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展

搜索文档
资本围猎二次元:单月狂开1000场漫展,Coser出场费百万
36氪· 2025-07-24 08:5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杭州动漫游戏产业以年均20%增速突破全年营收500亿元大关 [2] - 上海BW漫展近90万人抢票且两轮开票均秒售罄 [1] - 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举办超1000场漫展活动 数量远超往年 [1] - 上海静安大悦城单IP快闪销售额破1.64亿元 [5] 商业模式与收入 - 大型漫展收入规模达千万元级别 主要来自门票和摊位费 [2] - 杭州CP31同人展门票收入至少2400万元(20万人×120元) 摊位费144万元(6000摊×120元×2天) [2] - 头部Coser出场费达100万元 顶流Coser常态出场费十几万 [8] - 商场通过漫展实现日均3000人流量 激活园区业务 [5] 市场格局与竞争 - 行业呈现"二八效应" 头部品牌地位稳固 [14] - 小红书、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入局漫展市场 [11] - 中型品牌转向二三线城市 小型Only展保持活跃 [14] - 苏州5月份每周末排满漫展 主办方扎堆举办 [5] 运营成本与挑战 - 漫展最大成本为场地和人工 美陈布展要求较低 [2] - 嘉宾费用上涨主因MCN机构介入参与分成 [8] - 一线城市宣发周期从三个月缩短至一个月 需投入短视频投放 [10] - 部分主办方单场亏损超20万元 [13] 用户特征与需求 - 泛二次元群体扩大 从小众市场向主流渗透 [2] - 二次元参与者需承担化妆、服装及交通成本 [13] - 成都等地用户倾向自发户外活动而非购票观展 [13] - 粉丝更看重Coser与IP角色契合度及互动体验 [8] 创新与趋势 - 新兴形式包括艺术创作展、现场绘画互动等 [5] - Only展成为增长最快类型 由单一IP粉丝组织 [3] - 部分团队探索与餐饮机构合作完善服务环节 [14] - 行业需在内容、展区设计和服务等方面提升 [14]
漫展内卷,卖掉热爱
36氪· 2025-06-18 20:23
行业现状 - 非一线城市商业漫展收益不稳定,部分展会保本或亏损,如石家庄NCE漫展五一档仅赚两三万元[1] - 行业面临成本攀升、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单一三大冲击[2] - 疫情后线下活动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主办采取"老板打工+团队待命"的运营模式[1] 商业模式 - 收入结构:非一线城市漫展90%收入依赖门票,头部展会则依靠展位费和商业赞助[4] - 商业展与同人展区别:前者侧重官方产品展示和嘉宾活动,后者侧重创作者交流[4] - 头部展会优势明显:Bilibili World 2024年61.5万预约量,2.7万张优先购门票30秒售罄[7] 市场竞争 - 展会数量激增:杭州年办展量达30+场,数量增2倍但客群仅增1.2倍[5] - 新进入者冲击:资金充裕的主办开出10万元/场高价争夺嘉宾资源[18] - 同质化严重:内容相似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小型酒店展分流客群[5][7] 成本结构 - 支出构成:场地40%、嘉宾40%、其他20%[10] - 嘉宾费用暴涨:疫情前5000元/位,现在涨4-5倍至2-2.5万元[16] - 头部Coser报价达疫情前10倍水平,2010年3000元现在3万元+[16] 运营挑战 - 票务平台抽成:B站会员购抽取预售票10%、现场票6%佣金[23] - 隐性成本:年均7万元关系维护费用,举报投诉风险增加[23] - 场地制约:核心地段场馆议价能力弱,部分垄断配套服务[20] 政策环境 - 202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支持动漫节等业态发展[25] - 监管趋严:2022年南京"夏日祭"事件后审批难度加大[26] - 执行落差:补贴标准与漫展特性不匹配,十年未获政府补贴[25] 消费趋势 - 客群年轻化:主力消费者变为初高中生,消费能力有限[8] - 价格敏感:成本上涨但票价仅敢"按个位数"调整[8] - 维权意识增强:不满意即通过12345投诉[23] 行业演变 - 从亚文化社群转向粉丝经济,签售成为新盈利点[17] - 出现有偿代签服务,价格区间几十至上百元[17] - 国企入局加剧竞争,部分地方主办考虑转型专业展会[23]
19家漫展品牌今年开至少64场漫展,漫展到底赚不赚钱?
