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引力一号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运力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再度成功发射
观察者网· 2025-10-11 13:33
发射任务概述 -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及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 [1] - 该火箭是全球起飞推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也是中国首个海上成功发射的捆绑构型运载火箭 [1] - 火箭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于2024年1月11日完成首飞,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1] 火箭技术参数 - 火箭采用三级半构型,高度约30米,起飞质量405吨,起飞推力600吨 [3]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4.2吨 [3] - 火箭配套的4型7枚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研制 [3] 卫星性能特点 -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是高分辨、大幅宽光学遥感卫星 [3] - 该系列卫星是国际最轻的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可提供150千米幅宽、0.5米分辨率的高清卫星影像产品 [3] - 卫星具备可批产、大幅宽、高分辨、高速数传的特点 [3] 火箭性能升级 - 相比首飞的遥一火箭,遥二火箭在可靠性、稳定性及对多种轨道和发射点的适应性上有明显升级 [5] - 公司构建了面向批量化生产的质量和安全管控体系,以支撑多型号常态化发射和敏捷研制 [5] 固体火箭路线争议 - 固体火箭为一次性使用,每公斤发射成本比可回收液体火箭高五成以上,难以适配未来高频组网的低成本需求 [5] - 全球商业航天以液体火箭为主,国内占比超七成,液体燃料具有比冲高、可复用、性能拓展空间大等优势 [5] - 固体火箭在24小时快速响应和海上发射安全性方面有优势,但当前八成商业发射是卫星组网,更需低成本大运力 [5] 公司战略与行业定位 - 选择固体火箭是民商企业在技术积累初期的现实选择,可依托成熟的军工技术快速实现产品落地 [6] - 公司采取“以固体火箭打开市场、用液体火箭承接未来需求”的“三步走”战略完成技术迭代 [6] - 该过渡性技术路线的成功取决于固体火箭能否在液体火箭成熟前抢占细分市场,以及后续液体型号的研发进度 [6]
东方空间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设计目标瞄准复用20次以上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20:59
公司技术进展 - 完成"原力-110"液氧煤油发动机首台整机热试车 验证系统方案正确性及组件协调匹配性 [1] - 发动机海平面推力从85吨提升至110吨 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1] - 具备40%~110%深度变推能力 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提供动力支撑 设计复用目标超过20次 [1] - 发动机零部件无锡本土化率达65% 全流程在无锡完成研发、装配及制造 [1] 产品线发展 - "原力-110"基于"原力-85"发动机迭代改进 历时一年完成技术升级 [1] - 首型火箭"引力一号"于2024年1月首飞成功 创造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1] - 发动机系列开启小批量生产及交付快节奏阶段 [1] 基础设施建设 - 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总用地面积8.3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2] - 基地作为航天动力总部 预计9月底完工 [2]
山东重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链式”发展绘就“陆海空天”新图景
上海证券报· 2025-09-17 02:32
山东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 山东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 构建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2] - 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4] - 通过链式发展重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覆盖陆海空天领域 [2][6] 东方航天港核心能力 - 作为国内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已保障4型固体火箭18次海上发射任务 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 [4] - 配备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 具备双冗余动力定位系统和无人远程控制能力 [4] - 3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具备年总装50发火箭产能 成为国内最大固体火箭总装基地 [4] - 年内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和系统试验保障能力 力争实现国内首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 [4] 产业链项目投资 - 已有3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落地东方航天港 总投资达322亿元 [5] - 逐步形成星箭研制、高端配套、卫星应用、航天文旅全链条产业生态 [5] 国有企业转型案例 - 济钢集团依托工业制造基础转型航天领域 生产火箭卫星飞机等高端零部件 [3] - 与深蓝航天、星河动力等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合作 构建研发—生产—测试航天产业生态链 [3] 民营企业技术突破 - 东方空间公司3年研制出引力一号火箭 成为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 于2024年1月海上首飞成功 [6] - 青岛上合航天公司于9月9日将吉利星座第五轨11颗卫星送入太空 已累计部署52颗卫星 [6] - 民营航天企业瞄准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机遇 市场规划超2.8万颗卫星需求 [6]
