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艺业
icon
搜索文档
以北外滩开发建设为引领 “十四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8% 虹口实现区域发展能级新跨越
解放日报· 2025-11-13 09:35
宏观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增长至1500亿元,年均增长4.8% [1] -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迈过200亿元,年均增长15.0% [1]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亿元扩大到300亿元,年均增长7.8% [1] 北外滩核心区发展 - 480米浦西新地标建设速度达一天一米,年底将突破百米 [1] - 3.4公里滨水岸线贯通开放,国际邮轮、游艇、游船同靠,正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 - 成功创建上海市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首批自贸联动创新区、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 [1] - 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运营,成为“五个中心”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1] 城区更新与空间释放 - 历史性完成旧区改造,2022年6月全面完成全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2] - 今年8月完成零星旧改,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年底可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任务 [2] - 近五年累计盘活低效产业用地26.4公顷,以点带面推动周边区域整体更新 [2] - 瑞虹新天地从棚户区发展为集住宅、商业、办公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区 [2] 文化软实力建设 - “文化三地”理念成为建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石,包括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 [2] - 全域“大思政课”打造百个思政场景,先进文化持续强化价值引领 [2] - 德云社相声、脱口秀、沉浸式剧场等演艺头部IP落户,四川北路成为“观演高地”,实现“一场演出带活一片商圈” [2] - 建立全市首个文化人才公寓,和平书院年接待读者超过200万人次,获评全球“年度公共图书馆” [3] 未来发展愿景 - 功能区从“十四五”的“树苗”在“十五五”关键期成长为“参天大树”,形成高质量发展“雨林生态” [2]
中秋国庆假期北京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8 19:56
整体市场表现 - 中秋国庆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同比增长3.6% [1] - 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同比增长4.7% [1] - 假期最后一日(10月6日)接待游客27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5.2亿元 [2] 游客热门目的地 - 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地区)包括天安门地区、王府井、奥林匹克公园、西单、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前门大街、天坛公园、南锣鼓巷、什刹海风景区、颐和园 [1] 文旅活动与主题线路 - 假日期间以"京彩秋韵 双节同庆"为主题,举办4200余场文旅活动 [1] - 推出各类主题线路近百条,包括10条"跟着赛事游北京"线路和10条红色旅游线路 [1][4] - 推出8大主题场景、10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和系列"民宿+"产品以提升京郊游体验 [4] 入境旅游市场 - 接待入境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 [5] - 实现入境游客花费12.3亿元,同比增长54.1% [5] - 市属公园入境游客接待量同比翻倍 [5] - 全市离境退税商店销售额超2200万元,同比增长超一倍 [5] 演艺与文化活动 - 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2497场,观众约67万人次,票房收入约2.18亿元,同比增长约118% [5] - 5台8场大型演出活动观众近25万人次,票房约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315%、488% [5] - 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开展近400场演出及活动,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 [7] - 全市各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492场,累计参与144.5万人次 [4] 特色消费与热门商品 - "北京礼物"联动中网赛事,总销售额超1000万元,热销商品包括十二金钗九宫格糕点、柘木手串套装、凤冠冰箱贴等 [4] - 红色旅游景区游客超370万人次,涉及天安门广场、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 [4] 服务保障与市场管理 - 在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北京西站、奥林匹克公园、王府井等市级旅游咨询站提供多语种咨询服务 [5] - 市、区文旅部门围绕安全管理共出动人员1647人次,指导帮扶文旅单位1064家次 [9] - 利用1.4万余块电子屏、公交车载电视等加强文明旅游提示引导,曝光率超过2000万 [9] - 酒店平均出租率增加3.5个百分点 [9]
武汉“热力值”持续飙升
长江日报· 2025-08-26 08:46
