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

搜索文档
“我们共同的称呼就是战斗员”(阅兵式上的青春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三架运油—20A飞过天安门上空,时刻准备为轰—6N、歼—16、歼—20飞机加 油,引起阵阵欢呼。 "不论男女,我们共同的称呼就是战斗员!"谭红梅的话掷地有声。成长路上,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 己。 (高思峰、房磊磊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8日 0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一次空投比武,已是机长的她率队出战,一举摘得桂冠。部队换装新机,她刻苦训练,很快成为某型战 机机长、飞行教员。为参加今年的阅兵任务,她苦练精飞,训练成绩名列前茅。 渴望飞行,希望飞上最好的战机,是谭红梅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先后改装多种机型。改装苦,夏天机舱 里热,没多久就浑身是汗、满脸通红。改装难,新型战机系统升级,各类性能参数和操作规范不好记, 她勤学苦练,一遍不行就来两遍。功夫不负有心人,谭红梅在同批中很快实现单飞单放,完成改装。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那年,作为机长的谭红梅驾机遇到复杂气象,飞机不断颠簸。关键时刻,她带领 机组成员灵活应对处置,驾机平稳落地。 战鹰为笔,天空为卷。谭红梅潜心砺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 驾驶其中一架运油—20A的机长,是中部战区空军某部飞行员谭红梅( ...
“国家和人民都记得”(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人民日报· 2025-09-07 05:54
"烈士的牺牲,国家和人民都记得!"一路上的震撼,张胜华都想亲口告诉儿子。 "今天专程去超儿墓前,把阅兵的事讲给他听。"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年大会现场观礼归来,9月5日,烈士张超的父亲张胜华(见图,受访者供图),捧着鲜花前往湖南岳阳 张超烈士纪念园。 2016年4月27日,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 突遇电传故障,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被迫跳伞,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张超是为我 国航母舰载机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被中央军委批准为全军挂像英模,并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 称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7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 "歼—16、歼—20飞得真稳、真齐!还有很大的运输机,超儿以前没开过,要是他现在能看一看、开一 开,该有多高兴!"作为飞行员的父亲,张胜华对战机很熟悉,张超曾驾驶歼—8、歼—11、歼—15翱翔 蓝天。而此次阅兵中亮相的各型装备,不少是他头回见、头回听,"全是咱们自主研发的,腰杆子更硬 了!"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从天上的战机到陆上的装备,看得我心 ...
尖端武器装备集中亮相阅兵场
人民日报· 2025-09-04 07:05
新一代武器装备体系 - 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 集中展示新一代武器装备体系[1] - 装备方队按实战化联合编组 涵盖陆上作战群 海上作战群 防空反导群 信息作战群 无人作战群 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7大模块[1] - 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 包括新型坦克 舰载机 歼击机等 按作战模块编组展示体系作战能力[1] 新域新质战力建设 - 遴选陆海空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受阅 包括新型无人机 定向能武器 电子干扰系统等[1] - 舰载激光武器具有精准毁伤和持续打击优势 构成海战攻防新规则[2] - 电子对抗方队5型骨干装备实现全频侦控和精准压制 制胜多域联合战场[2] 战略威慑力量展示 - 高超声速导弹方队受阅鹰击—21 东风—17 东风—26D导弹 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2] - 核导弹第一方队首次集中展示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包括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 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 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和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3] - 核导弹第二方队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3] 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突破 - 受阅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 99B坦克信息赋能 100坦克和支援战车智能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1] - 空中无人作战方队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无人僚机 无人制空作战飞机和舰载无人直升机实现隐蔽出击 广域覆盖和自主协同[2] - 后勤保障方队野战急救车 野战帐篷医院系统 运加油车和基地化热食快餐保障系统大幅提升联合保障能力[2] 空中作战体系升级 - 空中梯队成体系展示预警侦察 远程打击 制空作战 战略投送和支援保障机型[3] - 歼击机梯队歼—16D 歼—20 歼—20A 歼—20S 歼—35A编队展示多款新型隐身战斗机列装[3] - 舰载机梯队歼—15DH 歼—15DT 歼—35和歼—15T编队实现从滑跃起飞到弹射出击 单一机型到多机协同的跨越发展[3]
“看了阅兵,搞研发更有劲!”
