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政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学子跨越4000公里支教边疆课堂
齐鲁晚报· 2025-08-11 16:37
支教活动概况 -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10名师生组成"鲁喀同心 E起逐光"志愿支教团,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14天支教活动[1] - 活动以"思想铸魂、科技启智、青春接力"为三大行动坐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代际传承[1][11] - 团队跨越4000公里从济南至疏勒,携带3D打印教具等教学资源开展实践[1][5][11] 思想教育板块 - 开设红色课堂作为每日必修课,包括红歌教学、手势舞及《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3] - 创新设计"场馆里的思政课"和"青春党课"两大系列,利用张骞纪念馆雕像、平安社区老故事等本土资源作为活教材[3] - 团队深度挖掘史料,通过"凿空西域"历史故事和山东援疆干部事迹强化课程感染力[3] 科技教育实践 - 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10套可拆卸无人机教具,配合图文PPT开展科普教学[5] - 科技课程设计注重互动体验,让边疆学生直接触摸前沿科技模型[5][6] - 实践过程中系统采集教学数据,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竞赛(国创赛)积累研究素材[6] 校友资源联动 - 支教团专程走访学院20届、2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校友,实现"鲁喀专项"与"西部计划"的青春接力[8][10] - 校友分享扎根西部的亲身经历,包括朱明轩等志愿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实践案例[10] - 新老志愿者通过思想碰撞强化使命传承,为边疆建设注入持续青春力量[8][10][11] 教育协同效应 - 活动实现支教服务与学院发展的双向赋能,为优化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案例[6] - 科技支教成果展现学院在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潜力[6] - 教育互动形成"双向奔赴"效应,既助力边疆学子成长,也深化志愿者对"国之大者"的认知[11]
AI的回答,您怎么看?(师说)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51
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影响传统实体课堂,学生频繁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和搜索答案[1] - 人工智能与教师在"知识传授者"角色上形成竞争,同时挑战教师作为"价值引导者"的角色[1] - 学生常将AI提供的答案与教师讲授内容对比,反映出对新技术的好奇与困惑[1] 教育行业的应对策略 - 教师需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辨别AI信息的真伪和来源[1] - 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建构,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需求和困惑[2] - 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世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算法和信息茧房影响[2] 教育行业的发展机遇 - 数智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契机[2] - 关键在于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课程主导[2] - 教育目标应聚焦培养具有明辨是非能力和使命感的时代新人[1][2]
用青春守护把爱粮节粮意识“植入”心田
央广网· 2025-07-22 21:57
农业科技应用 -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效率达人工30倍,每分钟可完成半亩地作业[1]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配合传统插秧工具与智能育种箱展示技术迭代[1][3] - 稻米加工需经28道科技关卡,包括种子12项检测、色谱仪分析直链淀粉含量等精密流程[5] 粮食生产与产业升级 - 当前亩产达1200斤稻谷,较粮食短缺年代产量翻倍[3] - "津川1号"稻米收购价高出普通品种30%,体现优质稻米附加值[4] - 中国以全球7%耕地养活22%人口,但优质稻米自给率仍需提升[4] 教育与实践融合 - 大中小学通过田间管理、除草施肥等劳动实践理解农业全产业链[4][5] - 三级实践体系(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覆盖育种至加工环节,学生记录"生态价值""产业链延伸"等关键词[4][5][9] - 大学实验室与智能化无人机室展示测绘无人机、土壤水质检测等农业科技设备[5] 品种与技术创新 - 种子检验涵盖发芽率、纯度等指标,决定后续种植方案[5] - 糙米通过去壳、抛光、色选转化为精米,技术提升成品品质[5] - 不同稻穗品种标本对比及生长数据采集支撑品种优化[1][4]
数智时代背景下 “沧州师范学院七色文化 + 双创” 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央视网· 2025-07-01 11:47
