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月子套餐
icon
搜索文档
高奢酒店开始靠月子中心续命?
36氪· 2025-09-05 08:0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5.23亿元 同比增长35% [1] - 净利润达3.27亿元 大幅扭亏为盈 [1] - 经调整净利润3878万元 较上年同期1715万元增长126.1% [6] - 受托管理月子中心收入7300万元 同比增长159.6% [6] 业务模式特点 - 采用轻资产模式 与高奢酒店合作 [1][6] - 套餐价格从16.88万元至116.88万元不等 [3][4] - 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56天套餐价格达76.88万元 [7] - 2025年上半年新增36家门店 全球门店总数达113家 [11] 行业合作态势 - 与北京王府井半岛酒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等高端酒店合作 [1][10] - 茉莉智慧月子中心入驻丽晶、四季等高奢酒店 [16][17] - 锦恩月子中心与侨福芳草地怡亨酒店等达成合作 [17] - 雅诗阁中国与锦江酒店旗下品牌开展合作 [18] 市场发展空间 - 中国母婴市场规模约800亿元 [21] - 大陆一线城市月子中心渗透率不足10% 台湾韩国超50% [21] - 预计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24% 2030年市场规模破1000亿元 [21] - 高端酒店整体出租率维持在45%-60% [28] 协同效应价值 - 有效盘活酒店闲置套房资源 [26] - 带动餐饮宴会和客房需求 [27] - 酒店现有设施可满足月子中心空间需求 [24] - 酒店服务标准符合月子中心要求 [24]
生育企业集体抢闸IPO,不上市就出局?
36氪· 2025-07-20 15:33
圣贝拉上市表现及行业背景 - 圣贝拉上市首日大涨33.74%,市值最高达53.66亿港元,但公司近年累计亏损达7.73亿元 [1] - 港交所2025年推出"科企专线"政策,圣贝拉将月子中心与医疗科技结合作为估值支撑点 [1] - 2025年以来已有11家生育相关企业冲刺IPO,包括聚智科技、圣桐特医等,排队企业总数超30家 [2] 生育行业企业上市紧迫性 - 景泽生物递交招股书时现金仅剩6858.6万元,可赎回负债达13.3亿元,资产负债率486% [4] - 纽曼思健康净利润从2021年3.38亿元降至2024上半年0.45亿元,已连续六次递表港交所 [7] - 海拍客累计亏损18.54亿元,负债净额20亿元,交易总额超110亿元仍面临巨大财务压力 [7] 已上市企业业绩困境 - 锦欣生殖2024年营收28.12亿元(+0.8%),净利润2.74亿元(-21.2%),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 [9] - 贝康医疗上市四年亏损超7亿元,市值从74亿港元缩水至不足9亿港元 [10] - 爱帝宫2024年上半年营收2.75亿港元(-10.58%),亏损0.39亿港元(-65.68%),现已停牌 [10] 行业核心挑战 - 2024年我国新生人口954万,较2019年减少近500万,市场持续萎缩 [7] - 辅助生殖渗透率仅9.2%,远低于欧美30%水平,技术成功率较海外低10-20个百分点 [11][12] - 月子中心高端定位限制覆盖面,如圣贝拉套餐价格13.8万-50万元 [13] 企业经营痛点 - 海拍客2024年销售费用近7亿元,占总营收60%以上,导致"越卖越亏" [16] - 辅助生殖设备耗材95%依赖进口,涉及40-60个高值耗材品类 [19] - 同质化竞争导致激进扩张,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16] 未来发展路径 - 辅助生殖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089亿元,CAGR12.9% [18] - 下沉市场策略如锦欣生殖推出"0元试管"计划,县域市场贡献85%新生儿 [18] - 国产替代加速推进,打破外资设备垄断局面 [19] - 出海成效显著,锦欣生殖海外收入6.04亿元(+6%),贝康医疗海外收入占比超30% [20]
“月子界爱马仕”,香港上市前被曝疑似宣传代孕
公司业务与上市进展 - 公司旗下月子中心品牌"圣贝拉"、"艾屿"和"小贝拉"的28天月子套餐价格分别为13 88万元、8 88万元和6 88万元起,最高套餐达50多万元[3] - 公司已正式获准启动港股IPO进程,拟发行不超过1 92亿股普通股,境内运营主体为杭州贝康健康科技集团[3] - 公司号称拥有中国最大的高端月子中心网络,曾服务多位明星客户[3] 疑似非法业务与合规问题 - 早期招聘PPT中提及"代母"、"性别筛选"、"借精"、"借卵"等字眼,疑似存在非法辅助生殖业务[5][8] - 国内法律明确禁止代孕及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公司宣传内容涉嫌违法[8] - 第三方招聘平台显示公司大量招聘月嫂、母婴护理师等岗位,要求护理或医学相关专业[11] 公司发展历程与融资 - 公司由两位80后海归向华和林宛颐联合创立,2017年在杭州开设首家月子中心[13][15] - 早期采用租赁五星级酒店的轻资产模式,首家月子中心实际在珠海设立[15] - 2018年至2020年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新鸿基、腾讯投资等,累计金额近3亿元[16] 并购与扩张 - 2021年收购广禾堂食品,推出女性功能性食品业务[17] - 2022年收购功能性内衣品牌S-bra,并陆续并购多家月子中心[18] - 2024年收购悦子阁后,旗下"悦阁"月子中心爆雷停摆,公司称不承担法律责任[18] - 2022年至2024年陆续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洛杉矶开设月子中心[20] 虚假宣传与财务表现 - 早期宣传中使用美国认证协会(ACI)背书,但ACI在2019年被央视曝光为虚假认证机构[22][23] - 2021年收购南京月子中心时虚假宣传品牌升级,后被法院认定违法[24] - 官网曾使用"国内第一家艺术疗养母婴护理中心"等虚假描述,2022年被罚款1 05万元[24]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2 59亿元、4 72亿元、5 6亿元,扣非净利润波动较大,2023年首次盈利0 17亿元[24]
“坐个月子收我100万,你还说亏钱?”
