疆计划实施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3.47万亿元[9] - 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参与中吉乌铁路建设,新疆交建在疆内交通基建市场份额领先[9] - 新疆煤化工规划项目超8000亿元,中国化学在煤化工领域技术国际领先[10] 航空航天行业 - 我国火箭年均运力仅200吨,远低于低轨卫星组网所需的1500-2000吨,运力不足是核心瓶颈[11] - 商业火箭产业链重点关注:铂力特/华曙高科(3D打印)、九丰能源(液体燃料)、高华科技(传感器)[11] - 2030年前需部署约2.3万颗低轨卫星,预计火箭市场空间达千亿规模,年均需64次发射[13] - 可回收技术使单次发射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液体燃料火箭成为主流发展方向[14] 其他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商业化拐点,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参展企业200余家,首发新品100余款[22][23] - GPT-5实现多模型系统整合,编程能力SWE-bench达74.9%,幻觉率降至o3的五分之一[25][26] - 萤石网络2025H1收入28.27亿元(+9.45%),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8%,推出蓝海大模型2.0[28][30] - 天弘科技AI ASIC项目储备丰富,预计2025-2027年营收CAGR 35%,1.6T交换机项目2026年出货[32]
国泰海通 · 晨报0812|策略、建筑工程、航空航天
策略:风险偏好改善支撑全球权益配置价值 - 8月维持对A股与美股的战术性超配观点,风险资产表现优于避险资产,排序为权益>商品>债券 [3] - A股乐观因素包括经济景气预期上修、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流动性稳定及风险偏好改善,美股因降息概率增加和经济衰退短期难证实而相对乐观 [3] - 战略性资产配置(SAA)方案年化收益率9.1%,夏普比1.57,权益/债券/商品基准比例45%/45%/10%,偏离上限10% [3] - 战术性资产配置(TAA)建议8月权益权重55%(A股/港股高度乐观,美股/日股边际乐观),债券40%(国债谨慎),商品5%(原油受供需压制) [4] - 人民币汇率中枢稳定因中国经济韧性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4] 建筑工程:新疆基建机遇 - 新疆板块建筑公司在三次中央座谈会前后表现活跃,首次座谈会后北新路桥涨45.6%,天山股份涨32.0% [10] - 2025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增16.2%,工业投资增22.8%,风电光伏施工投资增36.6% [11] - 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2024年达6741.5亿元(较2013年增116%),2025年1-5月进出口2864.2亿元创同期新高 [11] - 新疆2025年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3.47万亿元,中吉乌铁路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中国中铁/铁建参与关键工程 [12] - 新疆煤化工规划项目超8000亿,中国化学技术领先,东华科技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增23.8%至77.8亿元 [13] 航空航天:低轨卫星与商业火箭 - 低轨卫星组网加速,中国计划2030年前部署约2.3万颗卫星(星网/千帆星座),频轨资源竞争白热化 [18] - 火箭运力不足制约卫星组网,当前年均运力200吨远低于需求1500-2000吨,商业火箭是破局关键 [19] - 可回收技术使单次发射成本降至三分之一以下,液体燃料火箭成为主流,2030年火箭市场空间或达千亿 [20] - 产业链机会包括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供应商、传感器及测控设备供应商,轻质高强材料需求增长 [20]
国泰海通:低轨卫星加速部署 商业火箭应势启航
智通财经· 2025-08-11 14:05
低轨卫星组网加速 - 低轨卫星凭借广覆盖、低延迟、部署灵活等优势成为地面通信网络重要补充 [2] - 全球频轨资源竞争白热化 我国进入密集部署阶段 计划2030年前部署约2.3万颗卫星 [2] - 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等国家项目加速推进 对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终端设备提出更高要求 [2] 火箭运力成为核心瓶颈 - 我国当前年均火箭运力仅200吨 远低于低轨卫星组网所需的1500-2000吨需求 [3] - 国家队火箭优先保障军用和遥感任务 商业火箭供给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 [1][3] - 