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伟达Orin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英伟达 Thor 芯片叩关中国,中国公司抢滩背后的 “后门” 警报
是说芯语· 2025-08-26 10:52
算力革命 - 英伟达Jetson AGX Thor芯片提供2070 TFLOPS峰值AI算力 比上一代Orin芯片提升7.5倍 [1][2] - 基于Blackwell架构 集成2560个CUDA核心与96颗第五代Tensor核心 在FP4精度下实现高算力输出 [2] - 能效比提升3.5倍 解决多芯片堆叠导致的功耗问题 支持机器人长时间自主运行 [2] - 首次在边缘端实现大型生成式AI模型实时推理 支持Llama、Gemini等主流语言模型 [6] - 通过273GB/s显存带宽和4组25GbE高速接口 同步处理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并将延迟控制在10毫秒以内 [6] 产业应用 - 优必选Walker S2工业人形机器人搭载Thor芯片 在东莞工厂流水线完成自主换电操作 [1] - 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中国厂商表态将采用Thor芯片 [8] - Isaac机器人平台与GR00T基础模型构建从训练到部署的全栈工具链 助力中国企业缩短与波士顿动力技术差距 [8] 安全争议 - 国家网信办就H20芯片"后门"风险约谈英伟达 起因是美国议员提案要求出口芯片加入"追踪定位"功能 [9] -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芯片设计封闭性使外部审计困难 仅凭企业声明无法满足国家安全审查需求 [9] - Thor芯片需处理大量敏感场景数据 128GB内存和边缘计算特性形成独特安全盲区 [9] - 美国5月提出法案要求强制加入"后门" 配合企业可获得出口管制豁免 [10] 技术依赖与替代 - Jetson平台全球已有220万开发者和7000多家公司使用Orin芯片 技术生态依赖性强 [11] - 国产CloudMatrix芯片单集群算力达300PFlops 性能接近英伟达NVL72超节点 [11] - 国产芯片在软件生态成熟度上仍存在差距 形成"技术落后与安全隐患"的悖论 [11] - 专家建议采用"白盒测试"模式要求外企开放部分技术文档 建立第三方审计机制 [11]
Momenta 自研辅助驾驶芯片点亮!开启装车测试​!
是说芯语· 2025-08-13 13:29
核心观点 - Momenta自主研发的辅助驾驶芯片已完成点亮测试并进入实车装车验证阶段,成为少数具备"算法+芯片"垂直整合能力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1] - 该芯片采用台积电7nm工艺,NPU算力达256TOPS,功耗较英伟达Orin降低20%,成本目标控制在3000美元以内[3][5][6] - 公司已验证"算法公司自研芯片"的可行性路径,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周期可缩短50%[11] 立项背景 - 2020年发现英伟达Xavier芯片成本超8000美元且算力冗余,Orin芯片交货周期长达18个月,制约车厂量产计划[3] - 车企担忧英伟达断供风险,2021年Q3启动"知行芯片计划",目标将车规级芯片成本控制在3000美元以内[3] 研发突破 - 将600万公里真实路测数据转化为芯片设计参数,采用"CPU+NPU+GPU"异构架构,NPU针对BEV算法专门优化[4] - 台积电技术团队协助解决7nm工艺良率问题,2023年夏季通过72小时攻关解决工程样片存储接口稳定性问题[4] 流片与性能 - 2024年2月完成500片工程样片流片,3月通过48小时稳定性测试,基础功能达标[5] - 实车测试中处理12路摄像头+5路毫米波雷达+1路激光雷达数据时平均功耗35W,较英伟达Orin降低20%[5] - 芯片面积180mm²,集成150亿晶体管,内存带宽200GB/s,支持LPDDR5X,已通过AEC-Q100 Grade 2认证[6] 团队优势 - 创始人曹旭东为清华博士,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2025年宣布与通用、丰田等六大国际车企深化合作[7] - 芯片团队15人来自英伟达/高通,20人具算法经验,开发自主AI编译器使模型转换效率提升30%[8] 市场竞争 - 当前英伟达占45%市场份额,高通占25%,Momenta芯片若定价1500美元将形成对Orin(2500美元)的价格优势[9] - 已获3家新势力车企合作意向,预计2026年量产装车后年出货量突破50万颗[9]
VLA:何时大规模落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3 09:33
