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氨燃料船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造船复活的条件(上)联合开发新一代船
日经中文网· 2025-06-06 15:55
日本造船业现状 - 日本造船业当前面临旺盛需求,船坞排期已排到3年之后,船价保持在高位 [1] - 船价指数从2020年低点上涨1.5倍,2024年达到189.2(以1988年1月为100) [5] - 日本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达到约3.7年的工作量 [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造船新订单份额:中国占69%,韩国占15%,日本仅占7% [5] - 中韩企业在LNG运输船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订单韩国56艘,中国37艘,日本自2016年以来几乎没有订单 [7] - 中韩企业在技术实力方面不断提升,日本企业存在感持续降低 [1][5] 企业业绩表现 - Japan Marine United(JMU)2024财年净利润达199亿日元,同比增长5.4倍,创历史新高 [5] - 三井E&S净利润达390亿日元,同比增长1.6倍 [5] 日本企业的应对策略 - 推进"全日本(All Japan)"体制,包括氨燃料船燃料箱通用化等举措 [7] - 日本国土交通省对16家公司约1200亿日元的零排放船投资提供补贴 [7] - 成立MILES联盟开发液化二氧化碳船,成员包括今治造船、三菱重工等7家公司 [8] 未来挑战与机遇 - 日本企业面临3年后船坞空置期的竞争挑战 [5] - LNG运输船租金处于最低价位,未来新船供应潮持续,销售前景不明朗 [9] - 中国船舶集团已率先完成液化二氧化碳船并交付使用,日本企业面临紧迫竞争 [9] 行业活动与政策影响 - Bari-Ship 2025海事展吸引24国380家企业参展,创历史新高 [3] - 日本政府与美国进行第3轮关税谈判,需应对特朗普政府造船业复兴方针 [3]
中国造船业崛起,日本造船业前景取决于下一代船舶
搜狐财经· 2025-05-30 18:17
日本造船业现状 - 日本造船业正处于繁荣时期,未来三年干船坞订单量激增,价格持续上涨[1] - 2024年新建船舶价格指数达189.2,较2023年178.4上涨6%,较2020年低点上涨50%[4] - 截至4月底日本造船企业建造积压量约3.7年[4] 日本主要造船企业表现 - 日本海洋联合(JMU)财年净利润199亿日元(1.38亿美元),同比增长5.4倍创历史新高[5] - 三井造船转型专注船用发动机和港口起重机,净利润390亿日元同比增长60%[6]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占全球新造船订单69%,韩国15%,日本仅7%且份额持续缩小[7] -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领域韩国企业2024年订单56艘,中国37艘,日本几乎无参与[7] - 自2016年以来日本企业60%液化天然气船订单来自韩国,40%来自中国[7] 日本行业应对策略 - 启动全日本框架计划,第一步实现氨燃料船舶油箱标准化[7] - 海事省向16家公司提供1200亿日元补贴发展零排放船舶(氢/甲醇燃料)[8] - 成立"前沿解决方案海洋设计倡议"开发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8] - 今治造船、三菱造船、JMU联合三大航运公司形成联盟[9][10] 行业活动与政策环境 - 今治船舶海事展会吸引24国380家公司参展创历史新高[3] - 日本正与美国进行第三轮关税谈判,应对美国造船业振兴政策[4]
中国造船业“超级周期”启幕:全球69%订单背后的技术突围与重组革命
华夏时报· 2025-05-23 15:06
行业表现 - 2024年4月中国船企新承接51艘、251万修正总吨新船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69% [1] -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49.7% [2] - 2025年1-4月中国船企新船订单全球占比54%,手持订单量9467万修正总吨,全球占比59% [7] 技术突破 - 沪东中华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承接卡塔尔"百船计划"24艘超大型LNG船订单 [2] - 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78.5%,覆盖LNG双燃料、氨燃料预留等主流船型 [2] - 中船防务自主设计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标志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3] 企业动态 - 中国船舶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入关键阶段 [1] - 中国船舶2024年末累计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2170亿元,中高端船型占比88% [4]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为A股市场最大规模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 [4] 市场数据 - 2025年4月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187.11点,同比上涨1.7% [8] - 17.4万立方米级LNG运输船平均单船价格2.55亿美元,VLCC平均1.25亿美元,超大型集装箱船平均2.735亿美元 [8]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船厂新签订单1980万载重吨/895万修正总吨,金额29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6%/46%/35% [8] 战略布局 - 中船集团围绕"高端、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五个维度加快科技创新布局 [3] - 中国船舶工业需加速推进硬件软件化、软件智能化进程以适应全球新需求 [9] - 中国船舶工业连续15年稳居三个世界第一,造船能力超越全球第二至第十名国家之和 [7]
最新报告:LNG作为替代燃料可提供最佳投资回报
搜狐财经· 2025-05-16 20:19
LNG双燃料船舶投资回报 - LNG双燃料船舶在净零排放框架下投资回报周期显著短于甲醇、氨或极低硫燃料油(VLSFO)[1] - LNG船舶凭借燃料可选性及成熟全球基础设施布局创造商业竞争优势[1] - 以14000TEU集装箱船运营日本至美国西海岸航线为例,LNG双燃料船舶相比VLSFO船舶实现4.5至5年投资回收期[1][2] - 相同船型运营鹿特丹-新加坡航线时,LNG燃料船舶投资回收期缩短至约3.5年[2] 燃料成本与政策影响 - 总成本由资本性支出(CapEx)、燃料碳强度及燃料价格决定[2] - 高压低压LNG双燃料发动机因更低温室气体燃料强度(GFI)带来合规成本优势[2] - 甲醇与氨燃料船舶在15年投资周期内无法实现成本回收[2] - FuelEU Maritime政策在分析期初段显著缩短LNG船舶投资回收期[2] 行业政策与发展趋势 - IMO净零排放框架需完成三项工作:数据分析与意见征询、与欧盟政策协调、成员国诉求考量[1] - IMO净零基金及零排放与近零排放燃料(ZNZ)奖励机制实施细则最早2027年确定[1] - 行业呼吁ZNZ奖励机制应保持燃料中立且技术中立[3] - 航运业持续投资LNG路径,该技术可立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当地污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