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

搜索文档
从歼十的“三滴油”故事看科技创新(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31
科技创新方法论 - 创新过程中需平衡速度与质量 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航空界的"海恩法则"表明每起严重事故背后存在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 [2] - 歼-10飞机创下世界三代机定型试飞"零摔机"纪录的关键在于严守规程和严把细节 通过"三滴油"事件体现质量优先原则 [2] - 创新需要将前沿设想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歼-10研制成功得益于既懂创新又懂产业实施的复合型团队 [2] 创新实施路径 - 颠覆性创新需要突破常规思维 但必须找到可行的实施方法 避免蛮干乱干 [2] - 创新过程中应允许失败 通过持续积累经验和迭代改进实现进步 歼-10研制历经数十年体现长期耕耘的重要性 [3] - "三滴油"事件展示通过细节把控和问题排查 可将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 这种工作方法值得在科技创新中推广 [1] 航空工业发展 - 中国航空工业已具备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能力 歼-10作为首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于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 [1] - 航空装备研制是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集成多项尖端技术 过程中需直面失败并吸取教训 [3] -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正迈向高水平自立自强阶段 在突破"无人区"过程中需要保持科研工作的细心和耐心 [3]
惟以胜利报祖国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 1964年成功首飞我国测绘设计试制的第一款夜间低空截击机歼—5甲 [3][4] - 1998年首飞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 [2] - 2011年首飞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机歼—20 [2] 成飞航空工业技术突破 - 1989年成飞被选定为首家CIMS重点应用示范企业,实现飞机整体结构大件数字化制造"零的突破" [10][11] - 1999年设计出"S形试件"作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验收标准,2020年该标准成为国际标准ISO 10791—7:2020 [20][21][22] - 实现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大幅提升,解决飞机零件"造不出"的卡脖子问题 [23] 成飞自主创新成果 - 自研焊锡环加热设备,加工速度从1分钟压缩到15秒,性能优于国外原设备 [12] - 开发在线反向联动标定修调方法,实现高端设备高精度自主维护 [13] - 设计工艺规程"一键生成"系统,大幅提高编写效率 [15] 成飞艰苦奋斗历程 - 上世纪80年代军品任务下降时生产干洗机、摩托车等民用产品维持生存 [16] - 1986年自筹资金8000万元开展技术改造支持歼—10项目 [17] - 坚持"小事不过点,大事不过夜"的工作原则,全力保障飞机研制进度 [18] 成飞未来发展方向 - 向极限制造、空天技术等方向发力,探索未来5-10年技术空白 [24] - 建设智能化"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排产 [23] - 推动型号研制持续迭代升级,保持战机性能领先优势 [24]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长期致力于飞行器强度领域技术攻关—— 以“中国强度”托举大飞机翱翔长空(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5
航空工业技术突破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王彬文团队攻克轻质结构冲击、严酷工况生存、气候环境适应等多个世界性难题,取得系统性创造性成果 [2] - 团队创建极端高温耐热性实验评估新技术,实现2000摄氏度峰值温度和超过50摄氏度/秒升温速率,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6] - 建成全球体量最大(13万立方米)、模拟环境最多(12类)、性能指标最优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核心指标超越国外20%以上 [8] 重大航空装备研制 - 参与完成歼-20、运-20、C919、AG600等多型国家重大航空装备强度工程研制任务 [1] - 突破剧烈振动耐久性、战斗毁伤耐损性等极限强度关键技术,支撑歼-20等"杀手锏"武器研制 [6] - 2024年完成C919辅助动力系统降扬雪适航符合性实验,首次实现全机状态实验,支撑全球适航取证 [9]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 构建完整轻质结构抗冲击技术能力体系,打破多项国外垄断,支撑大飞机研制 [4] - 2022年研制自主可控大型结构分析软件,解决结构分析软件卡脖子难题 [10] - 开创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机强度虚拟实验新模式(2017年),研究数智强度系统工程(2024年) [10] 航空科研方法论 - 从基本原理着手创建计算模型,通过数万次实验研究石墨多参数热生成规律 [6] - 开创气候设计理论,发明舱体建造工艺,创建环境调控方法,历时15年完成实验室建设 [8] - 采用真实飞机进行全状态考核(两型全状态飞机),突破传统假件验证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