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

搜索文档
从歼十的“三滴油”故事看科技创新(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31
四川成都市的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里,矗立着一座"三滴油"雕塑。不起眼的几滴油,凭什么值得中国 航空工业集团成飞专门立雕塑,并把它和歼—10、歼—20等著名战机放在一起? 别小瞧这"三滴油",它们可大有来头。1998年3月23日,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飞机 首飞成功。殊不知,最初的首飞时间并非这天。原来,在首飞前的一次发动机试车检查中,机械员张凤 贵发现发动机滴落了三滴油,研制团队没有大意,连夜排查漏油点,反复拆装发动机进行试车,终于解 决了问题。尽管原定首飞时间"延误",但确保了飞机首飞成功。事后回顾,发动机漏油只有短短3秒 钟,若不是机械员严谨较真、研制团队防微杜渐,后果不敢想象。 这小小几滴油,蕴藏着如何做好科技创新的"大道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要争分夺秒,更要质量为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竞争如火如荼,谁能抢占先 机,谁就能塑造优势、赢得主动。然而除了创新速度,我们更应看重创新质量。如果速度和效率建立在 牺牲质量的基础上,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航空界有一条"海恩法则",即一起严重事故背后,有29次轻微 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试想,假如飞机研 ...
以“用心教”换“用心悟”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高校思政课发展现状 - 2012年至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从3.7万人增至11.7万人,增幅达216% [1] - 同期高校辅导员从14.2万人增至27.9万人,增长96% [1] - 教师队伍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质量提升,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1] 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 - 强调"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本质,注重师生双向互动 [1] - 采用歼-10战机研发、华为技术突破等本土案例增强课程吸引力 [2]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推行"第一导师制",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社区 [2] 课程内容优化方向 - 注重价值引领与实际问题结合,避免空泛说教 [3] - 通过解决学生具体困难建立信任基础,提升沟通有效性 [3] - 要求教师以"绣花功夫"提升课程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3] 教育体系建设 - 构建全天候思政教育体系,突破课堂时间限制 [2] - 将师生关系触点从课堂扩展到生活场景,强化情感联结 [2][3] - 目标定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
惟以胜利报祖国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图①:歼—10飞机与空警—2000预警机(左一)组成"雁"形飞行梯队。 周 闽摄 图②:歼—10飞机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完成任务返航。 周 闽摄 图③:长春航展,降落后的歼—20飞机在观众注视下滑行。 徐 博摄 核心阅读 1964年,在成飞诞生了我国测绘设计试制的第一款夜间低空截击机歼—5甲;1998年,我国第一架自主 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首飞;2011年,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机歼—20首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的殷殷嘱托,秉持"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成飞矢志不渝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砥砺长空,展翅 高飞。 2025年6月16日,在法国举办的第五十五届巴黎航展上,歼—10CE模型吸引众多外国参观者围观。上万 公里外,位于四川成都市的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争相与歼—10C飞机合影留 念。 日前,记者走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探访战机研制背后的故事。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黄土桥过,水田旱地,茅草丛中,飞机坝子"。黄田坝,成飞所在地,6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成都 ...
歼—10系列战机研制团队坚持自主研发,矢志创新攻坚—— 长空砺剑 科研报国(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21
近日,一架"中国造"飞机模型成为"爆款"。 "多少钱一架?""性能参数如何?"……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事和航空展上,一架歼—10CE飞机模型 前,围着许多"询价"的参观者。 近3000公里外,在位于四川成都的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1∶1全尺寸歼—10飞机模型前,首飞试飞员 雷强被慕名前来的市民游客围住,又是签名,又是合影。 自1998年原型机试飞成功至今,歼—10系列战机已在蓝天翱翔近30年。其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 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水平战机的历史性跨越。 在歼—10飞机的研制队伍里,有已经故去的总设计师宋文骢、现场总指挥杨宝树,也有一批满腔热血、 紧随其后的青年科研人员。一代代人几十年如一日,为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先进战机而默默探索。 立项 "竭尽全力,为国家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先进战机" "就是摔,我也要把飞机摔在跑道上!"回忆歼—10原型机试飞前的场景,如今年近七旬的雷强难掩激 动,思绪回到了1998年3月23日的成都温江机场: 天空布满云层,地面众人瞩目。启动、滑行、加速……前轮抬起,腾空一跃,"起来了!"雷强驾机直插 苍穹。完成所有预定动作后,飞机下降、拉平、减速,平稳落地。 ...
