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搜索文档
“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在北大举行
新华社· 2025-11-13 22:01
"整场演出催人奋进,非常惊艳,带领大家穿越历史长河,沉浸式感受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奋力拼搏的 精神,让我也深深感受到我们这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责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高凌说。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是由北京市重点打造的"以文化人"青年实践品牌,现已成为首都高校思 政教育的亮丽名片。2023年以来,北京连续三年深入实施此项活动,扎实开展信仰行、红色行、古都 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7个大类4000余场活动,累计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名大学生。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魏梦佳、宋依黛)歌声嘹亮,誓言铿锵;青春闪耀,信仰永恒。舞台上, 大学生们扮演的年轻的抗战英烈们,通过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诉说对祖国的深情,与台下观众挥手 告别,现场掌声雷动…… 这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强国复兴有我"2025年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上的 一幕。13日下午,这一展演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上演,展现一代代青年为民族复兴坚定 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昂扬风貌,吸引了2000余名首都高校大学生现场观看。 这堂搬上舞台的"大思政课"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 ...
巾帼引航聚初心 青春逐梦向未来 ——苏州市妇联“聚心”行动赋能1500余名女大学生成长成才
苏州日报· 2025-11-06 08:26
活动概况与规模 - 活动名称为“我和祖国共奋进”木兰花开心向党——女大学生“聚心”行动,于2024年4月启动 [1] - 活动已覆盖全市8所高校,共举办12场次,吸引了1500余名女大学生参与 [1] 活动模式与核心策略 - 活动核心策略是让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代表作为“人生引路人”,以其亲身经历作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2] - 活动采用“校园行+实践行”的双轨模式,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界限 [3] - “校园行”模式以高校为阵地,通过“榜样分享+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 [4] - “实践行”模式将课堂搬到社会一线,组织女大学生走进企业、园区、文旅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学习 [4] 参与企业与行业领域 - 活动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了“妇联牵头、高校搭台、企业实践、媒体助力”的多元合作生态 [6] - 参与合作的高校包括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 [6] - 参与合作的企业包括太湖雪、大禹数字、科大讯飞苏州产业加速中心、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等,为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4][6] - 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包括人工智能(思必驰科技、博众精工科技)、智能制造、数字技术(中国移动)、现代农业(苏州华绚园艺)、文化传媒(苏州广电总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等 [2][4][5] 活动内容与具体案例 - 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活动聚焦乡村振兴,邀请了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郭珺、“花田姐姐”品牌创始人田静、“95后”农场主瞿玉艳进行分享 [2] - 在理工科院校,活动重点邀请科技领域女性代表,如思必驰科技副总裁李春梅、博众精工科技副总经理李芳,以破解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 [2][5] - 活动包含沉浸式体验环节,例如学生可身入XR星梦演播室,亲身体验虚拟现实技术 [3] - 在综合类高校,活动兼顾多元领域,如苏州城市学院邀请了苏州广电总台的周瑶分享媒体实践,以及苏绣传承人张黎星解读苏绣针法的创新应用 [4]
当奥运冠军走进思政课堂(师说)
人民日报· 2025-11-02 06:18
体育,具有练筋骨、增知识、强意志等作用。教师不妨结合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用好体育这 一"育人宝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作者为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责编:白宇、卫嘉) 丰富教学内容。我主讲的思政课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到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时,我会向学生 讲述"奥运三问"、女排精神等背后的故事;讲授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时,结合党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师可 根据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挖掘体育中蕴含的相关思政元素,使其成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 创新教学形式。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面对不同专 业、从事不同体育专项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实现因材施教。例如,讲到尊重和传承中华民 族历史和文化相关内容时,我鼓励学习武术专项的学生演练一套"功夫",然后与其讨论中华武术中蕴含 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借助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 信、民族自豪感 ...
西藏:办好“行走的思政课”
新华社· 2025-10-25 14:32
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 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构建富有高原特色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1] -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学生实地参观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和高寒湿地生态 [1] - 活动让学生理解专业价值并认识到各民族尊重互助如同生态共生 [1] 跨学段一体化教学 - 不同学段师生共同走进历史陈列馆,大学生担任讲解员、中学生开展调研、小学生表演情景剧 [3] - 教师串联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学《历史与社会》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进行实景教学 [3] - 借助实景教学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组成多层次学习共同体沉浸式感受民族团结力量 [3] 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 - 构建“7所高校对接7个地市”的“7+7”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 [4] - 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基础教育经验,开展师资培训和理论研究,打破学段、区域和校际壁垒 [4] - 学生走进博物馆、革命圣地等地,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实现认知递进,教育从“各管一段”走向“全程贯通” [4]
让治理实践更好融入思政大课堂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29
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创新 -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 通过参观红色场馆 文化遗址 科创企业以及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等实践形式开展教育[1] - 鼓励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实践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了解社情民意 形式包括参观 体验 交流以及直接参与治理[1] 实践教学案例与成效 - 在广东广州口袋公园 青年学生观摩政协委员就民生议题建言献策并亲身参与讨论 提出健身器材配置 文化元素融入等建议 使协商民主和人民城市概念从抽象变为具体[2] -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团队聚焦外卖骑手群体开展调研 提出建立平台兜底机制 延长合理配送时限 提供节假日补贴 极端天气保险 免费体检等建议[2] - 通过将真实场景和现实问题融入课堂 学生感触更深 理解更快 学习效果更好[2] 制度化参与机制建设 - 北京将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打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师生与社工一起跑工单 走流程 蹲点位 参与接诉即办[3] - 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将城市治理实践纳入思政课学分体系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调研 协商议事 志愿服务[3] - 通过加强校地合作 以制度化方式固定参与治理实践的教学内容 畅通参与渠道 形成协同育人格局[3]
