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引力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十四五” 时期标志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证券时报网· 2025-11-21 10:23
五年来,科技惠民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研攻关,1类靶向抗 癌创新药"齐倍安"、治疗Ⅱ型糖尿病创新药"瑞霖唐"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攻关突破,"十 四五"以来山东新获批1类新药9个,相较"十三五"时期只有1个,实现巨大突破。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 验的1类新药还有141个,山东将加大支持力度,努力让老百姓用上更多优质创新药。聚焦粮食安全,持 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累计培育动植物新品种2100余个,"济麦44""齐黄34""蓬莱红4号"等一批新品种 刷新全国高产纪录,成为老百姓田间、餐桌的"新宠",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 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为打造乡村振兴齐 鲁样板、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来,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更具活力。山东持续优化政务、人才、产业、企 业、金融、开放、研发、文化八大科技创新生态,全面塑成"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 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创新无忧"正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 局,中日韩创 ...
望岳谈|山东这五年:科技力MAX,生活感拉满
大众日报· 2025-11-20 18:34
"十四五"的五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发展的标尺。11月2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 五"时期山东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情况。五年来,山东科技创新成果稳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我们的烟火日常。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份"科技成绩 单",看它如何悄然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硬核"成果暖心 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研制成功,未来我们的出行将再次提速;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发电,清洁能源正悄然点亮万家灯火;治疗Ⅱ型糖尿 病创新药"瑞霖唐"填补国内空白,让患者有了更多用药选择…… 这些看似遥远的"大国重器"和尖端成果,其实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技的魅力,在于其最终能转化为民生的福祉。在山东,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力量。 我们碗中的米饭和菜肴,背后是农业科技的默默支撑。"济麦44""齐黄34""蓬莱红4号"等一批新品种刷新全国高产纪录。一组数据让"齐鲁粮仓"有底气: 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上天入海,是科技打造的"翅膀"。 ...
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8:08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释放出航天产业战略地位被抬升的信号 [1] - 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市场反应积极,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股高开,通易航天、航天智装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航天环宇、中天火箭等涨幅超15% [1] - 2024年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商业航天,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味着航天产业发展从探索期迈入成长期 [2] 市场前景与产业规模 - 市场普遍预计,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商业航天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 [2] - 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3] - 赛迪研究院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将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3] - 上海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形成"箭星网端"格局 [2] 技术进展与发射动态 - 2024年中国完成68次轨道发射,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4] - 9月24日,吉利星座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在轨卫星达64颗,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成为我国首个完成组网并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 [4] -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 - 10月17日,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千帆星座在轨卫星已达108颗 [4] - 10月23日,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今年以来该系列卫星已成功发射六批次,为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积累数据 [5] 火箭技术突破与成本降低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多型可回收或部分可回收大推力液体火箭有望陆续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双曲线三号等 [5] - 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5] - 蓝箭航天CEO预测,未来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发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6] 资本市场与融资活动 - 今年以来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完成新一轮融资,卫星企业垣信卫星启动50-60亿元新一轮融资,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7] - 10月17日,天兵科技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10月23日,星河动力完成IPO辅导备案 [7] - 目前共有8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6家企业,以及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2家企业 [7]
“创新江苏”阔步走在“第一方阵”——跃升·“十四五”科技成就
科技日报· 2025-10-17 17:30
江苏省创新成果概览 - 在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集中亮相一批创新成果,包括国内首个柔性太阳翼平板式可堆叠卫星、国内首台10兆瓦纯氢燃气轮机整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 [1] - 2024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1.8%,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9万家,均居全国第一 [1] - 江苏省以占全国约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 [1]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紫金山实验室成立6G概念验证中心,牵头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项目,搭建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 [2] - 江苏省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投入1.3亿元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并实施48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3] - 2024年省政府设立24.8亿元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推动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并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3] - 已形成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跻身国内第一梯队 [3] - 南京大学杜灵杰团队首次探测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为解决量子引力问题提供新思路 [9][10] 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 - 白鲸航线公司成功下线我国自主研发的W5000无人货运飞机,最大起飞重量10.8吨、最大业载能力5吨,为全球最大无人货运机型 [4][11] - 该飞机吨公里成本与同级别有人驾驶货运飞机相比可降低40%以上,适航申请已获受理,首架机预计2026年下半年交付 [11] - 江苏省生物医药集群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543.9亿元、利润总额730.4亿元,分别占全国15.1%、17.9%,均居全国第一 [5] - 苏州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完成20比特量子计算机研发,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5] - 国内首座"海上移动实验室""未来"号试验船交付,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具备DP2动力定位能力 [12] 科技创新生态与机制 -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超5.7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新增中国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5] - 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政策,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龙头企业成立400余家联合创新中心 [7]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为长三角地区超50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链接创新成果,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超1000项,合同金额超27亿元 [7] - 培育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技术经理人等科技人才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8]
铂力特:公司参与了“引力一号”的研制工作
证券日报· 2025-10-16 21:11
公司业务参与 - 公司参与了“引力一号”的研制工作 [2] - 公司为客户打印了主捆绑相关零件 [2]
谁说中国出不了马斯克?90后天才学霸造火箭,立志超越SpaceX
搜狐财经· 2025-10-13 21:27
公司核心发展历程 - 创始人姚颂在26岁时其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被赛灵思以约3亿美元收购 [2] - 收购后加入创投机构经纬中国担任风险合伙人,最终选择进入商业航天领域 [4] - 2021年与清华同学联合创立东方空间,29岁的姚颂担任联席CEO并提出研发"一箭三十星"大运力火箭的目标 [8] 公司技术战略与突破 - 选择全球首创的"全固体捆绑式构型"技术路径,与马斯克重型猎鹰火箭的液体燃料路径存在本质区别 [12] - 团队计划实现"海上发射",对火箭抗盐雾、抗颠簸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12] - 引力一号的4型7枚固体发动机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体现政企技术协同 [12] - 团队进行23项大型试验、489项单项试验、1452次技术迭代 [14] - 2024年1月引力一号发射成功,创下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等六项世界纪录,单位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星网集团GW星座计划明确十年内发射12992颗卫星,平均每天需发射3.5颗 [10] - 近地轨道资源遵循"先占先得"规则,关系全球通信、导航、遥感等数字基础设施主导权 [16] - 2022年SpaceX发射2000颗商业卫星,中国同期送入太空的纯商业卫星数量约为80-90颗 [16] -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需从"举国体制"转向"举国+民营"双轮驱动格局 [18] 行业商业逻辑与发展路径 - 大运力火箭是满足卫星规模化部署刚需的关键,通过"一箭多星"降低单颗卫星发射成本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10] - 一批在互联网行业完成财富积累的企业家正集体转向硬核科技领域 [16] - 硬核科技的竞争是长期的坚持与沉淀,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证明具备熬到底的韧性 [20]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海阳再问天,山东海上火箭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大众日报· 2025-10-12 09:26
发射事件与产业会议 - 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11日10时20分在烟台海阳海上成功发射,载荷顺利入轨 [2][3] - 同日山东省举行首次省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凸显行业战略地位 [3] - 此次发射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展示出成熟的发射能力与高频率 [4] 东方航天港核心优势 - 作为国内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 [4] - 地理优势明显,山东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安全性高,海上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且轨道灵活 [5] - 政策支持强劲,自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后启动重大工程建设,并发布多项产业发展规划与措施 [5] - 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持续提升发射频率 [5]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 产业布局覆盖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制造及应用、航天配套三大重点方向 [6] - 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8] - 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 [8] - 卫星产业领域累计发射卫星96颗,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8] - 配套产业领域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超80%,高性能材料与部件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 [8] 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 - 形成全省一盘棋的集群格局,各市错位发展:烟台主攻海上发射与火箭制造,济南/泰安侧重液体火箭与卫星应用,青岛聚焦测控与海洋遥感 [10] - 金融活水持续注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组建设立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 [10] - 投资逻辑看重山东完整的产业生态,已投资东方空间等多家企业 [10] 未来发展目标 - 天兵科技计划在年底前完成天龙三号首飞,并在海阳规划建设发射工位,目标构建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能力 [6][7] - 山东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1]
引力一号实现第二次海上发射,中国星链冲刺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8:11
发射任务概述 - 10月11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送入轨道的卫星包括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和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 [1] -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为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 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和国土空间生态管控 [1] - 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用于对空间碎片、废弃卫星等目标进行成像探测 [1] 引力一号火箭技术特点 - 引力一号是全球首个全固体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 采用芯级+助推的三级半构型 [1] - 火箭配备4台助推器 芯级和助推级均采用固体发动机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 [1] - 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 具备"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发射能力 [1] - 2024年1月首飞成功 创造全球起飞推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记录 [2] - 相比欧空局"织女星-C"火箭 引力一号起飞质量高出195吨 起飞推力高出141吨 [2] 公司运营与成本优势 - 东方空间成立于2020年6月 是国内头部民营航天企业 [2] - 公司于2024年初完成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3] - 引力一号发射成本相比国内主流火箭已降低30-40% [3] - 公司通过本次任务提升了火箭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构建了批量化生产体系 [3] 行业市场供需现状 - 中国低轨星座组网进入密集部署窗口期 2024年完成68次轨道发射 [3] - 截至2025年6月 中国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 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3] - 行业呈现"星多箭少"供需现状 运力与组织仍需扩容与提效 [3] 未来产品规划 - 东方空间正在加速研制"引力二号"大型液氧煤油火箭 已完成方案设计 [4] - 引力二号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高至15吨 可携带30颗500公斤卫星 [4] - 引力二号将成本进一步降低 [4] - 支撑引力二号的"原力-110"发动机海平面推力达110吨 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 [4] - 原力-110发动机设计目标为复用20次以上 [4]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海阳再问天!山东的“航天一盘棋”下得有多大?
