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行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活动在普陀举行
第一财经· 2025-10-26 22:18
活动背景与战略意义 - 活动于10月26日在上海普陀信泰中心举行,主题为“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旨在响应世界城市日倡议并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1] - 活动由上海和江苏两省市高级官员共同参与,包括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和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等 [2]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是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之一 [3] 区域战略与规划部署 - 普陀区围绕“一二三四五”框架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即一条主线、两个关键、三张清单、四个定位、五大行动 [4] - 战略定位是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推动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等五方面工作 [4] 协同机制与平台建设 - 活动发布了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创新联合体 [5] - 同步上线“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集成政策发布、资源共享、技术对接等六大核心功能 [6] - 成立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汇聚74名技术经理人,现场发布2.3亿元联合技术需求 [6] 金融支持与产融结合 - 上海银行发布“沿沪宁创新贷”产品,江苏银行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贷”产品,为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7] - 通过构建投融资、产业链、政府资源三维服务生态,推动产融结合,注入金融强引擎 [7] 未来展望与产业合作 - 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指出科技是推动城市资源消耗下降的关键力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视角 [8]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八位市长参与市长沙龙,共话产业跨区域协同,并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 [8] - 同期举办沿沪宁创新成果交易会,吸引沿沪宁及周边地区50余家企业参与 [8]
“十五运·十五城”系列活动收官之站在长举行
长沙晚报· 2025-09-24 11:15
活动概述 - "两情湘粤 全运接棒"主题活动于9月23日在长沙举行,标志着"十五运·十五城"系列活动的收官 [1] - 活动开启了广州与长沙的双城联动新篇章,两地政府官员出席 [1] - "十五运·十五城"系列活动于2024年12月从北京站首发,已在全国十七座城市留下足迹 [1] 系列活动背景 - 系列活动跨越南北、横贯东西,通过多城联动进行创意互动 [1] - 活动旨在推广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全运之风吹遍大江南北 [1] - 收官站选择湖南,源于第十五届与第十六届全运会的接棒,以及粤湘联动的紧密关联 [1] 商业合作与城市协同 - 穗湘两地企业在活动日下午共同举行"穗湘聚力 合伙发展"座谈会 [1] - 座谈会乘全运会东风,旨在推动两地合作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迈进 [1] - 活动推动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谱写体育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和城市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1]
金观平:因城施策破解千城一面
经济日报· 2025-09-19 08:05
城市发展战略转变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推动城市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1] - 政策要求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1] - 城市产业布局不应盲目追逐热点如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而应匹配自身实际条件[1] 产业发展策略 - 产业结构趋同易导致资源分散和恶性竞争,制约地区经济发展[1] - 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西部地区发展冷凉蔬菜和云计算散热产业[2] - 合肥利用科创优势发展新兴产业,长春依托汽车工业基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与上海错位发展是成功范例[2] 长期规划与战略布局 - 城市产业发展需具备长远眼光,用中长期规划指导发展,是重要的治理经验[2] - 产业发展是战略布局,需考虑当前产业现状并预测未来趋势,以保持独特竞争优势[2]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 城市特色发展需满足民生需求,着力补齐健康、养老、教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短板[3] - 生活性服务业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承载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释放就业潜力和扩大内需[3] 区域协同与城市群建设 - 需构建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分工和深化协作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3] - 加快城市群协同创新,带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实现创新、宜居、美丽等现代化城市目标[3]
因城施策破解千城一面
经济日报· 2025-09-19 06:04
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变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1] - 推动城市发展百花齐放是增强城市活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城市发展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因城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1] - 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政策措施避免产业趋同化 [1] 产业布局战略调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存在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盲目跟风布局问题 [1] - 产业布局应匹配城市实际条件而非盲目追逐热点领域 [1] 区域特色发展路径 - 西部地区通过技术赋能将少雨劣势转化为冷凉蔬菜长板 荒凉短板变为云计算散热优势 [2] - 合肥利用科创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长春依托汽车工业基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苏州发挥区位优势与上海实现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 [2] 产业发展战略视角 - 城市产业布局需立足自身特色并具备长远眼光 [2] - 应通过中长期规划指导产业发展 既要考虑现状也要预测未来趋势 [2] - 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厦门15年战略规划提供可持续发展范例 [2]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 城市特色发展需建立在满足民生需求基础上 重点补齐健康/养老/教育/家政等服务短板 [3] - 生活性服务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承载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释放就业潜力 扩大内需并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3] 城市协同发展体系 - 需构建多层次发展体系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 [3] - 通过产业分工和深化协作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3] - 最终目标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3]
现代化人民城市怎么建更宜居、更智慧?怎么促进协同发展?
央视网· 2025-07-26 07:31
智慧城市建设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目标 强调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和手段 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问题 [1] - 北京市建外街道推出数字孪生平台 帮助企业在CBD区域精准选址 可查看周边产业配套和潜在合作伙伴 提升选址效率 [2][4] - 建外街道构建六大智慧治理应用场景 对占道经营 违章停车等20类情况实时识别 实现24小时自动监管报警 预防火灾等风险 [4] - 街道为老旧小区安装超负荷用电预警设备 结合物联网和AI算法实现主动风险预警 提升管理服务效率 [4] - 智慧系统覆盖新就业群体 设立24小时AI智能骑手驿站 提供免费充电 饮水 网络等设施 服务快递外卖人员 [6] 宜居城市建设 - 中央提出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 - 广东顺德苏岗社区通过"十村示范"改造工程改善村容村貌 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咖啡店 网红餐厅等新业态增长 [5][8] - 社区盘活闲置地改造旧设施 形成新中式茶馆 龙舟主题民宿等潮流业态 带动游客流量和本地生活场景升级 [8] - 当地保留青砖瓦顶历史建筑风貌 同时完善健身公园 文体活动等现代设施 实现人居环境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 [8][10] - 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岭南水乡特色吸引外地游客 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便利性 [10] 城市群协同发展 - 中央要求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发展组团式城市群和都市圈 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11] - 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工程进度过半 建成后成都至重庆通勤时间缩短至50分钟 设计时速400公里 [11][12] - 当前成渝高铁日均发车频率达每9分钟一班 日均客流量数十万人次 显著提升沿线城市互联互通 [11][12] - 内江 资阳等沿线城市依托高铁优势建设产业园区 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14] - 交通网络实现"高铁通勤自由" 例如内江至成都仅需30分钟 促进跨城就业和资源流动 [14] - 成渝城市群形成"一日多地"旅游线路 如成都-三星堆-夜市串联 提升国际文旅吸引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