预计2030年需年均64发火箭才能满足组网计划 对应市场空间达千亿规模 [3] 商业火箭技术发展方向 - 可回收技术可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 重点突破一级火箭和整流罩复用 [4] - 液体燃料火箭因推力可调、重启能力强成为可复用火箭主流选择 [4] - 火箭结构采用铝合金、碳纤维等轻质高强材料 推动材料、发动机、3D打印等技术发展 [4]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商业火箭产业链成为解决发射瓶颈的关键路径 建议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1] - 卫星规模化制造、高频次发射服务、地面终端设备等环节存在结构性机会 [2][3]
国泰海通|新能源:低轨卫星加速部署,商业火箭应势启航
低轨卫星组网加速 - 低轨卫星凭借广覆盖、低延迟、部署灵活等优势成为地面通信网络重要补充 [2] - 全球频轨资源竞争白热化 我国进入密集部署阶段 计划2030年前部署约2 3万颗卫星 [2] - 星网星座和千帆星座等国家项目加速推进 对卫星制造 发射服务 地面终端等提出更高要求 [2] 火箭运力瓶颈分析 - 我国当前年均火箭运力仅200吨 远低于低轨卫星组网所需的1500-2000吨年需求 [3] - 国家队火箭优先保障军用遥感等任务 商业火箭成为解决发射瓶颈关键路径 [2][3] - 预计2030年需年均64发火箭才能满足组网计划 对应市场空间达千亿规模 [3] 商业火箭技术发展方向 - 可回收技术可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 第一级与整流罩复用是关键 [4] - 液体燃料火箭因推力可调 重启能力强等优势成为可复用火箭主流选择 [4] - 火箭结构系统采用铝合金 碳纤维等轻质高强材料 推动材料与制造技术升级 [4]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商业火箭发展带动高性能材料 先进发动机 特种推进剂 3D打印等关键技术需求 [4] - 发射基础设施建设与液体火箭复用化是卫星组网破局的核心环节 [3][4]
星河动力董事长刘百奇:政策、市场与产业共振 商业航天大有可为
上海证券报· 2025-07-16 02:26
公司表现 - 星河动力通过谷神星一号火箭成功开展19次商业发射交付,将总计81颗不同功能的商业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成为国内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营火箭公司 [2] - 谷神星一号火箭精准锁定小型卫星专属轨道发射这一细分需求,具有明确、稳定的市场空间,同时在可靠性方面坚持"稳健创新"路线,为发射成功率提供保证 [2] 行业趋势 - 今年下半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两个关键拐点:大型星座进入高密度组网阶段,发射需求快速放大;多个中大型可复用火箭将陆续迎来首飞,标志着民营火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2] - 未来10年将有数万颗卫星等待入轨,从卫星制造、发射到应用,商业航天拥有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 [4] - 政策支持显著加快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有效化解了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痛点,促进资本和人才进入 [4] 技术发展 - 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发射频次的关键在于实现火箭可复用,需在回收复用、快速检测、批量制造与发射场保障等环节持续攻坚 [3] - 火箭公司需在创新方面跨越火箭回收、复用发射、多次反复使用不同阶段,持续打磨技术;在产业化方面承接大规模星座组网发射,锤炼和迭代发射能力 [4] - 运载火箭形成航班化常态发射后,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凸显,安全可靠、价格合理、按时履约是商业火箭赢得市场的关键 [4]
卫星互联网行业运载火箭深度报告(二):火箭总运力提升拐点已至,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进展
民生证券· 2025-06-26 1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是中国商业火箭真正拐点,发射工位数量及效率提升,25、26年是新一代可回收火箭首飞验证大年,未来重载火箭研发稳步推进,低轨通信星座部署为商业火箭行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一代商业火箭将密集首飞,我国正处于火箭总运力大幅提升前夕 - 政策推动火箭产业商业化发展,“国家队”推进旗下商业火箭公司成立,民营火箭发射次数占比提升,但目前大型星座仍由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因民营火箭运力与可靠性无法满足卫星载荷要求 [1][8][20] - 2025年是我国空间发射能力提升的拐点,发射工位数量及效率提升,在建、规划发射工位将形成“沿海 + 内陆”互补发射网络;25、26年是民营及国家队可回收火箭首飞验证大年,若试飞成果积极,27 - 28年商业火箭发射次数将提升、成本大幅降低,重载火箭研发也在稳步进行 [2][23][33] 他山之石:SpaceX猎鹰九号领跑全球火箭发射,星舰试飞紧锣密鼓 - 可回收复用火箭突破后,SpaceX发射次数激增,2024年其发射次数占美国发射总数的87.34%、全球发射数量的52.47%,猎鹰火箭单位发射价格降低,成本降至1500 - 3000美元/公斤区间 [40][41] - 星舰致力于实现完全可回收,通过“筷子夹火箭”捕获回收降低成本,试飞验证了快速发射、迭代技术路线可行性,目前正在验证V2版本及有效载荷部署,目标成本为每公斤10 - 100美元 [47][48]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巡礼 - 蓝箭航天是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目标降低发射成本 [61] - 东方空间实行“引力”三步走战略,引力一号2024年首飞,引力二号预计2025年首飞,引力三号预计2027年首飞 [67] - 天兵科技是商业航天领域领先企业,天龙二号2023年首飞,天龙三号预计2025年试飞,性能对标猎鹰9号 [76][78] - 星河动力是国内首家掌握500km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和成功开展商业组网卫星发射的私营航天公司,智神星一号计划2025年8月底首飞,谷神星二号计划2025年上半年首飞 [80][82] - 深蓝航天主打“星云”系列可回收复用火箭,“星云 - 1”预计2025年完成发射 - 回收任务 [84] - 星际荣耀是商业运载火箭领先企业,双曲线一号2019年首飞,双曲线二号2023年实现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双曲线三号计划2025年底首飞、2026年实现复用飞行 [87][89] 投资建议 - 行业投资建议:低轨通信星座部署为商业火箭行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2025年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展确定性强,建议关注信科移动、震有科技、上海瀚讯、海格通信、九丰能源、斯瑞新材、高华科技、超捷股份 [3][93] - 信科移动:从事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等业务,背靠中国信科,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保持标准制定领先优势,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9亿元、1.08亿元、2.54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4][95] - 震有科技:业务涵盖公网和专网通信领域,在卫星核心网领域有独特优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4亿元、1.48亿元、2.35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6][97] - 上海瀚讯:是军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供应商,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亿元、1.89亿元、3.06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9][101] - 海格通信:是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领域龙头,前瞻布局多个创新领域,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4亿元、8.33亿元、9.95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104][107] - 超捷股份:长期致力于紧固件等产品研发销售,2022年收购成都新月进军航空航天机加工领域,2024年商业航天业务实现盈利,后续单枚火箭结构件价值量有望提升 [108][109] - 九丰能源:是清洁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签约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2025年液氢产品实现独家配套供应,积极开展二期项目准备工作 [111] - 高华科技:研发生产传感器及传感网络系统,产品应用于航天、轨道交通、冶金等领域,2024年航天市场稳定增长,开拓商业航天领域客户 [116][117] - 斯瑞新材:致力于高端应用领域产品研发销售,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为商业航天行业服务,产品有多个客户 [118]
首飞火箭已完成二子级共底贮箱交付和总装,「宇石空间」完成天使+轮融资,累计融资超亿元|36氪首发