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 以"七色文化"为精神载体构建可视化思政教育阵地,涵盖青色文博馆、红色齐越教育馆、蓝色洪昌美术馆、绿色生物标本馆、橙色体育馆、紫色校史馆、金色图书馆七大场景 [1] - 通过"思政引领筑基-AI技术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共生"递进式路径推动思政教育智慧化转型 [1] -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七色文化活动,如在生物标本馆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体育馆强化集体主义精神 [3] AI技术赋能教育 - 在生物标本馆数字化过程中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构建"物种演化-生态责任"思政教学模型 [4] - 基于学生阅读数据和双创实践轨迹生成"文化认同度-创新潜力值"立体画像,实现智能匹配教育 [4] - 将体育馆运动场景虚拟化为"团队协作VR实训舱",通过模拟创业项目同步提升商业能力与家国情怀 [4] 跨学科融合实践 - 开发《智能技术伦理与红色文化传播》交叉课程,将AI算法学习与齐越播音作品情感计算模型分析结合 [5] - 在虚拟创业仿真平台中,学生需在"生物标本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同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和设计生态保护思政微课堂 [5] - 将洪昌美术馆艺术作品转化为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素材,实现技术工具、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三重赋能 [5] 产教协同生态建设 - 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文化启迪+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赛事组织+项目孵化"一体化双创教育路径 [8] - 在众创空间设立"有声之言录音室"等创业项目,由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指导转化为地方生产力 [8] - 形成"高校文化输出-社会资源反哺"良性循环机制 [8] 教育成果总结 - 七色文化象征忠诚、创新、责任、和谐、进取、奉献、卓越,成为校园文化核心支柱 [10] - 通过沉浸式"剧本杀"廉政教育、"有声之言录音室"创业项目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10] - 运用AI、大数据、VR等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校园走向社会 [10]
以“用心教”换“用心悟”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高校思政课发展现状 - 2012年至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从3.7万人增至11.7万人,增幅达216% [1] - 同期高校辅导员从14.2万人增至27.9万人,增长96% [1] - 教师队伍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质量提升,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1] 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 - 强调"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本质,注重师生双向互动 [1] - 采用歼-10战机研发、华为技术突破等本土案例增强课程吸引力 [2]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推行"第一导师制",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社区 [2] 课程内容优化方向 - 注重价值引领与实际问题结合,避免空泛说教 [3] - 通过解决学生具体困难建立信任基础,提升沟通有效性 [3] - 要求教师以"绣花功夫"提升课程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3] 教育体系建设 - 构建全天候思政教育体系,突破课堂时间限制 [2] - 将师生关系触点从课堂扩展到生活场景,强化情感联结 [2][3] - 目标定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
【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燕连福:上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思政课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21:29
教学创新 - 构建立体多维教学体系,包括本硕博贯通的课程设计和横跨教室、田野与网络的多元课堂 [3] - 设计"阶梯式"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 [5] - 提出"四微一体"教学模式,将50分钟长课拆解为"15+15+15"分钟的微视频,配套微文献、微话题、微案例、微故事 [9] 课程内容 - 本科生课程注重将抽象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连接,以具象场景为切入点 [5] - 博士生课程聚焦前沿议题,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认知 [5] - 课程内容不仅立足本土,更着眼于世界,配备中、英、西三语字幕的慕课吸引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0万名学习者 [7] 教学形式 -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革命纪念馆、企业生产一线、广袤农村等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7][9] -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仿真课堂,让百年前的革命场景"重现"眼前 [9] - 在线慕课"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成为美国加州大学课程共享平台"最受全球中文学习者欢迎的八门课程之一" [7] 教学成果 - 学生调研成果获得省级奖项 [9] - 课程被学生评价为"中国大学的良心好课" [7] - 获评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称号 [2]
青春华章 | 追光一路“声”花 逐梦“船”承百年
央广网· 2025-06-08 16:03