新浪财经· 2025-05-23 13:39
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与漫展市场热度 - 2019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3.54亿人,2024年攀升至5.03亿人,预计2029年达5.70亿人,显示市场广阔发展机会 [2] - 2023年国内漫展活动回归正轨并呈现"高度井喷"态势,2020年全年备案3600场,2019年4300场,而2025年5月单月预计超1000场 [2] - 头部漫展如CP31吸引超16万人次参与,微博话题阅读量6.7亿;CP30曾4天吸引25万人次;BW2024参与总人次超25万且门票1分钟内售罄 [3] 漫展市场格局与参与者 - 市场形成"大漫展引领、小漫展环绕"格局,头部漫展年办1-2场,中小型漫展填补市场空缺并培育出知名品牌 [5] - 参与者包括互联网企业(B站、新浪)、科技公司(顺网科技)、老牌二次元企业(猫布丁文化)及政府机构(广电总局、文旅部门) [11] - 互联网公司深度渗透行业,如腾讯持有猫布丁文化18.92%股份,B站为CP关联公司大股东 [11] 漫展商业模式与收入结构 - 收入来源多元化:门票(占比89.49%)、周边销售、摊位费、商业合作、场内活动等 [13][18] - 15万人次规模展会门票收入约1470万元(按98元/张计算);4000个摊位规模的展会摊位费收入约160万元(200元/天/摊位) [14][16] - 第34届萤火虫漫展20万人次参展,人均消费641.73元,其中IP周边消费占比63.25%,联名产品占比33.55% [18][20] 漫展经济效益与城市联动 - ChinaJoy主办方上海汉威信恒2024年收入1.17亿元,净利润超4800万元;2024年ChinaJoy四天参观人次36.7万,门票收入超4000万元 [21] - 郑州第十届梦乡动漫展吸引10万人次,直接拉动周边消费超2亿元;漫展与城市文旅合作推出门票折扣等联动措施 [22][23] - 漫展带动酒店、餐饮、交通、旅游等产业链发展,成为城市文旅消费新引擎 [22][23] 市场发展趋势与挑战 - 漫展时间分布更灵活,从小长假延伸至周末,成为二次元群体常态化生活方式 [10] - 行业面临分化:头部品牌盈利(如ChinaJoy),但新品牌因成本高、竞争激烈易亏损 [21] - 未来需提升活动独特性,如ChinaJoy2025计划强化二次元属性和创作者经济,利用KOL/KOC提升传播效能 [24]
今年“五一”,山东创新营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
大众日报· 2025-05-06 08:53
文旅消费新趋势 - 个性化文旅消费需求显著增长 游客从"到此打卡一游"转向"为热爱奔赴山海" 在旅途中完成"愿望清单"成为新需求 [2] - 泰山景区5月1日单日进山游客达7.6万人 乐陵影视城假期首日接待游客4.68万人次 [2] - 九如山风景区亲子游客占比达45% 较往年提升10个百分点 日均体验量超3000人次 [3] 沉浸式体验场景创新 - 乐陵影视城推出"走进片场"活动 专业团队每天两场全程跟拍指导 游客可零门槛参与"飙戏"并带走专属短片 [2] - 青岛明月山海间 济南电影幻城等景区打造cosplay巡游场景 吸引年轻客群打卡 [3] - 明水古城推出"清照泉城焕春季" 聊城水上古城推出戏曲快闪 古风巡游等 台儿庄古城打造"全城皆戏 全天入戏"沉浸式演艺 [4] 音乐+文旅融合 - "5·2枣庄音乐盛典"在大雨中举行 众多知名歌手齐聚 观众热情高涨 [2] - 潍坊风筝嘉年华群星演唱会5月3日开唱 歌迷持票根可享74家酒店与70家景区优惠 [2] 入境游市场复苏 - 烟台 威海 石岛等口岸迎来大规模韩国入境旅游团 [4] - 烟台港国际客运站"海蓝鲸"国际客货班轮靠岸 韩国旅客通关便利 计划加强与烟台当地企业合作 [4]
5000元成本,近千人入场,县城漫展正偷偷挣钱
创业邦· 2025-05-05 09:12
行业趋势 - 二次元文化和吃谷文化普及推动漫展在全国范围复兴 一线至五线城市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大型漫展 [3][5] - 2023年线下娱乐全面复苏 漫展行业迎来显著增长 广州萤火虫漫展暑期入场人数达32万 较五一增长28% [6][9] - 三线以下城市成为漫展新增长极 酒店 商场 政府大楼均可作为场地 非专业人士能以低成本组织 年收入10万为常态水平 [5][17][20] 用户画像 - 漫展受众从社团同好交流转向粉丝追星 女性占比达70% 成为核心消费群体 [10][12] - 初高中生为主力客群 综合性漫展活动设计更契合女性偏好 签售互动取代传统社团比赛 [10][12] - 小城市漫展票价40元 兼具社交属性和时长优势 单场观众从数百人增至近千人 [23] 商业模式 - 嘉宾经济主导盈利模式 T0级Coser出场费近百万 网红级嘉宾费用两年涨10倍 [12] - 二线城市日均1万客流可覆盖成本 嘉宾阵容直接影响票房 缺乏内容创新成行业痛点 [12][13] - 商场漫展由商场承担4-5万成本 策展方通过引流获利 Only漫展回本率仅40% [20][22] 市场竞争 - 头部漫展公司加速扩张 青岛DC幻梦等区域品牌向一线城市渗透 [15] - 低线城市出现"小孩儿"策展人群体 以爱发电举办Only漫展 冷门IP亏损风险高 [17][22] - 抖音等平台补贴助力 12.9元低价票培养下沉市场用户 本地生活业务推动宣发 [23][26] 运营策略 - 增加互动体验如签绘墙 官方周边 弥补IP展位不足 提升用户参与感 [13][15] - 小城市依赖地推宣传 校园海报等传统方式效果优于线上 [27] - 差异化嘉宾策略 低线城市主打亲民Coser 20万粉网红专注下沉市场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