VLA技术发展现状 - 理想i8成为首款搭载VLA司机大模型的车型,主打"像家人一样懂你"的辅助驾驶体验 [2] - 博世认为VLA短期难以落地,坚持投入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因多模态对齐和数据训练困难 [2] - 行业对VLA落地时间存在分歧,乐观预测2025年为元年,保守估计需3-5年技术成熟 [2][12][13] 技术路线对比 - 模块化端到端保留部分人工设计接口,存在感知与决策衔接难题 [2] - 一段式端到端采用全局优化模型,特斯拉FSD V12代码量从30万行缩减至2000行 [4] - VLA通过思维链实现可解释性决策,在潮汐车道等复杂场景表现优于传统端到端 [4][5] - VLA单日可完成30万公里仿真测试,显著降低实车数据依赖 [5] 技术演进路径 - 行业主流从端到端+VLM双系统转向VLA原生融合架构 [6] - 端到端+VLM需同步处理TB级视频流与百亿参数模型,车载算力紧张 [6] - VLA通过对比学习实现多模态特征对齐,仿真复现率达99.9% [7] - 理想汽车通过端到端+VLM升级至VLA架构,实现空间理解等四大能力 [5] 算力与芯片挑战 - 当前智驾芯片算力不足,英伟达Orin(254TOPS)不支持语言模型直接运行 [9] - 英伟达Thor芯片实际算力缩水,基础版仅300TOPS [9] - VLA低速自动驾驶需10赫兹运行频率,高速需20赫兹 [9] - 车企加速自研芯片:理想马赫100计划2026量产,特斯拉AI 5算力或达2500TOPS [11] 落地时间表 - 短期(2025-2026):特定场景如高速路/封闭园区应用 [14] - 中期(2027-2029):算力达2000TOPS时覆盖城市全场景,接管率或低于0.01次/公里 [14] - 长期(2030年后):光计算架构+脑机接口实现类人直觉决策 [14] - 需突破多模态对齐、训练效率、芯片能效比等关键技术 [14]
关于Thor/VLA 一些信息线索
理想TOP2· 2025-07-22 21:22
理想汽车芯片供应问题 - 理想汽车原定2025年3月推出的增程L系列改款车型因英伟达Thor芯片交付延期推迟至5月[1] - 英伟达Thor芯片最初承诺2024年底量产但多次延期交付且存在工程和设计问题[1] - Thor芯片实际算力从宣传的700TOPS缩水至不足500TOPS导致理想汽车部署30亿参数VLA模型难度增加[1] - 早期Thor芯片未通过车规认证且存在大量Bug导致模型运行效率低下[2][3] 车企与英伟达合作矛盾 - 英伟达拒绝理想汽车提出的驻场支持和问题解决排期要求且关键时期对接负责人缺席[2][3] - 英伟达要求理想汽车公开模型数据被行业人士称为"霸王条款"[3] - 合约缺乏延期惩罚和Deadline条款被车企工程师评价为"流氓协议"[3]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理想汽车加快自研芯片上车进度计划提前至2026年一季度交付[2] - 蔚小理首颗自研芯片研发成本在3-4亿美元之间且持续追加投入[2] - 理想汽车已启动第二颗芯片研发以应对AI技术快速迭代需求[2] - 自研芯片可更快解决NPU带宽不足和算法时延等部署问题[2] 技术部署现状 - 理想汽车在Thor芯片上行业首发了"满血版"智驾全功能[3] - 30亿参数VLA模型部署仍在推进且早期测试已展开[3] - AI技术在汽车应用速度超预期但芯片设计存在适配滞后问题[2]
雷军与“米粉”黄仁勋会面,顶着35℃高温在小米SU7前合影
搜狐财经· 2025-07-14 18:23
公司合作历史 - 雷军与黄仁勋于2013年小米3发布会首次公开合作 黄仁勋曾以"米粉"身份为小米站台并高喊"小米威武" [3] - 当时英伟达市值约90亿美元 希望通过与小米合作进入手机芯片行业 [3] 当前业务往来 - 小米与英伟达当前合作主要集中在汽车芯片领域 小米SU7系列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 [5] - 小米YU7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芯片 但因小米汽车产能限制 在英伟达汽车业务中尚未成为超级大客户 [5] 公司发展现状 - 英伟达凭借AI发展已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 市值达4万亿美元 [5] - 小米成功进入汽车行业 小米SU7与小米YU7车型市场反应供不应求 [5] 潜在合作方向 - 雷军与黄仁勋会面可能预示双方将有新合作计划 超越现有汽车业务范畴 [7] - 随着小米汽车产能提升 对英伟达芯片采购量预计将持续增长 [8] - 双方可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小米在AI领域一直保持较大投入 [8]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政策法规决定智驾出海进程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21:44
