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信息服务
搜索文档
2025年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深圳站)活动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21:07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举办2025年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深圳站)活动[1]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1] - 这是国内首场以深海科技为主题的投融资路演活动[1] 参与方与规模 - 10家涉海企业进行路演,面向现场金融机构及线上近万家投资机构和近3万名专业投资人[1] - 参与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2] - 线上线下参会代表超800人次[2] - 该系列路演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年,累计举办二十余场,服务涉海企业和科创团队超200家[2] 路演项目与融资需求 - 路演分为深海科技、海洋装备、海洋生物三个专场[1] - 项目涉及深层水资源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水下机器人、海洋新材料、新能源船舶、智能邮轮、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牧场等领域[1] - 路演项目融资需求近30亿元[1] 活动内容与影响 - 点评专家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及投资价值维度对项目进行专业点评[1] - 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就技术合作与融资需求进行深入对接和交流[1] - 活动包含“金融赋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与前景展望”专题培训,梳理海洋经济政策导向[2] - 系列活动旨在构建产融对接机制,激发蓝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资本市场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2]
国内首场深海科技投融资路演活动成功举办 融资需求近30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22:45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0月28日在深圳联合举办2025年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活动 [1]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 [1] - 这是国内首场以深海科技为主题的投融资路演活动 [1] 参与方与规模 - 10家涉海企业进行路演,面向现场金融机构及深交所平台近万家投资机构和近3万名专业投资人 [1] - 参与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及多家投资公司 [2] - 来自沿海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海洋产业和金融投资界代表线上线下超800人次参加活动 [2] 路演内容与领域 - 路演分为深海科技、海洋装备、海洋生物三个专场 [1] - 路演项目涉及深层水资源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水下机器人、海洋新材料、新能源船舶、智能邮轮、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牧场等领域 [1] - 项目融资需求近30亿元 [1] 活动成果与影响 - 点评专家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及投资价值维度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1] - 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就技术合作与融资需求进行深入对接和交流 [1] - 海洋产业投融资路演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年,成功举办二十余场,累计服务涉海企业和科创团队超200家 [2] - 该系列活动旨在构建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的产融对接机制,激发蓝色经济发展新动能 [2]
对话胡振宇:中国海洋经济“增量”突围,深港穗错位协同潜力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5:52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正从“存量”巩固向“增量”突破转型 [1] - 中国城市凭借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强势突围,上海、香港稳居第一梯队,深圳、广州、青岛等成为第二梯队核心力量 [1] - 技术创新是推动“增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以深圳为代表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依靠海洋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快速崛起 [1] 中国海洋城市竞争力表现 - 全球海洋城市第一梯队格局稳定,伦敦、新加坡等老牌枢纽展现出强大综合竞争力 [2] - 中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进步显著,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 - 深圳、广州在全球海洋城市排名中分别达到第11位和第14位 [2] 评价体系与“增量”焦点 - 报告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以多元指标体系评估海洋城市综合实力 [3] - 报告核心亮点在于聚焦“增量”,区别于传统榜单对海事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关注 [3] - 宁波、舟山在经贸活力维度领先,深圳、青岛在科技创新维度居第一梯队,体现了“增量”作用 [3]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 自2017年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从不到20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09亿元,占GDP比重达14.7% [1][6] - 深圳已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 [1] - 海洋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传统“老三样”(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占比从90%以上降至40%以下,增量主要来自海洋新兴产业 [6] - 深圳探索“资源紧缺型”城市发展路径,包括释放深汕特别合作区1800平方公里海域、建设86个涉海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5个) [6] 深港穗集群协同潜力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登上世界百强创新集群之首,三地可构建“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的协同链条 [2][8] - 香港优势在于海事服务与法律保障,是波罗的海国际海运委员会指定仲裁地,聚集900余家海事服务企业,船舶注册吨位达1亿多吨 [7] - 深圳优势在于硬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依托86个涉海创新平台与11万家涉海主体形成产业闭环 [7] - 广州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制造与港口基建,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制造机构 [7] - 三地在绿色船艇、绿色航运、海事服务等领域合作空间巨大 [7][8] 海洋经济“增量”领域拓展 - 海洋经济概念框架持续扩展,以海工装备为例,从传统油气装备扩展到海上风电、海上卫星发射、深海网箱等多种类型 [4] - 海域空间大幅突破,从近海走向深海、远海,例如深海采矿深度达到海面下4000米到6000米 [4] - 能源转型是全球趋势,海洋城市在海上风电、波浪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率先布局对提升经济效益和建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