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沪宁产业创新贷
搜索文档
江苏银行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贷” 三个维度创新金融服务场景
新华财经· 2025-10-27 23:04
产品发布 - 江苏银行发布旗下首款聚合型供应链金融产品“沿沪宁产业创新贷”,旨在以金融支持区域创新发展 [1] - 该产品将通过供应链金融新逻辑破解传统信贷痛点,精准解决数智健康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1] 区域经济背景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域,沿线9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贡献了全国约12%的GDP [1] 服务基础与战略方向 - 江苏银行已授信支持1.7万户科技企业,在服务科创企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 - 公司将从三个维度持续拓展金融服务场景:区域深耕、广度链接和机制创新 [2] 区域深耕策略 - 秉持“一行业一策略”原则,根据不同城市的产业地标持续优化和拓展产品支持的特色产业领域 [2] - 例如针对南京的集成电路、无锡的物联网、南通的高端制造以及上海普陀的智能软件与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集群开发针对性子产品 [2] 生态构建策略 - 强化“三维服务生态”,深入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金融联盟” [2] - 通过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产业链沙龙等活动,实现金融与产业资源的无缝对接 [2] 机制创新策略 - 深化与区域产业链平台的数据合作,探索利用企业的订单、专利、碳排放等多元数据优化风控模型 [3] - 旨在开发更多基于数据信用的融资产品,让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 [3]
创新要素“一站汇聚”与“线上速配” 普陀区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解放日报· 2025-10-27 09:57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经济地位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 [1] - 该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 [1] 创新联合体与产业协同 - 首批发布的创新联合体覆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由龙头企业或顶尖机构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 [2] - 普陀区推出“聚烯烃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体”,依托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企业,攻坚高端聚烯烃“卡脖子”技术 [2] - 南京的“长三角抗微生物感染药物研究创新联合体”汇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开发抗耐药感染防治创新药 [3] - 苏州的“大尺寸无银电池全链技术及装备创新联合体”联合同济大学等机构,致力于攻克大尺寸电池片高速高精度作业控制技术 [3] 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 - “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集成政策信息发布、科创资源共享、技术供需对接等六大核心功能,实现创新要素“一站汇聚” [3] - 平台试运行三个月以来,已累计征集有效需求553条,涵盖技术对接与融资等多方面,首批30个项目成功揭榜并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超过1600万元 [3] - 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南京工业大学通过平台共同承接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风光火储蓄运”一体化项目 [3] 技术转移与金融服务 - 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首批汇聚74名技术经理人,将推动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难题 [4] - 首届沿沪宁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吸引50余家企业、1000余人次参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达成估值800余万元的技术转让合作意向 [4] - 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正式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贷”,首期精准锚定“数智健康”产业赛道,为企业提供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全流程的定制化金融支持 [5] 区域合作倡议 - 沿沪宁八市一区及合肥、马鞍山、滁州三个协同创新观察员城市共同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推动城市合作与产业创新 [5]
行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活动在普陀举行
第一财经· 2025-10-26 22:18
活动背景与战略意义 - 活动于10月26日在上海普陀信泰中心举行,主题为“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旨在响应世界城市日倡议并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1] - 活动由上海和江苏两省市高级官员共同参与,包括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和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等 [2]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是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之一 [3] 区域战略与规划部署 - 普陀区围绕“一二三四五”框架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即一条主线、两个关键、三张清单、四个定位、五大行动 [4] - 战略定位是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推动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等五方面工作 [4] 协同机制与平台建设 - 活动发布了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创新联合体 [5] - 同步上线“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集成政策发布、资源共享、技术对接等六大核心功能 [6] - 成立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汇聚74名技术经理人,现场发布2.3亿元联合技术需求 [6] 金融支持与产融结合 - 上海银行发布“沿沪宁创新贷”产品,江苏银行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贷”产品,为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7] - 通过构建投融资、产业链、政府资源三维服务生态,推动产融结合,注入金融强引擎 [7] 未来展望与产业合作 - 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指出科技是推动城市资源消耗下降的关键力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视角 [8]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八位市长参与市长沙龙,共话产业跨区域协同,并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 [8] - 同期举办沿沪宁创新成果交易会,吸引沿沪宁及周边地区50余家企业参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