活动概述 - 东丽湖畔第二届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式暨"从前有条船"青春思政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正式启幕,活动由天津市东丽区委宣传部、东丽区委网信办联合主办 [1] - 活动以"船"为叙事纽带,通过四大篇章串联百年红色基因与青春奋进力量,融合音乐艺术、红色话剧、数据可视化展演等创新形式 [1] - 作为全国首个"音乐节+思政"跨界融合品牌,活动以"船"为意象载体,构建贯穿百年的"思政航路" [4] 活动内容 - 第一篇章《漕运启航》通过快板《东丽湖畔话漕魂》和舞蹈《鼓韵薪传》展现"船"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历史传承 [4] - 第二篇章《铁轨铿锵》通过原创歌曲《铁轨上的誓言》和摇滚歌曲《火车开往云外,梦安魂于九霄》展现青年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决心 [4] - 第三篇章《鹰击长空》通过原创话剧《两航起义》和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展现历史壮举与当代青春的使命担当 [5] - 第四篇章《青春领航》通过歌曲《我的天空》和数据可视化展演《数说东丽》展现青年在基层工作中的成果与初心 [5] 活动特色 - 突破传统宣讲模式,打造"年轻态"思政育人范式,融合音乐、曲艺、话剧、朗诵等多元载体 [7] - 以"漕运船-工业轨-航空梦"为脉络,实现奋斗精神一脉相承的时空对话 [7] - 联动政府青年、高校学子、专业院团、多媒体平台跨界合作,形成"大思政"育人合力 [7] 后续安排 - 音乐节后续将于每周末举办天津高校乐队展演,活动持续至6月底 [7] 地区背景 - 天津市东丽区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7] - 东丽区获批天津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示范区培育项目,聚焦思政课改革,优化师资力量和创新课程内容 [7]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新华日报· 2025-05-29 05:38
双循环发展格局与高校就业指导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指明实践路径 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向 [1] - 高校需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永远跟党走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新青年 [1] 思政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 - 思政教育应强化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核心素养 作为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石 [2] - 需将双循环格局、就业政策、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课程 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就业形势变化 [3] - 通过物流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结合思政元素 分析国际物流挑战与经济新机遇 [4] 实践教学与就业支持体系 - 组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促进思想认知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 [4] - 构建校园文化就业支持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学术沙龙等指导活动 [6] - 搭建多元化招聘平台 涵盖社区公益岗、高校科研助理岗等基层岗位 [6] 就业引导与宣传机制 - 利用传统媒介宣传就业政策 分析行业动态与经济形势 [7] - 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开展就业知识普及与典型案例宣传 [7] - 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激励机制 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7]
地瓜汤里品廉洁(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人民日报· 2025-05-28 08:53
思政课创新教学 -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将谷文昌廉洁事迹融入小学思政课 设计"学做木麻黄 争当廉洁小卫士"主题课程 通过实物展示 简笔画 口袋书 音频等多元形式传播廉洁文化 [1][2] - 课程采用互动体验模式 要求40名四年级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解 课后分组讨论并创意展示学习成果 如情景剧 绘画 童谣等 [1][2][6] - 教学环节设置奖励机制 分发地瓜作为实物教具 引导学生向家长复述廉洁故事 强化教学效果 [6] 廉洁文化传播载体 - 谷文昌廉政主题馆精选40个廉洁故事 通过雕塑 油画 实物(如地瓜汤碗 生锈自行车 外套)等具象化展示 其中"同吃一锅饭"事件体现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精神 [2][3][5] - 创新采用童谣传唱形式 将"公车不私用""地瓜汤"等典型事例编成押韵口诀 结合木麻黄实体树木触摸体验 增强记忆点 [6][8] 教学成效 - 学生能准确复述"请省委书记吃地瓜""给夫人买最后一件新衣"等故事细节 并通过绘画 戏剧等形式主动输出学习内容 [5][6] - 课程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利用实物奖励(地瓜)和户外体验(观察木麻黄新芽)形成多感官刺激 [6][7]
从“背景音”到“导航仪”(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思政教育方法论 - 思政课程需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故事化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1] - 采用历史人物真实事迹(如青年毛泽东手稿、林觉民《与妻书》)作为教学案例,增强理论的可感知性[2] - 教学资源需结合动态互动机制,使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可体验的内容[2] 教学实践案例 - 延安"雷击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痛点即机遇",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如助农农机具改进方案获创业大赛奖项)[3] - 结合环境治理(雾霾治理)、基层服务(12345热线)等社会变化,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知[3] - 学生通过返乡实践(如藏族学生讲解生态政策)实现理论传播与本土化应用[3] 教学成效反馈 - 学生认知从"背景音"到"导航仪"再到"人生工具箱"的转变,体现思政课对价值观的塑造作用[3] - 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主动行为转化(如创新项目、政策宣讲)而非单纯理论记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