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剧《先声》
搜索文档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02 05:5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举办,地点在巴山蜀水间 [1] - 活动内容包括赏百部优秀剧目,观看千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以及群众文艺团队表演 [1] - 活动形式结合了赏剧看展与旅游打卡,为观众提供文旅大餐 [1] 舞台艺术成果 - 艺术节期间有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 [2] - 革命题材文艺作品备受关注,如杂技剧《先声》、话剧《觉醒年代》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2] - 现实题材佳作如话剧《生命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收获好评,引发观众对城乡变迁等议题的思考 [2] 青少年艺术参与 - 艺术节联动举办"青少年艺术创演周",开展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青年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 [3] - 活动引入VR、AI艺术展陈等创新形式,旨在培养年轻人的胸怀和格局,让艺术更"潮"、更青春 [3] 群众文艺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及工作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4] - 活动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通过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的方式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4] 美术展览与公共教育 - 艺术节举办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优秀作品展览 [5] - 通过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展览进社区"等,将"看展览"升级为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 [5] 文化创新与市场表现 - 婺剧《三打白骨精》、舞剧《红楼梦》等优秀作品热度持续攀升 [5] - 儿童剧《猫神在故宫》自首演以来,不到两年即在全国巡演160余场,舞剧《醒·狮》相关短视频获千万次播放 [6] - 不少剧目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年轻化、市场化方面亮点突出 [5] 文旅融合与新业态 -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新打造"文旅版"话剧《苏东坡",观众可看完演出后前往三苏祠深度游览 [6] - 艺术节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6] - 川渝两地联手推介100个"品质打卡地",开发文创商品,推动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6]
巴山蜀水铺展多彩艺术画卷(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2 07:02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6日在四川成都开幕,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4] - 活动呈现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0余个群众文艺作品、1000件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 [4] - 整体活动将持续至年底,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增强年轻人参与感 [13] 舞台艺术创作 - 开幕演出舞蹈诗剧《蜀道》以“五丁开道”传说串联李冰治水、文翁化蜀等历史,展现“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5] - 优秀舞台作品包括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抒情话剧《大漠日记》、音乐剧《逐梦》等,题材覆盖历史、支教、铁路建设等时代主题 [6][7] - 儿童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全国巡演160余场,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入变脸、无人机等创新元素,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余场 [8] - 丰富的舞台作品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体现文艺创作守正创新的市场回馈 [8] 群众艺术参与 - 群众文艺爱好者带来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如沈阳文旅青年合唱团《东北风》由80名不同行业音乐爱好者组成 [9] - 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展览在成渝两地开幕,配套名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等活动,推动美术馆向城市艺术会客厅转型 [10] - 文华奖、群星奖参评作品开展惠民展演,舞台延伸至社区、街区、景区,实现从“台上演”到“全民享”的转变 [11] 文旅融合与双城联动 - “2025成渝戏剧双城记”汇聚中国、法国、英国等31部剧目、84场演出,通过“戏剧+艺术”跨界融合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 [12] - 川渝联合推介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洪崖洞、大足石刻、锦里等景点,推动夜游经济、文博艺术等深度融合 [13] - 双城联动打破剧场与景区界限,将静态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对话,转化文化影响力为旅游吸引力,实现人文经济共赢 [13]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20:57
活动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于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11月5日在重庆闭幕,整体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底 [1] - 活动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 [1] - 主体活动包括开幕式、闭幕式、文华奖评奖、特邀剧目展演、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线上展演展播展示等 [1] 活动规模与内容 - 将有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174个群众文化作品亮相 [3] - 将展出全国优秀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约1000件 [3] - 代表性作品包括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世界赠予我的》等 [3]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总导演周莉亚、韩真将与观众见面 [3] 特色活动与文旅融合 - 