文化强市建设战略 -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1] - 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深入挖掘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1] - 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盘龙城遗址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暑期迎来旅游热潮,成为亲子研学和文化探秘热门目的地 [3] - 通过AR技术让游客体验三千年前的夯土城墙和文物修复模拟游戏,使历史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3] -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快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 [4] 文旅融合发展与经济效益 - 2025武汉长江旅游季系列活动持续4个月,以"长江"和"知音"为核心IP,吸引全国游客沿江打卡 [3] - 武汉稳坐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夜游长江"客流量创历史新高 [3] - 咸安坊在保护建筑历史肌理前提下引入潮流市集和文创小店,五一假期客流量同比增长350% [4] - 上半年接待游客2.05亿人次,同比增长12% [7]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1665.14亿元,同比增长8.1% [7] 演艺经济带动效应 - 刘宇宁演唱会吸引近8200名粉丝,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大幅增长 [6] - 8月至12月邓紫棋、陈小春、张震岳等歌手顶级演唱会轮番登场,10月底琴台音乐节盛大启幕 [6] - 推动"演出+商业"和"演出+旅游"创新融合,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 [6] 重大文旅项目与活动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将于9月12日-14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7] - 推出"烟火武汉 缤纷璀璨——2025武汉金秋品质旅游季"系列活动,文旅IP城市大巡游拟在国庆中秋假期举办 [7] - 20台文旅IP花车和近千名演员组成的海内外表演团队将通过集群式展演吸引游客打卡 [7] 红色文化传承与艺术表达 - 大型原创抗疫题材杂技剧《英雄之城》用杂技技艺呈现武汉战疫动人瞬间 [8] -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入选湖北"三大精神"百大红色地标名录 [9] - 通过展教融合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三大精神"成为激励市民奋进的动力 [9]
暑期红色文旅“热”力全开 “红色+”旅游业态焕新出彩
央视网· 2025-08-17 10:05
红色旅游市场升温 - 暑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游客通过探访革命遗迹 聆听红色故事感受家国情怀 [1] - 融合科技与实景的新业态 新展陈成为亮点 红色文化主题数字演艺 舞台剧受青睐 [1]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3] 数字科技赋能红色文旅 - "红飘带"运用全息影像 虚拟现实 三维动画等数字科技手段重现长征场景 [3] - 全域行浸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延长演出时间至每天12小时 场次增加一倍 [3] - 遵义舞台剧《伟大转折》7月演出160余场 单日最高加演至7场 [5] 研学旅游成为主力客群 - 亲子游 研学游成为红色旅游主力 家庭游客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1525张历史照片和3237件文物史料 成为青少年历史教材 [5] - 福建长汀打造红色研学精品线路 串联红色旧址群 长征出发地等景点 [7] 演艺市场创新呈现 - 全国多地推出抗战题材文艺作品 涵盖京剧 话剧 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10] - 沈阳杂技剧《先声》融合30余项高难度杂技节目 运用全景式背景幕墙再现历史场景 [12] - 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通过京剧唱念做打刻画英雄群像 [16]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展示和讲解服务增强游客教育体验 [7] -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融合秧歌 民歌 腰鼓等民间艺术元素展现延安生活场景 [14] - 各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 提升红色文化可观可感性 [7]
时评:乘“热”而上,“避暑经济”燃旺消费热情
搜狐财经· 2025-07-10 12:57
避暑经济驱动消费升级 - 暑期临近带动特色避暑游发展 各地通过商文旅融合拓展夜间多元业态 激发消费潜力 [2] - 国务院政策明确盘活存量空间 打造新型消费场景 发展夜间文旅经济 商务部启动"服务消费季"培育融合场景 [2] - 北京鸟巢演唱会 江苏"苏超"赛事 宁夏"民宿+演艺+夜游"联票等创新模式推动业态迭代 [2] 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竞争力 - 吉林长白山凭借22℃清凉气候 预计暑期客流量超30万人次 吸引亲子游及大学生群体 [3] - 贵州习水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发展避暑旅居产业 拥有3.6万户避暑地产业主与7.9万张床位接待能力 [3] - 生态旅游带动餐饮 住宿 交通等关联产业 形成"一业兴 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3] 政策红利激活清凉消费市场 - 重庆忠县通过国补政策推动高能效空调销售占比超80% 单台空调最高补贴2000元 [4] - 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一级能效家电提供20%补贴 商家配套免费拆装及延长保修服务 [4] - 卖场推出"清凉套餐"组合销售空调 冰箱等 推动绿色消费向场景化解决方案升级 [4] 夜间经济创新消费场景 - 北京"夜京城"政策整合簋街 亮马河 潘家园资源 形成"食游购娱"一体化夜间生态 [5] - 重庆南岸区打造滨江露台商业街 引入20余家餐酒品牌 转化江景资源为消费场景 [5] - 贵州龙里水乡《贵秀》全息剧目与联票模式 淮安西游乐园夜场客流同比增长超30% [5]
山东城市观察 | 获批“国家级”城市化定位!为什么是胶州?
