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展览

搜索文档
资本围猎二次元:单月狂开1000场漫展,Coser出场费百万
36氪· 2025-07-24 08:5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杭州动漫游戏产业以年均20%增速突破全年营收500亿元大关 [2] - 上海BW漫展近90万人抢票且两轮开票均秒售罄 [1] - 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举办超1000场漫展活动 数量远超往年 [1] - 上海静安大悦城单IP快闪销售额破1.64亿元 [5] 商业模式与收入 - 大型漫展收入规模达千万元级别 主要来自门票和摊位费 [2] - 杭州CP31同人展门票收入至少2400万元(20万人×120元) 摊位费144万元(6000摊×120元×2天) [2] - 头部Coser出场费达100万元 顶流Coser常态出场费十几万 [8] - 商场通过漫展实现日均3000人流量 激活园区业务 [5] 市场格局与竞争 - 行业呈现"二八效应" 头部品牌地位稳固 [14] - 小红书、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入局漫展市场 [11] - 中型品牌转向二三线城市 小型Only展保持活跃 [14] - 苏州5月份每周末排满漫展 主办方扎堆举办 [5] 运营成本与挑战 - 漫展最大成本为场地和人工 美陈布展要求较低 [2] - 嘉宾费用上涨主因MCN机构介入参与分成 [8] - 一线城市宣发周期从三个月缩短至一个月 需投入短视频投放 [10] - 部分主办方单场亏损超20万元 [13] 用户特征与需求 - 泛二次元群体扩大 从小众市场向主流渗透 [2] - 二次元参与者需承担化妆、服装及交通成本 [13] - 成都等地用户倾向自发户外活动而非购票观展 [13] - 粉丝更看重Coser与IP角色契合度及互动体验 [8] 创新与趋势 - 新兴形式包括艺术创作展、现场绘画互动等 [5] - Only展成为增长最快类型 由单一IP粉丝组织 [3] - 部分团队探索与餐饮机构合作完善服务环节 [14] - 行业需在内容、展区设计和服务等方面提升 [14]
3天吸引全球40万人次看展 上海漫展为何人气爆棚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9:16
展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2024年Bilibili World漫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覆盖8个展馆,展出面积达24万平方米 [1] - 观众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3天共计40万人次,较2024年上涨15万人次,持护照购票用户占比达13%,为历届最高 [1] - 官方抢票数据显示,第一次35秒抢空,第二次6秒抢空,黄牛票价达600-800元一张 [1] 对文旅行业的影响 - BW漫展当周,上海文旅预订量增速环比上涨35%,各地来沪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近50% [1] - 广州、深圳、成都为00后来沪参加BW漫展最热门出发城市 [1] - 漫展场地周边热门高星酒店"暑期提前订"增速高达475%,有00后用户提前两个半月预订 [1] 二次元文化与用户行为 - 展会成为二次元爱好者和Cosplay爱好者的狂欢派对,参与者可自由装扮成喜欢的动漫角色并合影 [1] - 参与者有自己的"行话",如"集邮"(与喜欢的角色合影)、"无料"(免费周边)、"痛包"(挂满徽章的包)等 [2] - 展会成为大型交友现场,年轻人通过"集邮"和互加微信建立联系,学习装扮技巧 [2] 用户画像与消费趋势 - 参与者多为年轻人,包括高三毕业生、高中生、大学生等,他们通过二次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2][3] - 许多Coser由父母接送,家长支持孩子通过Cosplay交友,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一种爱好和释放渠道 [6] - 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群体数量达5.03亿人,上海迪美购物中心等商场因二次元引入焕发新生 [7] 二次元消费生态 - 上海形成完整的二次元潮流消费生态,包括"谷子店"、主题咖啡厅、游戏馆、文创产品店等 [7] - 美团数据显示,"二次元服装"搜索量周环比增长超983%,"二次元DIY手作坊"搜索量增长776%,"二次元理发店、妆造"搜索量增长超190% [7]
二次元经济破壁 上海变身“痛城”
中国经营报· 2025-07-14 12:12