思政课,一个温暖的“圆”(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0-20 08:51
思政教育成效 - 思政课利用家乡从比牦牛数量到比牦牛质量等具体生活变化作为鲜活教材[1] - 学生在感受家乡巨变的同时感知新时代脉搏并体会祖国发展[1] - 学生尼东拉毛计划高考后回到牧区担任语文老师以行动诠释思政教育成效[1]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过程连接过去与未来并串联个人与时代[1] - 铸魂育人的种子在高原牧区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1]
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10-08 09:30
文章核心观点 - 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举措,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以培养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 思想根基建设 - 高校党委应发挥引领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校党委理论学习计划,并深入挖掘其革命精神与时代价值 [1] - 将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纳入院系考核与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以激发全员育人的积极性 [1] 协同育人机制 - 高校需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工部、团委、科研处等多部门参与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 [2] - 通过“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志愿服务等项目整合教学、实践、科研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2] - 与红色文旅企业、数字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开发红色主题文创产品、数字藏品,鼓励学生参与创作与运营 [2] 校园氛围营造 - 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交互式红色文化景观,例如设置“AR红色地标”和“红色文化盲盒墙”以趣味互动激发学生探索欲 [3] - 通过举办“红色剧本杀”、“红色音乐快闪”、“红色诗词飞花令”等潮流活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红色文化 [3] - 构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矩阵生态,鼓励师生用手机镜头记录身边的红色文化 [3]
沉浸式戏剧思政课在天津上演
中国青年报· 2025-10-07 09:46
活动概述 - 天津觉悟社在国庆节期间上演沉浸式戏剧思政课 是天津共青团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1] - 活动由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 天津市学生联合会主办 南开大学团委 觉悟社承办 并由多个区团委协办 [1] - 活动名称为"大手牵小手 青春思政行——沉浸式戏剧思政课"体验活动 于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戏剧节期间举办 [1] 活动形式与内容 - 本次沉浸式演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突破传统课堂模式 通过组织大中小学生观众共同参与话剧演出的方式进行 [1] - 活动将革命历史搬上舞台 深度融合戏剧实践与思政教育 [1] - 活动精选"马骏撞柱" "李大钊讲学"和"觉悟社成立"三个经典历史场景进行戏剧编排 [1] - 活动结合专业讲解与实地参观 打造演 学 悟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新体验 旨在让历史场景可观可感 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1] 参与者反馈 - 参与演出的南开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高李鹏飞表示 沉浸式演绎让其深切体会到革命先驱的信仰力量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1] - 天津市98中学学生王子晗参与体验活动后表示 理解了青春磅礴的力量 并会将感动和觉悟带回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1]
当红色文化遇见AI 江西高校打造思政“智慧课堂”新范式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08:22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技术正与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智能学伴等技术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教学活力与吸引力 [1] 技术应用与平台建设 - 江西师范大学打造“红色江西VR体验馆”,学生可通过VR设备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系统根据互动生成不同情境分支,该体验馆已累计接待师生超过8万人次 [1] - 赣南师范大学推出人工智能学伴“苏小红”,为学生研究红色文化知识提供原始影像、语义分析等精准支持 [1] - 南昌大学构建“红色文化智能分析平台”,整合超过120万条文献史料,运用情感计算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炼红色精神内核 [2]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开发“红色学习画像系统”,根据学生兴趣推送个性化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2] 教学成效与参与度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红色文化课程在2024年参与度提升42%,满意度高达91% [2] - 南昌大学的“为了可爱的中国”思政宣讲活动通过AI策划与传播,在2024年吸引全国超2800万人次参与,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 [3] -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AI红色走读”活动结合AR技术与游戏化任务,学生参与率高达98% [3] 跨学科融合与实践 - 江西理工大学将“土法造枪”历史融入机电课程,学生通过AI建模与分析在专业学习中体悟红色传统 [2] - 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文化创研工坊”集结多专业学生,利用AI工具共创红色项目,成果已纳入思政课程实践环节 [2] 教师发展与行业协作 - 江西师范大学实施“思政教师AI赋能计划”,推动87%的教师熟练使用AI教学工具 [3] - 由南昌大学牵头成立“江西省红色文化智能教育联盟”,联合12所高校共建数字资源池,推动资源共享与标准化 [3] 内容质量与未来展望 - 行业在推进AI赋能的同时坚持“守正创新”,所有AI生成内容均经过党史专家审核,确保红色精神不被技术稀释 [3] - 随着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术成熟,红色文化教育将迎来更具沉浸感与交互性的新形态 [3]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多校开展主题“大思政课”
新华网· 2025-09-28 11:00
活动概况 - 活动由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策划发起,携手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 [1] - 活动主题为"八秩胜利照前路 学子同心向复兴",包含四个精心设计的篇章 [1] - 活动吸引了辽宁省内20所院校的70余名思政教师和近300名学子参与互动 [1]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活动采用多院校师生联袂登台、协同演绎的形式,4所院校参与表演 [1] - 内容涵盖诗朗诵、家书诵读、历史讲述等多种形式,例如朗诵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诵读赵一曼家书、讲述《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历程 [1]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讲团进行了围绕"勿忘历史"等主题的专题讲述,并展示抗战时期的文物图片 [2] 活动意义与评价 - 活动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个体与国家的联结,以及师生间情感与思想的共鸣 [2] - 该活动为推进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及构建中高本思政育人共同体提供了示范样本 [2] - 主办方表示将继续以辽宁红色文化为底色,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2] 参与院校与协同效应 - 参与院校包括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涉及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 [1] - 通过馆校协同模式,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历史现场,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 [2] - 不同背景的学子在同一舞台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思政教育全链条贯通的育人成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