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江西小炒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打工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辣?
虎嗅APP· 2025-05-19 21:47
近二十年里,辣菜似乎一直霸占打工人的日常菜谱。无论是川菜的酸菜鱼,还是湘菜的辣椒炒肉,又 或者是如今的江西小炒等等。 窄门餐眼今年1月数据显示,川菜与湘菜过去一年新开门店数分别为33964家、22910家,增速远超鲁 菜、徽菜等其他菜系。一项来自抖音的数据也显示,截止到2025年4月,围绕"无辣不欢"的话题播放 量,已经超过590亿次。 以下文章来源于书单SHUDAN ,作者书单 书单SHUDAN . 对世界的另一种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书单SHUDAN ,作者:书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继湘菜成为全国爆款菜系后,今年打工人又爱上了江西小炒。 江西小炒不是一道菜名,也不是一个店名,而是江西特色菜的一种统称。它通常是街边小店或者大排 档,名为江西特色小炒、农家小炒、江西土菜馆等等。尽管没人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不影响 打工人对江西小炒的直观感受——新鲜现炒、快速出餐、锅气满满,还特别下饭,当然最重要的 是"辣"。 中国打工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辣? 一、被辣菜硬控的打工人 在北京望京上班的陈晴,连早饭都离不开辣。 这个春天她迷上了 好适口的辣包子 , " 可好吃了 , 我最近天天吃 。 "午饭更不用提 ...
中国打工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辣?
虎嗅· 2025-05-15 16:18
行业趋势 - 江西小炒成为继湘菜、川菜后新兴爆款辣菜品系,以街边小店形式呈现,主打新鲜现炒、快速出餐和重辣特点 [1] - 川菜与湘菜过去一年新开门店数分别达33964家和22910家,增速远超其他菜系 [3] - 抖音"无辣不欢"话题播放量超590亿次,显示辣味内容的高关注度 [3] - 中国吃辣人口超5亿,45岁以下群体中60%偏好辣味,90后吃辣比例达49% [24] 消费行为 - 打工人午餐场景中,湘菜品牌辣可可通过2-4人桌设置实现高翻台率,营收稳定无淡旺季 [7][8] - 辣菜单店人均消费40-50元,双人餐不足100元,契合写字楼平价定位 [16] - 消费者因辣味菜品下饭属性增加米饭消费,部分门店出现顾客回购大米现象 [13] - 疫情后消费降级推动平价辣菜需求,部分消费者日均餐饮支出从100+元降至50元档 [17] 经营策略 - 江西小炒通过后厨标准化(4厨师并行作业+菜筐分类管理)提升出餐效率 [15] - 湘菜品牌严格控制厨师与桌台配比(1:3-4),保障午间两小时高峰期的翻台率 [15] - 费大厨通过菜单精简(从同新湖南菜转型聚焦辣椒炒肉)实现品牌突围 [27] - 部分门店通过商务套餐(日均300份)和小龙虾季节性产品补充营收 [34] 市场竞争 - 川菜以超32万家门店成为全国第一大菜系,太二酸菜鱼等品牌已出海 [24] - 湘菜门店数量在部分从业者观察中位列菜系首位 [9] - 江西小炒全国门店超2万家,但新品牌存活率受产品创新和品质把控制约 [35] - 餐饮行业出现"效率革命",2012年起中餐品牌通过精简菜单(如巴奴从100+砍至30+菜品)提升运营效率 [25][26] 文化因素 - 流动人口达3.76亿,其中四川、贵州等六大吃辣省份为主要人口流出地,推动异地辣味需求 [21] - 辣味成为地域认同载体,如浙江"江西小炒一条街"服务数百万江西务工群体 [22] - 社交媒体助推辣味传播,重辣挑战视频获2.3万点赞,城市吃辣攻略帖文点赞量破千 [9][10]
全国最没存在感的省,正在统一中产口味?
36氪· 2025-04-06 22:26
文章核心观点 江西小炒凭借现炒、便宜、味大等特点,在全国多地迅速走红,虽面临“人设崩塌”风险,但已成为打工人的“精神老家”,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 [12][113][140] 江西小炒的特点 - 菜品新鲜现炒,以应季蔬菜为主,每天菜品不固定,点菜看食材而非菜单,正宗菜馆无外卖 [18][20][22] - 味道浓郁,有“锅气”,辣椒用于下饭,配合新鲜食材和家常调料产生独特风味 [41][42] - 价格实惠,素菜不到10元,荤菜20元左右,无满减套路,价格随市价变动 [57][59] - 用餐体验自由,可自由搭配菜品,有接地气的米其林式主厨服务 [32][35] 江西小炒的流行趋势 - 从长三角开始,蔓延至珠三角和北京,在多地受到欢迎,成为工作餐热门选择 [72][102][103] - 门店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24年11月超2万家,一线城市超5000家,增长率超600% [116] - 开始品牌化增长,部分品牌开启“全国扩张战略”,人气较高 [118][119][121] 江西小炒面临的问题与消费者态度 - 面临“人设崩塌”风险,如高峰期快速出餐的“现炒”真实性存疑,进入高端商场后特色难保留 [123][124][127] - 消费者更看重其“美味、便宜”带来的情绪价值,愿意忽视可能存在的问题 [131][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