BW2025活动规模与参与热度 - BW2025场地和票量比2024年增加30%,覆盖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全部展馆[3] - 近90万人预约抢票,预计到场人数30万-40万人次[3] - 展区面积扩容至25万平方米,连续举办九年[5] - 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上可见大量携带Cosplay装备的年轻人,社交媒体称"京沪BW线"[5] - 开幕首日上海多条地铁线路被二次元参与者"承包"[5] 二次元经济对上海文旅的拉动效应 - 漫展当周上海文旅预订增速环比上升35%,火车票搜索量增长36%,机票预订量同比上升50%[6] - 场地周边高星酒店"暑期提前订"增速达475%,00后预订占比近15%[6] - 上海虹桥睿景酒店满房率接近95%,同比增速475%[6] - 国家会展中心商圈夜宵堂食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超80%[7] - 五角场成为全国十大热门夜宵商圈之一[7] 二次元消费新趋势 - 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达5.03亿人[8] - 7月上海"二次元商场"搜索量增长超10倍,20-35岁人群占比62%[9] - 热门商场包括静安大悦城、百联ZX创趣场等[9] - "二次元服装"搜索量周环比增长983%,"DIY手作坊"增长776%[9] - 二次元消费延伸至妆造、摄影等服务领域,形成完整生态[9] 上海"痛城"现象的形成 - 二次元文化系统性植入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文旅经济联动效应[4][5] - 上海打造特色二次元商圈如迪美购物中心、百联ZX等,盘活老商场[8] - "上海吃谷路线"成为00后首选,覆盖多个二次元商业地标[8] - 二次元文化从小众爱好发展为城市新名片,获得广泛包容[9][10]
“痛车”“痛巴”“痛包”出没!7月上海变“痛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22:09
二次元文旅消费趋势 - BW2025漫展预计吸引数十万"00后""05后"年轻人来沪观展旅游,带动上海文旅预订增速环比上涨35%[1] - 漫展当周全国各地来沪火车票搜索量环比增长36%,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近50%[1] - 漫展场地周边高星酒店"暑期提前订"增速高达475%,虹桥睿景酒店满房率接近95%[1][2] 二次元经济规模 - 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达5.03亿人,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超越智能家居和咖啡产业[2] - 二次元消费横跨吃住行游购娱,带动上海本地交通、住宿、餐饮、即时零售等多元消费[2] - 上海二次元浓度领跑全国,搜索"二次元"用户所在地Top1为上海,"谷子店"搜索量居全国第二[3] 客群特征与消费行为 - 暑期异地"00后"来沪机票峰值出现在漫展开幕前一天,客源地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但三、四线城市增速快[2] - 二次元游客偏好高星酒店,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周边3公里内酒店成热门选择[2] - "痛包""痛车""痛巴"等二次元文化符号密集出现,显示年轻群体消费偏好[1][3]
痛车、痛巴、痛包出没!00后跟着漫展去旅行
中国青年报· 2025-07-10 21:40
行业影响 - BW2025漫展带动上海文旅预订增速环比上涨35% 火车票搜索量环比增长36% 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近50% [3] - 漫展周边高星酒店"暑期提前订"增速高达475% 上海虹桥睿景酒店满房率接近95% [3][6] - 00后机票客源地中深圳武汉增速接近100% 三四线城市如包头琼海增速快于一二线 [5] 消费趋势 - 7月第一周上海百联ZX附近美食搜索量环比上涨超800% 酒店搜索量上涨306% [6] - 全国"二次元咖啡厅"搜索量上涨202% "二次元女孩美甲美睫"搜索量上涨80% [6] - 二次元用户达5.03亿人 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超过智能家居和咖啡产业 [6] 人群特征 - 00后05后为主力人群 机票峰值出现在漫展开幕前一天7月10日 [5] - Top10机票客源地为广州深圳成都等 上海重庆北京成二次元搜索Top5城市 [5][6] - 异地游客产生交通住宿餐饮即时零售等复合消费 形成差异化文旅增量 [6]
漫展内卷,卖掉热爱
36氪· 2025-06-18 20:23
