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I芯片
搜索文档
从智驾到 L4,汽车 AI 芯片战局松动
晚点LatePost· 2025-11-18 21:38
行业竞争格局与动态 - 智能驾驶商业化竞争激烈,先发者的优势未必稳固,技术迭代为后进者创造机会[1][8] - 比亚迪发布21款智驾版车型,推动“全民智驾”热潮,公司掌门人公开强调“下半场是智能化”[2] - 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高层聚焦AI,技术路线从“端到端”切换至VLA和世界模型[2] - 特斯拉的端到端方案推动行业向L4级自动驾驶迈进,国内互联网公司如小鹏、哈啰、宁德时代、蚂蚁集团、京东纷纷布局Robotaxi市场[2] - 车企为提升智驾拟人化水平,每个季度投入数十亿元[4] 技术路线与演进 - 智能驾驶模型参数规模向数十亿、百亿级别发展,算力需求持续膨胀[4] - 特斯拉“图像输入,控制输出”的端到端方案是行业重要技术路径[2] - 理想汽车CEO认为VLA是“司机大模型”,小鹏汽车内部已叫停第一代VLA方案,转向第二代产品[4] - 从L2级智驾到L3/L4级自动驾驶需考虑技术升级、车辆冗余硬件、交通法规及保险法规的完善[10] - 当前多数智驾模型的底层架构已转向Transformer,芯片需原生支持以进入主流供应链[11] 汽车AI芯片市场与玩家 - 汽车AI芯片战略价值凸显,是承载软件模型、决定体验上限的硬件底座[2] - 具备量产经验的高阶智驾芯片公司包括英伟达、华为、高通、地平线等[4] - 英伟达最新智驾芯片Thor U提供700 Tops算力,已成为市场主流,搭载于理想、小鹏、极氪等品牌[4] - 华为昇腾芯片和MDC计算平台资源更多向鸿蒙智行合作伙伴倾斜,提供软硬件一体打包方案[5] - 地平线基于J6P开发的HSD方案近期量产上市,但目前芯片仅向地平线及合资公司开放[5] - 开放的、具备量产能力的AI芯片平台是行业稀缺品,活跃玩家包括黑芝麻智能、爱芯元智等[5] 车企策略与供应链考量 - 芯片选型关乎研发成本与供应链安全,地缘政治下国际芯片企业供应存在不确定性[4] - 部分车企寻求智驾技术自主权,例如比亚迪在其天神之眼C平台搭载自研高速NOA,城市NOA方案也在自研中[5] - 选择软硬件一体芯片方案可能导致车企让渡部分研发主权,自研意愿强的车企买单可能性小[5] - “蔚小理”花费4-5年自研智驾芯片,但产品目前优先保证内部供应,大众以收购小鹏4.99%股权为条件换取明年新车搭载小鹏智驾软件与芯片[5] L3/L4自动驾驶与Robotaxi发展 - L3/L4级自动驾驶意味着驾驶责任方从驾驶员移至系统,责任主体由个人转为车企或出行平台[9] - 高盛报告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将从2025年的约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20亿美元,2035年达4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96%[9] - 特斯拉Cybercab无人驾驶电动车计划明年4月量产,目标年产能从50万飙升至200万-500万辆,旨在将每英里自动驾驶成本降至0.20美元以下[9] - 小鹏汽车计划明年量产3款不同型号的Robotaxi车型,2026年投入试运营;广汽埃安与滴滴预计2025年底量产交付robotaxi车型[9] - 华为判断预计2026年实现高速L3规模商用、城区L4试点商用,2027年实现城区L4规模商用[10] - L3/L4自动驾驶需要“双重冗余”硬件投入,例如小鹏Robotaxi车型配备6套备份冗余系统,单车算力规划达3000 Tops,这天然扩大单车芯片用量和市场空间[11] 黑芝麻智能产品与技术 - 黑芝麻智能面向城区智驾的A2000芯片算力与英伟达、华为相当,已向客户交付样片,预计明年底量产[3][8] - A2000系列算力覆盖200+ Tops至1000+ Tops,已进入车企测试阶段[8] - A2000芯片内置业内规格最大的NPU核心,运行AI模型时效率提升一倍,更省电且易于开发者调用[12] - 芯片设计整合CPU、GPU、NPU等功能单元,支持同时处理多种任务,单芯片支持城市NOA,多芯片联动可满足L4级需求[12] - A2000原生支持Transformer模型,三个版本覆盖从NOA到Robotaxi场景需求[11] - 芯片不仅支持智驾,还支持机器人和通用计算等领域,能在同一芯片上部署端到端+VLM或自动驾驶+LLM,支持DeepSeek-V3/R1模型运行[14] - 