山东“向海问天” 底气何在?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19:25
海上发射能力与产业布局 - 山东累计保障18次海上发射任务 成功将11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海上发射综合能力与任务频次稳居全国前列[2] - 东方航天港作为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保障了国内全部18次海上发射任务 实现"出厂-转运-出海"2小时快速响应[4] - 山东拥有3505公里海岸线 布局海阳/日照/威海三大发射点位 近海发射点可满足中国70%商业卫星入轨需求[2][4] 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 东方航天港开创"前港后厂/陆海联动"模式 串联七大功能区块 累计招引3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 总投资达322亿元[4][5] - 山东形成"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完整产业生态 四家代表企业覆盖产业链关键节点[2][10] - 济南/青岛/烟台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烟台聚焦火箭发射与配套 济南主攻卫星研发 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11] 火箭研发制造突破 - 东方空间2024年成功发射"引力一号"火箭 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 填补山东火箭总体研发领域空白[9] - 东方空间研发9台液氧煤油发动机总体并联技术 预计2025年底实现"引力二号"大型液体火箭首飞[9] - 东方航天港年内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 力争实现中国首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5] 卫星制造与应用生态 - 济钢集团建成山东首条柔性化卫星AIT产线 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能力 填补省卫星总装集成领域空白[7][8] - 上合航天运营72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吉利星座 建成全球星座运营/测运控/AI数据三大中心构成"地面大脑"[5][6] - 山东卫星产业涵盖总装/测控/应用环节 在建生产线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卫星制造能力[11]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 完备工业体系为商业航天提供原材料供应和元器件生产支撑[10] - 商业航天202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突出其战略意义[11] - 山东规划到2030年形成更高水平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推动商业航天发射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体系[12]
星辰大海竞赛,IPO抢滩正酣丨中国龙报告之商业航天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5:51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证监会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未盈利企业上市 [1]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自2015年政策破冰后,形成覆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新增企业11,500家,同比增长51.97% [4][7] - 地方政府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北京计划2028年上市企业超20家,上海培育5家科创板储备企业,海南、郑州、湖南等地通过税收优惠和产业基金吸引产业集聚 [8] 企业融资与证券化 - 江苏深蓝航天完成近5亿元融资,研发可回收液体火箭"星云"系列,目标运载能力突破25吨级 [4] - 成都国星宇航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2023年收入5.08亿元,星基解决方案占比超80%,IPO前估值达65亿元 [5]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融资事件138个,总金额202.39亿元,独角兽企业达12家,头部企业如银河航天、东方空间融资超30亿元 [18][19][22]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卫星制造从"单颗定制"转向"平台化批产",银河航天灵犀系列卫星实现模块化生产,单位成本大幅压缩 [11] - 商业火箭技术取得进展,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刷新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实现液体火箭入轨 [21][23] - 6G与低轨卫星融合网络成为趋势,中国推进NTN标准研究,卫星通信时延有望收敛至10ms以内 [15][16] 区域发展与竞争格局 - 北京聚集超100家航天单位,形成从原始创新到商业转化的闭环生态,上海依托G60星链打造低轨通信产业带 [28][29] - 海南文昌凭借发射场优势发展"发射+测控+运营"枢纽,武汉构建遥感制造与数据处理集群,深圳聚焦卫星通信终端应用 [32][33] - 中国商业航天形成"极核+走廊"区域结构,北京、上海为创新极核,海南、武汉、深圳为支撑节点 [33] 全球对标与商业模式 - SpaceX估值达3500亿美元,星链业务2024年营收82亿美元,全球订阅用户超600万,中国企业在"批产+低成本"逻辑下追赶 [20][26] - 中国商业航天从复制SpaceX转向"场景驱动+低成本突破"路径,银河航天宽带卫星通信下行速率突破200Mbps,接近地面5G水平 [21][25] - 行业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差异、地缘政治风险及资本回报周期长,但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化成熟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