36氪· 2025-05-27 18:10
公司概况 - 圣贝拉定位高端月子中心市场 主打奢华服务 56天女王套餐最高报价116.88万人民币 日均消费达2万人民币 [1] - 公司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 与高档酒店合作 门店覆盖北上广深及香港、新加坡等一线城市 [1][7] - 明星效应显著 戚薇、吉娜等女星曾入住 通过社交媒体强化高端品牌形象 [1][18] 财务表现 - 2021-2024H1累计净亏损超12亿元 其中2022年单年亏损达4.12亿元 [1] - 2024H1经调整后盈利仅1715万元 盈利能力薄弱 [1] - 毛利率持续低迷 2024H1为34% 显著低于行业预期水平 [4] 成本结构 - 租金成本占比居高不下 2021-2024H1租金及使用权资产折旧占收入22.5%-27.5% [12] - 人力成本占比33%左右 与租金合计吞噬近半营收 [13][14] - 营销费用持续攀升 销售费用率接近20% 明星代言及社交媒体推广投入巨大 [18] 商业模式痛点 - 轻资产模式隐含重成本 高端酒店合作虽提升品牌调性但租金压力显著 [7][10] - 行业存在严重中间商分利问题 供应链成本控制困难 [3] - 获客成本高企 因服务复购率极低且目标客群狭窄 [20] - 非标服务难以规模化 定制化特性制约成本摊薄 [20] 同业对比 - 竞品爱帝宫2024H1毛利率更低仅25.5% 已遭遇停牌危机 [4] - 成都市场定价分层明显:圣贝拉(18.88万起)>茉莉智慧(13.88万起)>爱帝宫(4.98万起) [11] - 行业普遍采用酒店合作模式 但选址档次直接决定定价能力 [10] 战略调整 - 通过收购广禾堂、S-bra尝试垂直整合供应链 效果未达预期 [14][17] - 推出子品牌艾屿、小贝拉实施多品牌战略 覆盖不同价格带 [23] - 探索零售业务转型 将月子服务衍生至母婴产品领域 [22][23] 行业趋势 - 市场呈现两极分化:高端品牌延伸产品线 平价品牌聚焦性价比 [21] - 公立医院可能切入中端市场 凭借医疗资源形成竞争壁垒 [25] - 社区家庭式/上门式月子服务兴起 反映消费降级需求 [21]
戚薇、唐艺昕等一众明星都曾入住!“月子界爱马仕”要上市了,3年半亏超12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5-20 21:19
公司IPO进展 - 圣贝拉已正式获准启动港股IPO进程 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1 92亿股普通股 [1] - 瑞银集团 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4] 公司业务与市场定位 - 主打高端月子中心服务 28天月子套餐起步价13 8万元 电商平台"女王套餐"高达50多万元 被称为"月子界爱马仕" [4] - 多位明星如戚薇 唐艺昕 吉娜 李艾等曾入住 [4]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 59亿元 4 72亿元 5 60亿元 3 58亿元 [5] - 同期亏损分别为1 22亿元 4 12亿元 2 39亿元 4 80亿元 累计亏损12 53亿元 [5] - 2021-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30 6% 29 9% 36 5% [5]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向华为牛津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生 发现高端月子中心市场空缺后创立 [6] - 关联公司杭州贝康健康科技集团成立于2019年9月 注册资本326 06万元人民币 [6] - 由贝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6] 公司扩张与投资 - 直接对外投资60余家企业 分布在浙江 广东 江苏等地 涉及健康管理 投资 科技等领域 [7] - 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拥有近70家企业的实控权 [7] - 已完成多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中国人寿 腾讯投资 国寿股权投资 高榕资本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