川渝两地将携手推出“戏剧双城记”、美术作品展、杂技魔术展演、非遗展、数字艺术展等多元内容 [3] - 将推出10场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 [3] - 文旅部特别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以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3] 奖项改革与创新 - 本届文华奖对奖项设置、申报渠道、评审条件均作了较大改革,奖项总数量由上一届的30个增加到55个 [4] - 首次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 [4] - 首次增设文华评论奖,填补文艺评论领域奖项的空白 [4] - 文华奖涵盖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文华评论奖四个类别 [4] 传播模式与平台意义 - 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旨在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全民艺术盛会” [3] - 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3届,搭建起艺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广阔平台 [4]
文化和旅游部:正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线路拉动文旅消费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6:30
活动概览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25年10月15日在四川成都开幕,11月5日在重庆闭幕,活动持续至2025年底 [1] - 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艺动巴山蜀水共绘时代新篇” [1] - 活动将集中呈现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及近1000件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 [1] 核心活动与内容 - 将举办开闭幕式、文华奖评选、特邀剧目展演、惠民演出、美术展览及艺术评论等多项主体活动 [1] - 包括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优秀作品,以及靳东、刘敏涛等知名演员将亮相 [1] - 文华奖涵盖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文华评论奖四个类别,奖项总数量由上一届的30个增加到55个 [2] - 首次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针对时长不超过40分钟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 [2] - 首次增设文华评论奖,填补文艺评论领域奖项的空白 [2] - 第二十届群星奖评奖共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六大门类 [2] 行业推广与创新模式 - 文旅部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积极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3] - 将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拓展艺术表现空间,提升审美体验,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 [3] - 活动旨在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全民艺术盛会” [3]
再现东北人民誓死抗战的壮阔历史
辽宁日报· 2025-08-26 09:04
核心观点 - 杂技剧《先声》作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唯一的杂技剧,以独特艺术视角再现东北人民抗战史诗,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力量[1] - 该剧是沈阳杂技演艺集团作品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标志着从地方剧院走向国家级艺术殿堂的突破[1] - 该剧是国内首部以杂技剧形式深度呈现东北人民誓死抗战历史的作品,实现了传统杂技与现代艺术表达的创造性融合[1] 艺术成就与创新 - 该剧打破了传统杂技“重技轻叙”的局限,构建了“技艺为骨、叙事为魂”的艺术体系[2] - 剧中汇集了软钢丝、舞狮、爬杆、车技等30余项高难度杂技节目,并创新编排了“摩托飞车”、“集体网吊”等定制化表演[2] - 通过“飞杠”象征冲锋、“爬杆”演绎抗争、“网吊”诉说家园破碎,将战火硝烟与民族气节具象化为极具张力的视听语言[2] 市场表现与荣誉 - 自2023年9月1日首演以来,该剧已在沈阳、乌鲁木齐等城市完成57场展演[2] - 该剧斩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第38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2] - 该剧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并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终评提名”[2] 叙事内容与主题 - 该剧聚焦九一八事变前后沈阳一户普通人家的命运沉浮,通过“救亡号角”、“家园沦陷”、“喋血抗敌”等9个篇章再现历史[1] - 作品再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东北人民发出誓死抗战先声的壮阔史诗[1]
暑期红色文旅“热”力全开 “红色+”旅游业态焕新出彩
央视网· 2025-08-17 10:05
红色旅游市场升温 - 暑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游客通过探访革命遗迹 聆听红色故事感受家国情怀 [1] - 融合科技与实景的新业态 新展陈成为亮点 红色文化主题数字演艺 舞台剧受青睐 [1]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3] 数字科技赋能红色文旅 - "红飘带"运用全息影像 虚拟现实 三维动画等数字科技手段重现长征场景 [3] - 全域行浸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延长演出时间至每天12小时 场次增加一倍 [3] - 遵义舞台剧《伟大转折》7月演出160余场 单日最高加演至7场 [5] 研学旅游成为主力客群 - 亲子游 研学游成为红色旅游主力 家庭游客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1525张历史照片和3237件文物史料 成为青少年历史教材 [5] - 福建长汀打造红色研学精品线路 串联红色旧址群 长征出发地等景点 [7] 演艺市场创新呈现 - 全国多地推出抗战题材文艺作品 涵盖京剧 话剧 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10] - 沈阳杂技剧《先声》融合30余项高难度杂技节目 运用全景式背景幕墙再现历史场景 [12] - 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通过京剧唱念做打刻画英雄群像 [16]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展示和讲解服务增强游客教育体验 [7] -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融合秧歌 民歌 腰鼓等民间艺术元素展现延安生活场景 [14] - 各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 提升红色文化可观可感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