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通用小具身智能机器人

搜索文档
排队融资、IPO,机器人这一赛道太火爆!
证券时报· 2025-06-09 18:28
家用机器人赛道融资与IPO动态 - 卧安机器人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产品矩阵覆盖7种品类,已打造42款AI具身家用机器人产品[1][2] - 乐享科技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天使轮融资总金额近3亿元,专注于家庭通用小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1][3] - 鹿明机器人完成天使++轮融资,半年内连续完成3轮融资,天使轮累计融资近2亿元,聚焦家庭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1][3] - 云鲸智能完成1亿美元融资并启动Pre-IPO轮融资,成立至今已完成超10轮融资,与科沃斯、石头科技、追觅科技并称"扫地机器人四小龙"[2] 家用机器人产品形态与技术路线 - 卧安机器人产品形态多样,包括类人形家庭服务机器人、仿生宠物机器人以及圆型、方柱形等不同形态的功能机器人[4] - 乐享科技开发50厘米高小型机器人Z-Bot和履带式户外运动机器人W-Bot,鹿明机器人选择双足设计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S系列[5][6] - 行业存在形态争议,宇树科技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认为不应局限于人形设计,但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具有更广阔前景[7] - 云鲸智能专注于收纳和清洁刚需功能,已布局AI双目视觉、机械臂、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板块[8] 家用机器人商业化前景 - 全球AI具身家用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59亿元增至2029年62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0.2%[9] - 专用家用机器人比通用人形机器人更早实现商业化,因技术难度更低且聚焦高频刚性需求[9][10] - 云鲸智能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130%,海外市场增长近700%,已实现稳定盈利[11] - 卧安机器人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75亿元、4.57亿元和6.1亿元,亏损逐年收窄至307.4万元[11] 行业竞争格局与技术发展 - 家用机器人赛道分为通用机器人公司和专注家庭场景的具身机器人公司两大派别[7] - 通用人形机器人与垂类机器人是互补关系,各自技术积累可相互促进[10] - 科沃斯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仍面临挑战,垂类家用机器人技术已趋成熟[10]
出走大厂的95后CEO们,已在AI赛道融资数亿
36氪· 2025-06-04 16:16
行业趋势 - 中国AI创业者中90%曾在大厂/名企工作,百度、阿里、腾讯等13家中国企业和12家外企是主要人才来源 [2] - 95后成为AI创业新生力量,他们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具备前沿技术视野和创新思维 [2][3] - 2024-2025年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AI基础设施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5] - AI硬件消费品领域已出现销售过亿元品类,如机器人、AI眼镜等 [9] - 2024年上半年新注册AI企业23.7万家,同期8万家倒闭,行业死亡率达34% [21] 创业公司案例 - 清程极智:由95后师天麾创立,专注AI基础设施,成立半年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5][6] - 乐享科技:前追觅中国区总裁郭人杰创立,专注家庭智能机器人,2025年2月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 [10] - VAST哇嘶嗒科技:商汤系95后宋亚辰创立,核心产品Tripo可快速生成3D模型,占据70%市场份额 [19] - 松延动力:清华博士姜哲源创立,专注人形机器人,2024年完成pre-A轮5000万元融资 [22][23] 资本动向 - 阿里系投资商汤科技、月之暗面等,腾讯投资布局月之暗面、MiniMax等 [14] - 智谱AI推出"Z计划"支持初创企业,已助力近30家,其中多为核心团队为95后的企业 [19][20] - 2024年AI市场融资规模1052.51亿元,共696起,平均每1万家企业仅1.6家能获融资 [21] - 投资机构关注四大维度:技术实力、市场时机、创始人特质和成果验证 [27] 技术发展 - AI行业经历计算机视觉和大模型两次浪潮,催生"CV四小龙"和"大模型六小虎"等明星企业 [14] - 具身智能、自主Agent和多模态AI将成为下一轮技术革命方向 [16] - VAST的Tripo产品可将《我的世界》场景生成时间从1年缩短至5分钟 [19]
3个月狂揽3亿!前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创业企业「乐享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6 23:21
融资动态 - 乐享科技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 由锦秋基金领投 老股东经纬创投 绿洲资本 Monolith超额加投 光源资本跟投并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团队搭建及产品平台量产化开发 距离上一轮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不到3个月 [1]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24年12月19日 专注于家庭通用小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 结合机器人运动能力与AI交互能力打造消费级产品 [1] - 创始人郭人杰15岁进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曾任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 管理1500人团队 实现年营收60亿 主导多款扫地机器人现象级产品 推动企业三年50倍增长 [2] 团队与技术 - 团队规模突破30人 研发人员占比85% 含12位机器人运动控制 视觉领域博士及研究生 头部公司CTO 产品线总裁等 [4] - 技术聚焦家庭场景小具身机器人 在关节模组 运动控制 交互模型建立壁垒 已覆盖人形/履带等多种形态平台 完成强化学习部署并自研意识仿生模型 [4] 产品进展 - 开发两款产品平台:50厘米高18自由度小型机器人Z-Bot 及履带式户外运动机器人W-Bot 分别针对室内及"室内+户外"场景 [6] 投资方阵容 - 历史投资方包括IDG资本 绿洲资本 真格基金 Monolith砺思资本 经纬创投等多家机构 [8] 行业生态 - 文章列举工业机器人(埃斯顿 埃夫特等) 服务机器人(亿嘉和 普渡等) 医疗机器人(天智航 精锋医疗等) 人形机器人(优必选 宇树等) 核心零部件(绿的谐波 因时机器人等)企业名录 [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