基于A1000芯片的领克08高速NOA方案从启动到落地仅用时12个月,是公司芯片规模出货的起点[17] 芯片公司的挑战与生态建设 - 独立芯片公司的挑战在于如何说服客户使用,跨越0-1的信任门槛,需要标杆案例建立信心[15] - 英伟达Xavier芯片通过与小鹏在高速NOA场景合作完成验证,OrinX芯片因蔚来单车搭载4颗确立行业地位[15] - 黑芝麻智能通过早期与江淮、吉利等量产车型合作建立产品互信和工程能力互信[15]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80%,软硬件人员比例接近1:3,软件团队覆盖驱动、底层软件、工具链与模型优化[18] - 黑芝麻智能坚持开放平台路线,依靠标准化芯片方案与算法公司、Tier1形成合作生态[18] - 公司已向机器人领域扩展,与具身智能公司云深处、傅立叶等基于A2000、C1236芯片进行战略合作[18]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5%!这一新赛道将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3 10:19
市场增长与规模 - 汽车AI芯片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38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34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5% [2] - 市场增长主要受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ADAS系统功能复杂化、智能座舱与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需求驱动 [3] - 自动驾驶是主要市场推动力,尤其在L2+及L3级别量产路径逐步明朗的背景下,主机厂将AI能力作为核心卖点 [4] 技术发展趋势 - AI芯片从通用计算向异构架构转型,ASIC与可重构架构(如RISC-V+NPU)成为新趋势,以满足车载场景对低延迟与低功耗的要求 [4] - 芯片供应商正由硬件厂商转向平台提供商,集成感知算法、工具链、数据管理能力,形成闭环生态 [4] - 未来几年单芯片算力有望达到2000TOPS,存算一体架构兴起可支持1000+TOPS/W的超高能效比,打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瓶颈 [6] - 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成为重要趋势,车端AI芯片可实现200ms内实时决策,并与云端形成“数据采集-模型优化-OTA升级”闭环,将L4级自动驾驶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2周 [7] 市场竞争格局 - 英伟达和高通等跨国巨头占据全球市场较多份额,2023年英伟达Orin芯片累计装车量超过500万辆 [5] - 高通的SA8155P座舱芯片在高端车型中的渗透率达到40% [5] - 北美市场聚焦自动驾驶技术,欧洲市场则积极推进车路协同(C-V2X),带动V2X专用AI芯片需求激增 [7] 商业模式创新 - AI芯片商业模式正从传统“硬件销售”转向“算力即服务”(CaaS) [8] - 特斯拉FSD芯片订阅制用户超数百万,通过订阅方式获取自动驾驶功能 [8] - 英伟达DRIVE AV软件授权收入占比提升,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8] 未来竞争核心与发展方向 -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需聚焦“算力赛道”,建立“通用算力平台+专用加速模块”的技术路线 [9] - 生态构建是成功关键,需打造“芯片-算法-数据”闭环,通过与车企、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紧密合作实现技术快速迭代 [9] - 市场布局需深耕细分场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通过精准定位提高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 [9] - 汽车AI芯片发展是技术迭代、产业生态与商业模式的重塑,需以场景定义产品,以生态构建壁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