36氪· 2025-06-09 11:55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千乘资本领投,华仓资本等机构跟投,老股东麟阁创投继续追加投资 [3] - 所筹资金将用于火箭产品研发、生产试验基地持续建设和团队人员扩充 [3] - 3月初公司曾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鹰潭航天、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跟投 [3] - 自3月至今累计融资超亿元,第三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7] 公司技术及产品 - 专注于大运力、低成本、快速复用液体火箭研发制造,是国内唯一采用不锈钢火箭+"筷子"捕获臂回收方案的团队 [5] - AS-1号火箭直径4.2米,一次性运力15吨以上,回收运力10吨以上 [5] - 一次性发射成本低至2万/千克,回收发射单价1万/千克,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5] - 采用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技术,30X材料体系结合蒙皮桁条+氩弧焊工艺,成本较传统铝合金火箭直降10倍 [9] - 生产试验中心已完工,具备完整运载火箭二级产品全流程研制能力,低温贮箱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 [6] 团队背景 - 创始团队在火箭总体、动力、结构及回收领域有深厚经验 [5] - 创始人兼CEO唐文博士拥有14年液体火箭动力及结构经验,曾实现国内首个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原型机及静态点火 [5] - 联创兼CTO田继超博士拥有15年液体火箭总体工作经验 [5] - 联创兼CSO朱新文精通"筷子"捕获臂结构及识别捕获技术 [5] - 团队规模在两个月内扩大两倍,积极吸纳跨界人才 [6] 研发进展 - AS-1号火箭已完成二子级共底贮箱交付和总装 [7] - 未来数月将聚焦二子级火箭总装测试、静态点火试验、全尺寸捕获臂原型机地面试验 [7] - 与九州云箭合作开发定制版80吨级龙云发动机 [7] 投资方观点 - 千乘资本看好不锈钢结构、液氧甲烷动力、筷子捕获回收方式的技术潜力 [8] - 华仓资本认为不锈钢液体火箭能解决传统铝合金贮箱产能和成本弊端 [9] - 麟阁创投认可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二级贮箱下线和融资的执行力 [9]
重回主航道,OPPO做对了什么?
远川研究所· 2025-05-29 20:27
OPPO造芯计划与战略调整 - OPPO于2020年启动自研芯片计划"马里亚纳",先后发布NPU芯片"马里亚纳X"和蓝牙音频SoC"马里亚纳Y",下一代SoC架构设计于2022年中完成 [1] - 2023年OPPO突然终止造芯计划,主要因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萎缩导致芯片研发投入难以为继,该决策使公司获得更健康现金流和抗风险能力 [1] - 造芯计划终止半年后,OPPO通过搭载联发科潮汐架构的AI手机Find X7系列迅速收复市场,2024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份额重回第三 [2] 智能手机行业变革与竞争策略 - 2017年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出货量下滑,消费者换机周期从12个月延长至24-26个月,行业进入零和博弈阶段 [4] - 市场集中度提高使价格战回报率下降,竞争重点转向长期竞争力构建,OPPO将造芯作为长期能力建设手段 [4] - 手机研发本质是"系统集成",需软硬件协同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单纯追求零部件自产,ASML光刻机85%零部件外购但系统集成良率达90% [4] OPPO产品创新路径与成果 - 公司采取"系统性持续迭代"创新策略,Find X8 Ultra的"LUMO凝光影像系统"需光学/影像/显示多模块协同 [6] - Find N5折叠手机通过3D打印钛合金等技术创新将厚度压缩至8.93mm,重量降至229g,首销日刷新多平台折叠屏销售记录 [7][9] - 2024年OPPO在全球6个市场600美元以上价位段份额前三,墨西哥400-500美元市场第一,平均售价仅次于苹果 [9] 科技行业失败经验与战略抉择 - SpaceX通过"快速失败快速学习"模式,星舰首次爆炸后完成超1000处改进,试飞达9次 [11][12] - 诺基亚因坚持电阻屏技术、放弃安卓联盟等系列决策错误导致转型失败,凸显战略抉择重要性 [13] - OPPO在2011年功能机转型期自担损失处理220万部库存功能机,维护供应链关系为智能机发展奠定基础 [15] 企业长期主义经营哲学 - OPPO坚持"本分"价值观,认为正确道路需不计代价坚持,错误路径需果断放弃,参考乔布斯快速修正AppStore决策案例 [17][19][21] - 公司经营保留"古典"特质:重视合作伙伴共赢、清醒认知能力边界、尊重技术发展周期 [15] - 系统性创新能力沉淀使OPPO在中高端市场建立话语权,技术实现基于对用户体验的独特洞察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