芯片研发与性能 - 公司自研的图灵芯片整车有效算力达2250TOPS,智能座舱AI有效算力800+TOPS,比行业旗舰车型大26倍 [1][3] - 2020年开始研发芯片,2024年流片成功并首次搭载于G7车型 [1] - 图灵芯片研发成本达"大几十个亿",2025年AI投入将接近50亿元 [4] 产品定价与市场策略 - G7 Max 702超长续航版定价20.58万元,低于市场预期 [1] - 公司强调"情绪营销",从单一车企向"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转型 [6][7][9] - 产品布局多元化,包括汽车、飞行汽车和机器人,基于"技术同源"逻辑 [7][8]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 G7当前提供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具备L3级算力,未来将逐步进阶 [5] - 预计L4级软硬件体系将在5年内迎来重大突破,L3级技术将成为关键过渡 [5] - 2025年CES展会上未出现在英伟达合作名单,被解读为加速摆脱依赖 [4] 全球化战略 - 已覆盖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18701台,同比增长217% [10] - 计划明年开启智驾全球化布局,预计欧洲市场或跳过"Max"阶段直接进入"Ultra" [10] - 欧洲市场政策偏保守,数据监管严格,但预计明年下半年有望政策突破 [10][11] 组织变革与战略调整 - 2022年底开启大规模改革,涉及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经营和供应链 [6][7] - 强调企业需具备组织能力、商业化能力和全球化能力 [9] - 创始人认为人文精神与情绪理念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中国芯片上车:闯入英伟达和高通的舒适区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5-07 15:33
汽车产业链全球化与本地化趋势 - 汽车产业链正在全球本地化(Glocal)的道路上深化发展 全球化时代结束 外资芯片企业面临中国本土化压力 [1][2][15] - 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如地平线 黑芝麻智能 芯擎科技等逐步获得车企认可 从英伟达 高通等外资巨头手中争取到部分订单 [2][5][6][8] - 整车企业和一级供应商希望芯片供应多元化 避免单一供应商垄断 [11] 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 英伟达仍占据中国智驾芯片最大市场份额 客户包括奇瑞 小米 理想 奔驰等 [5] - 地平线HSD系统获得奇瑞全系列车型订单 最早2024年9月量产 2021年合作仅10万台 2024年奇瑞销量超260万辆 [4][5] - 黑芝麻智能A1000家族芯片(16nm)已商业化 应用于领克 吉利等多款车型 [6] - 实现高速领航辅助驾驶需100TOPs NPU算力 大算力芯片国产化是最大难题 [9] 智能座舱芯片市场现状 - 高通垄断中国座舱域控芯片市场 市占率从2024年1-2月65 4%升至2025年1-2月77 0% [10] - 伟世通首次采用中国芯擎科技"龍鷹一号"芯片 已定点30余款车型 但市场推广效果尚未显现 [8] - 安波福在中国推进芯片国产化 但国产化率仍不够高 新项目快速导入国产芯片 老项目逐步替换 [8][9] 地缘政治对芯片供应链的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使美系芯片企业在华业务面临挑战 供应链稳定性存疑 [13] - 德州仪器20%营收来自中国 其模拟芯片可能被英飞凌或中国企业替代 成都工厂可作为备选生产基地 [14][15] - 英特尔中国汽车市场座舱芯片产自爱尔兰 高通芯片产自韩国 供应链断裂风险较低但成本可能上升 [14]
英伟达雷神难产,蔚来:一颗更比四颗强
36氪· 2025-04-08 18:49
文章核心观点 英伟达雷神芯片量产推迟,中国车企蔚来自研芯片取得突破,但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上仍面临挑战,2025年中国市场将形成分层竞争格局 [1][5][7] 英伟达雷神芯片量产推迟情况 - 最初承诺2024年量产,后推迟到2025年年中,且只供应750TOPS低算力版本,打乱车企研发节奏 [1][2] - 推迟原因包括技术挑战、市场需求变化与战略调整、供应链问题与外部环境不确定、竞争压力和生态布局考量 [3][4] 蔚来自研芯片情况 - 2023年12月发布首款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采用5nm制程,支持高阶智能驾驶系统NAD,计划2024年Q4搭载于ET9,2025年大规模量产 [5][6] - 神玑NX9031具备技术优势,但面临量产良率、系统稳定性和性能优化、产能和成本控制等挑战 [6] 国产智能驾驶芯片竞争格局 - 国产芯片在工具链成熟度和全球生态适配性方面存在劣势,国际巨头加速本土化布局挤压其生存空间 [7][8] - 2025年中国市场将形成分层竞争格局,高端市场由英伟达和高通主导,中端市场地平线和黑芝麻有望突破,低端市场以华为等国产芯片为主 [9][10][11] - 自研芯片车企仍有部分车型需外采芯片,依赖关系短期内难改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