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水氯化锂
icon
搜索文档
天铁科技携手欣界能源布局固态电池赛道 共探技术与产能协同
证券日报网· 2025-05-23 19:50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 天铁科技与欣界能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固态锂金属负极材料产品供应、新材料研发、产线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 [1] - 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面 [2] - 欣界能源是专注于锂金属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高能量锂固态电池核心专利技术,已建有百MWh级产线并在建GWh级产线 [2] 公司业务布局 - 天铁科技采用"减振(震)业务+锂化物新能源业务"双轮驱动模式 [2] - 通过子公司昌吉利和孙公司安徽天铁深度布局锂化物赛道 [2] - 昌吉利的氯代正丁烷、正丁基锂、无水氯化锂等产品均为国内行业领军产品 [2] - 安徽天铁的金属锂产品可提供锂粒、锂片、锂带等不同形态,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 [2] - 安徽天铁庐江工厂计划近期开始氯化锂和电池级碳酸锂产线试生产,项目全部投产后锂化物产能有望实现跨越式提升 [2] 合作具体内容 - 天铁科技先期提供2款电池级锂金属产品供样品检测,合格后成为欣界能源核心供应商 [3] - 在欣界能源首条≥450Wh/kg固态2GWh量产线投产后,负责年采购量不低于100吨、期限不少于5年的金属锂供应 [3] - 双方将整合资源共研新型锂金属负极材料,探讨成立合资公司或共建固态电池生产线 [3] 行业前景与战略意义 - 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核心 [3] - 锂金属作为已知能量密度最高的负极材料,在提升电池续航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3] - 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后,锂金属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负极材料,尤其在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以上标准 [4] - 合作模式形成"上游材料创新-下游应用验证"的良性循环 [3] - 在固态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产业链协同需求迫切的背景下,提前布局有望抢占技术落地的窗口机遇 [4]
固态电池,又一签约!
DT新材料· 2025-05-22 23:28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天铁科技与深圳欣界能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材料供应、研发、生产等方面全方位合作 [1] - 天铁科技将向欣界能源提供电池级锂金属产品,并在欣界能源首条≥450Wh/kg固态2GWh量产线投产后负责该产线的金属锂材料供应 [1] - 协议规定年采购量不低于100吨,期限不少于5年 [1] - 双方将共研电池级锂金属负极材料,并探讨成立合资公司或共建固态电池生产线 [1] 天铁科技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3年,专注于减振(震)降噪与锂化物新能源领域 [1] - 在减振(震)领域是国内轨道结构减振降噪的领军企业,产品如隔离式橡胶减振垫、弹性支承式无砟轨道用橡胶套靴广泛应用于铁路和地铁等轨道交通领域 [1] - 在锂化物新能源领域,通过子公司江苏昌吉利和孙公司安徽天铁锂电生产金属锂、正丁基锂、无水氯化锂等产品,服务于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行业 [1] 欣界能源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锂金属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 [2] - 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机、eVTOL、消费电子、动力等领域 [2]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50Wh/kg,显著高于行业水平,并通过了针刺、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测试 [2] - 2024年11月成功实现"猎鹰"固态电池在载人eVTOL上的全球首次全场景飞行验证,刷新行业记录 [2]
天铁科技(300587) - 2025年5月2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0 17:50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为 300587,证券简称为天铁科技 [1] - 2025 年 5 月 20 日下午 15:00 - 17:00 举办 2024 年度业绩说明会,地点为价值在线(https://www.ir-online.cn/)网络互动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许孔斌、董事兼总经理许银斌、董事兼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许超、独立董事张庆 [2] 业务方向 - 以“减振(震)业务”和“锂化物新能源业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3][4] 市场应对策略 - 受锂电新能源行业市场环境影响,锂产品价格下滑,公司将推动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并拓展市场 [2] - 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变革,公司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并拓展市场 [4] 业务拓展计划 - 未来继续以两大业务为方向,在国内销售产品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业务机会 [3] - 围绕两大业务板块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品在技术、工艺、结构和配方等方面迭代升级 [3][4] - 围绕国家和行业政策,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完善产品体系,做好新产品等管理,增强综合竞争力 [3][4] 人才管理 - 持续推动人才管理建设,构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渠道招募人才助力可持续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