新浪财经· 2025-05-10 09:44
青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要点 - 青岛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由国务院批复,明确了未来10余年的发展蓝图 [1] - 规划将青岛10个区市分为两类:8个国家级城市化地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和2个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平度市、莱西市) [1] 国家级城市化地区定位 - 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建设用地,提升环湾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 [6] - 胶州作为唯一非市辖区的县级市入选,可能成为青岛发展的重要支点 [2][4] 胶州经济发展现状 - 新兴产业形成"3+2+1"梯队(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第16(山东第一) [7] - 2024年一季度GDP首破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7%,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等大项目为支柱 [7]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超50%,其中创投风投基金规模251.8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48亿元(占青岛26%) [7] 胶州战略地位提升 - 上合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2024年带动山东与上合国家进出口额5316.2亿元(2018年的3.1倍),实际投资8.5亿美元(2018年的6.9倍) [12] - 山东省出台23项措施支持上合示范区扩能提质,增强"上合工具箱"功能(含11个平台载体) [14] - 规划明确胶州为三大副中心之一,重点保障对外开放门户和临空制造业用地需求 [14] 未来发展潜力 - 胶州是8个国家级城市化地区中唯一县级市,未来可能推进撤市设区 [15][16] - "丝路千古情"演艺项目将打造北方旅游地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9] - 与西海岸新区共建"一带一路"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9]
文旅消费展设四大专业展区
陕西日报· 2025-05-10 08:29
丝博会文旅消费展概况 - 第九届丝博会将举办文旅消费展 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 共设四大专业展区:文旅主题展区 文娱演艺展区 非遗国潮展区 赛事活动展区 [1] - 展区内容涵盖文化科技 文旅装备 旅游服务 文娱演出 文化创意等领域 [1] 文旅主题展区 - 聚焦陕西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成果 展示历史文化资源 县域文化旅游 旅游度假区 景区 智慧旅游平台 研学旅行 特色民宿及酒店预订服务 [1] - 涉及旅游保险 旅游理财 第三方支付 旅游融资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 [1] 文娱演艺展区 - 展示陕西省文艺精品创作和演艺产业发展成果 包括秦腔 陕北民歌 皮影戏等剧目展演 [1] - 覆盖文艺院团 演艺装备 旅游演艺 数字演艺等产业链企业和项目 [1] 非遗国潮展区 - 以国潮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华服展演为核心 [1] - 涉及工艺美术精品 旅游纪念品 书画艺术精品 潮流手办 传统手工艺制品 禅茶文化艺术 传统礼仪 服装设计及汉服巡游 [1] 赛事活动展区 - 依托陕西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展示马拉松 登山赛 自行车赛 城市定向赛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1] 展会活动安排 - 将举办文化和旅游项目专场推介会 文旅演艺与赛事活动 包括旅游演艺精品剧目演出 传统戏曲演出 华服展演 非遗展示与体验 电子竞技等 [2] - 展会旨在打造集展示 交易 推介 合作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 助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
“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市场大幅升温 一组数据看文旅消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6 19:55
北京文旅市场 - 北京市接待游客总量1790.8万人次,同比增长5.6% [1] - 旅游总花费209.8亿元,同比增长6.9% [1] - 入境游客10.4万人次,同比增长42.4% [3] - 入境旅游花费11.3亿元 [3] - "京郊游"和"小众游"受青睐 [1] 上海文旅市场 - 接待游客1650.06万人次 [3] - 宾馆旅馆客房出租率73%,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 [3] - 5月2日到4日单日出租率超过80% [3] - 举办660场营业性演出,观众74万人次,同比增长25.91% [5] - 票房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59.41% [5] 浙江文旅市场 - 全域旅游人数3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3.7% [5] - 接待过夜游客18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5% [5] - 全域旅游综合收入395.4亿元,同比增长17% [5] 江苏文旅市场 - 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62% [5] - 游客消费总额162.72亿元,同比增长14.79% [5] - 博物馆接待观众531.7万人次,同比增长31.54% [7] - 文创收入超过2100万元 [7] 安徽文旅市场 - 接待游客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分别增长10.5%和11.4% [7] - 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686.6万人次,门票收入2.4亿元 [7] - 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7% [9] - 乡村旅游旅游花费123亿元,同比增长14.6% [9] 四川文旅市场 - 接待游客4365.28万人次,同比增长3.75% [10] - 旅游消费总额235.01亿元,同比增长11.13% [10] - 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079.1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6% [10] - 成都宽窄巷子、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单日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 [12] 重庆文旅市场 - 接待国内游客185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4% [12] - 国内游客在渝花费151.71亿元,同比增长16.3% [12] - 重点监测130家景区接待游客793.9万人次,同比增长20.15% [14] - 中心城区解放碑等主要商圈消费总额同比增长9.2% [16] - 全市餐饮行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7% [16] - 全市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