齐鲁晚报网· 2025-10-11 15:12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通过“引力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展示了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全产业链布局,标志着该省正式发起全面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大省的冲锋号角 [3][4] - 山东正以“全省一盘棋”的集群打法,推动各地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目标到2027年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2][13][16] 发射能力与基础设施 - 东方航天港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5] - 港口布局了多个功能区块,将火箭发射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可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5] - 依托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年内还计划保障火箭发射任务4次,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并加快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建设 [5][6] 火箭制造与产业布局 - 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10] - 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 [10] - “引力一号”火箭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并在海阳总装,自2024年1月首飞以来,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7][8] - 多款液体可回收火箭(如天龙三号)已将首发时间锁定在今明两年,天兵科技计划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构建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能力 [9] 卫星制造与数据应用 - 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吉利星座在轨卫星已达64颗,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覆盖 [10] - 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10] - 充分发挥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依托“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卫星数据智算中心,持续挖掘卫星数据的战略和商业价值 [11] 配套产业与技术优势 - 配套产业领域技术领先,例如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其产品参与发射任务超200次 [10][11] - 该公司通过新技术应用使传感器使用成本降低50%-60%,目前正探索传感器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11] - 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有广泛应用 [10] 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 - 全省形成差异化协同格局:烟台聚焦全产业链,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与卫星应用,青岛侧重测控与海洋遥感 [12][13] - 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组建设立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 [13] - 产业基金旨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精准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延链补链强链,并吸引外地优秀航天企业落地 [13] 产业带动效应与未来目标 - 航天产业可实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带动相关科技服务企业年产值增长持续超过30% [15] -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吸引大量高端人才落户,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 [15] - 目标到2027年,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6]
烟台|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烟台打造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大众日报· 2025-10-10 09:04
文章核心观点 - 烟台市通过东方航天港项目成功构建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 正加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1][7][8] 发射能力与成就 - 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4型固体火箭完成19次海上发射任务 累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 - 作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 “引力一号”具备6.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 支持一箭多星发射 [2] - 东方航天港已具备年总装总测50发火箭的产能 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 [3] - 今年8月以来 东方航天港密集完成多次海上发射任务 捷龙三号遥六、遥七、遥八运载火箭连发连捷 [3] 产业链布局与效率 - 火箭从星箭总装厂房到海上发射平台可在48小时内完成“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 [4] - 通过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 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5] - “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是全球首艘全海域机动发射与回收的智能化平台 具备超强自主航行能力 大大缩短发射周期 [5][6] - 产业布局涵盖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 构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条 [7]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烟台市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 拥有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新材料龙头企业及完备的整车、整机、整船制造产业体系 与航天产业有很强复用性 [4] - 当地拥有中科院兰化所研究院、哈工程烟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 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4] - 烟台市将航空航天产业列入全市6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 并出台《培育发展航天(卫星)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 形成“链长抓总、链办统筹、链主领建、区市协同”的工作机制 [8] 产业集群规模与企业集聚 - 东方航天港累计招引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项目30个 总投资达322亿元 [7] - 已引入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航天、九天行歌等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 [7] - 商业航天公司订单充足 市场呈现从“星等箭”到“箭等星”的转变 灵活发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