人民日报· 2025-09-04 07:01
产品与技术展示 - 歼击机梯队由歼—16D、歼—20、歼—20A、歼—20S、歼—35A组成 集中展示多款新型隐身战斗机 [2] - 歼—20S作为新一代中远程、重型双座、多用途隐身战斗机 具备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 [3] - 歼—20S具有突出的态势感知、电子干扰和战术指挥控制能力 并支持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 [3] 研发与创新方向 - 研发体系强调自主设计研发 成都所副总设计师明确歼—20S、歼—20A均为自主机型 [2] - 技术发展聚焦体系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方向 探索更先进技术以铸造"国之重器" [3] - 专项保障团队由技术骨干组成 全力支持阅兵任务并确保圆满成功 [3] 行业参与与反响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航空工业成飞员工通过直播观看阅兵 并对自主研发成果感到自豪 [2]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成飞首席操作技师冯攀龙称飞机为"争气机" 强调未来将制造更多"创新机"和"精品机" [2] - 全国三八红旗手成飞飞机电缆首席操作技师李玲钰表达参与制造飞机的激动心情 [3]
从歼十的“三滴油”故事看科技创新(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31
科技创新方法论 - 创新过程中需平衡速度与质量 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航空界的"海恩法则"表明每起严重事故背后存在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 [2] - 歼-10飞机创下世界三代机定型试飞"零摔机"纪录的关键在于严守规程和严把细节 通过"三滴油"事件体现质量优先原则 [2] - 创新需要将前沿设想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歼-10研制成功得益于既懂创新又懂产业实施的复合型团队 [2] 创新实施路径 - 颠覆性创新需要突破常规思维 但必须找到可行的实施方法 避免蛮干乱干 [2] - 创新过程中应允许失败 通过持续积累经验和迭代改进实现进步 歼-10研制历经数十年体现长期耕耘的重要性 [3] - "三滴油"事件展示通过细节把控和问题排查 可将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 这种工作方法值得在科技创新中推广 [1] 航空工业发展 - 中国航空工业已具备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能力 歼-10作为首款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于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 [1] - 航空装备研制是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集成多项尖端技术 过程中需直面失败并吸取教训 [3] -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正迈向高水平自立自强阶段 在突破"无人区"过程中需要保持科研工作的细心和耐心 [3]
航空报国 代代传承(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 公司通过文化墙展示历史照片,记录从河里捞木头建厂房、穿着破背心造飞机到试飞员与研制人员相拥而泣的奋斗历程,体现航空报国精神 [1] - 飞机研制周期长达十年以上,需要几代人的毕生奉献和接续奋斗,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逐步缩小差距并跻身一流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战机是大量尖端科技的集成,从歼—5甲到歼—20的研制过程中,面临外国专家撤离、设备脱钩断链和技术封锁打压等重重难关,但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1] - 公司通过自力更生和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实力和产业能力整体突围,不畏霸凌并破壁前行 [1] 协作与举国体制 - 战机研制需要多部门、多区域、多行业协同作战,各方以"型号任务是最大的政治"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原则,形成"国家队"协作模式 [2] - 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战略主动,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保障 [2] 精神传承与未来展望 - 传承发扬航空报国精神,推动战机技术持续进步,未来将飞得更高并决胜苍穹 [3]
惟以胜利报祖国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 1964年成功首飞我国测绘设计试制的第一款夜间低空截击机歼—5甲 [3][4] - 1998年首飞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 [2] - 2011年首飞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机歼—20 [2] 成飞航空工业技术突破 - 1989年成飞被选定为首家CIMS重点应用示范企业,实现飞机整体结构大件数字化制造"零的突破" [10][11] - 1999年设计出"S形试件"作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验收标准,2020年该标准成为国际标准ISO 10791—7:2020 [20][21][22] - 实现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大幅提升,解决飞机零件"造不出"的卡脖子问题 [23] 成飞自主创新成果 - 自研焊锡环加热设备,加工速度从1分钟压缩到15秒,性能优于国外原设备 [12] - 开发在线反向联动标定修调方法,实现高端设备高精度自主维护 [13] - 设计工艺规程"一键生成"系统,大幅提高编写效率 [15] 成飞艰苦奋斗历程 - 上世纪80年代军品任务下降时生产干洗机、摩托车等民用产品维持生存 [16] - 1986年自筹资金8000万元开展技术改造支持歼—10项目 [17] - 坚持"小事不过点,大事不过夜"的工作原则,全力保障飞机研制进度 [18] 成飞未来发展方向 - 向极限制造、空天技术等方向发力,探索未来5-10年技术空白 [24] - 建设智能化"黑灯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排产 [23] - 推动型号研制持续迭代升级,保持战机性能领先优势 [24]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王彬文长期致力于飞行器强度领域技术攻关—— 以“中国强度”托举大飞机翱翔长空(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5
航空工业技术突破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王彬文团队攻克轻质结构冲击、严酷工况生存、气候环境适应等多个世界性难题,取得系统性创造性成果 [2] - 团队创建极端高温耐热性实验评估新技术,实现2000摄氏度峰值温度和超过50摄氏度/秒升温速率,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6] - 建成全球体量最大(13万立方米)、模拟环境最多(12类)、性能指标最优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核心指标超越国外20%以上 [8] 重大航空装备研制 - 参与完成歼-20、运-20、C919、AG600等多型国家重大航空装备强度工程研制任务 [1] - 突破剧烈振动耐久性、战斗毁伤耐损性等极限强度关键技术,支撑歼-20等"杀手锏"武器研制 [6] - 2024年完成C919辅助动力系统降扬雪适航符合性实验,首次实现全机状态实验,支撑全球适航取证 [9]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 构建完整轻质结构抗冲击技术能力体系,打破多项国外垄断,支撑大飞机研制 [4] - 2022年研制自主可控大型结构分析软件,解决结构分析软件卡脖子难题 [10] - 开创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机强度虚拟实验新模式(2017年),研究数智强度系统工程(2024年) [10] 航空科研方法论 - 从基本原理着手创建计算模型,通过数万次实验研究石墨多参数热生成规律 [6] - 开创气候设计理论,发明舱体建造工艺,创建环境调控方法,历时15年完成实验室建设 [8] - 采用真实飞机进行全状态考核(两型全状态飞机),突破传统假件验证模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