龙腾东方(报告文学)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歼-10飞机研制历程与成就 - 歼-10CE首次实战中击落多架敌机且零损失 展示卓越性能 [2] - 马来西亚兰卡威航展上歼-10CE模型吸引20余国军政代表团密集访问 [2] - 歼-10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 采用鸭式气动布局等创新设计 [6][8][16] - 研制过程攻克腹部进气道、水泡式座舱等多项国内首创技术 完成全机静力试验等突破 [16] - 1998年3月23日首飞成功 试飞员雷强创三代机定型试飞零坠毁纪录 [18][20] - 2003年正式装备部队 实现2000年后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21][22] 航空工业技术创新与体系构建 - 研制中建立系统工程层次管理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缩短发图周期至1年 [8][10] - 铁鸟试验台群式布局、飞行品质模拟器等关键设施自主开发 [14][15] - 形成第三代战机研发基地和专业人才队伍 奠定后续机型发展基础 [21] - 配套"霹雳"导弹靶试4发全部命中 推动飞机定型进程 [19] 航空装备产业化与国际化进展 - 歼-10系列带动形成"龙"家族 包括歼-20、FC-1等衍生型号 [27] - 民机领域实现C919干线客机等突破 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27] - AG600水陆两栖飞机完成适航取证 HH-100货运无人机首飞 [27] - 航空技术跨界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嫦娥探月等国家工程 [28] 行业精神与团队贡献 - 宋文骢团队从1970年预研起步 历经30年实现型号落地 [5][6][22] - 杨宝树、许德等骨干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阶段 [23] - 肖党生放弃国外高薪回国攻关 牺牲于环控控制器定型前夕 [24] - 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强调自主创新 推动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 [28]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长期致力于飞行器强度领域技术攻关—— 以“中国强度”托举大飞机翱翔长空(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5
航空工业技术突破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王彬文团队攻克轻质结构冲击、严酷工况生存、气候环境适应等多个世界性难题,取得系统性创造性成果 [2] - 团队创建极端高温耐热性实验评估新技术,实现2000摄氏度峰值温度和超过50摄氏度/秒升温速率,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6] - 建成全球体量最大(13万立方米)、模拟环境最多(12类)、性能指标最优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核心指标超越国外20%以上 [8] 重大航空装备研制 - 参与完成歼-20、运-20、C919、AG600等多型国家重大航空装备强度工程研制任务 [1] - 突破剧烈振动耐久性、战斗毁伤耐损性等极限强度关键技术,支撑歼-20等"杀手锏"武器研制 [6] - 2024年完成C919辅助动力系统降扬雪适航符合性实验,首次实现全机状态实验,支撑全球适航取证 [9]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 构建完整轻质结构抗冲击技术能力体系,打破多项国外垄断,支撑大飞机研制 [4] - 2022年研制自主可控大型结构分析软件,解决结构分析软件卡脖子难题 [10] - 开创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机强度虚拟实验新模式(2017年),研究数智强度系统工程(2024年) [10] 航空科研方法论 - 从基本原理着手创建计算模型,通过数万次实验研究石墨多参数热生成规律 [6] - 开创气候设计理论,发明舱体建造工艺,创建环境调控方法,历时15年完成实验室建设 [8] - 采用真实飞机进行全状态考核(两型全状态飞机),突破传统假件验证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