行业现状 - 非一线城市商业漫展收益不稳定,部分展会保本或亏损,如石家庄NCE漫展五一档仅赚两三万元[1] - 行业面临成本攀升、竞争加剧、盈利模式单一三大冲击[2] - 疫情后线下活动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主办采取"老板打工+团队待命"的运营模式[1] 商业模式 - 收入结构:非一线城市漫展90%收入依赖门票,头部展会则依靠展位费和商业赞助[4] - 商业展与同人展区别:前者侧重官方产品展示和嘉宾活动,后者侧重创作者交流[4] - 头部展会优势明显:Bilibili World 2024年61.5万预约量,2.7万张优先购门票30秒售罄[7] 市场竞争 - 展会数量激增:杭州年办展量达30+场,数量增2倍但客群仅增1.2倍[5] - 新进入者冲击:资金充裕的主办开出10万元/场高价争夺嘉宾资源[18] - 同质化严重:内容相似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小型酒店展分流客群[5][7] 成本结构 - 支出构成:场地40%、嘉宾40%、其他20%[10] - 嘉宾费用暴涨:疫情前5000元/位,现在涨4-5倍至2-2.5万元[16] - 头部Coser报价达疫情前10倍水平,2010年3000元现在3万元+[16] 运营挑战 - 票务平台抽成:B站会员购抽取预售票10%、现场票6%佣金[23] - 隐性成本:年均7万元关系维护费用,举报投诉风险增加[23] - 场地制约:核心地段场馆议价能力弱,部分垄断配套服务[20] 政策环境 - 2023年国务院文件明确支持动漫节等业态发展[25] - 监管趋严:2022年南京"夏日祭"事件后审批难度加大[26] - 执行落差:补贴标准与漫展特性不匹配,十年未获政府补贴[25] 消费趋势 - 客群年轻化:主力消费者变为初高中生,消费能力有限[8] - 价格敏感:成本上涨但票价仅敢"按个位数"调整[8] - 维权意识增强:不满意即通过12345投诉[23] 行业演变 - 从亚文化社群转向粉丝经济,签售成为新盈利点[17] - 出现有偿代签服务,价格区间几十至上百元[17] - 国企入局加剧竞争,部分地方主办考虑转型专业展会[23]
19家漫展品牌今年开至少64场漫展,漫展到底赚不赚钱?
新浪财经· 2025-05-23 13:39
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与漫展市场热度 - 2019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3.54亿人,2024年攀升至5.03亿人,预计2029年达5.70亿人,显示市场广阔发展机会 [2] - 2023年国内漫展活动回归正轨并呈现"高度井喷"态势,2020年全年备案3600场,2019年4300场,而2025年5月单月预计超1000场 [2] - 头部漫展如CP31吸引超16万人次参与,微博话题阅读量6.7亿;CP30曾4天吸引25万人次;BW2024参与总人次超25万且门票1分钟内售罄 [3] 漫展市场格局与参与者 - 市场形成"大漫展引领、小漫展环绕"格局,头部漫展年办1-2场,中小型漫展填补市场空缺并培育出知名品牌 [5] - 参与者包括互联网企业(B站、新浪)、科技公司(顺网科技)、老牌二次元企业(猫布丁文化)及政府机构(广电总局、文旅部门) [11] - 互联网公司深度渗透行业,如腾讯持有猫布丁文化18.92%股份,B站为CP关联公司大股东 [11] 漫展商业模式与收入结构 - 收入来源多元化:门票(占比89.49%)、周边销售、摊位费、商业合作、场内活动等 [13][18] - 15万人次规模展会门票收入约1470万元(按98元/张计算);4000个摊位规模的展会摊位费收入约160万元(200元/天/摊位) [14][16] - 第34届萤火虫漫展20万人次参展,人均消费641.73元,其中IP周边消费占比63.25%,联名产品占比33.55% [18][20] 漫展经济效益与城市联动 - ChinaJoy主办方上海汉威信恒2024年收入1.17亿元,净利润超4800万元;2024年ChinaJoy四天参观人次36.7万,门票收入超4000万元 [21] - 郑州第十届梦乡动漫展吸引10万人次,直接拉动周边消费超2亿元;漫展与城市文旅合作推出门票折扣等联动措施 [22][23] - 漫展带动酒店、餐饮、交通、旅游等产业链发展,成为城市文旅消费新引擎 [22][23] 市场发展趋势与挑战 - 漫展时间分布更灵活,从小长假延伸至周末,成为二次元群体常态化生活方式 [10] - 行业面临分化:头部品牌盈利(如ChinaJoy),但新品牌因成本高、竞争激烈易亏损 [21] - 未来需提升活动独特性,如ChinaJoy2025计划强化二次元属性和创作者经济,利用KOL/KOC提升传播效能 [24]
二次元O展,闷声发大财
36氪· 2025-05-15 19:40
行业趋势 - 二次元线下经济遇冷,实体谷店和商场转向线下同好交流活动自救 [1] - CP31同人展抢票盛况显示泛二次元人群对优质线下活动需求旺盛 [1] - 同人Only展(O展)因高度垂直化、细分受众特点成为商场和场地方主推合作模式 [1][2] O展特点 - O展限定单一IP或特定标签,内容高度垂直化,规模灵活且圈层精准 [2] - 相比大型商业漫展,O展成本更低、受众精准,逐渐挤压大型漫展生存空间 [2][5] - 活动形式多样化,涵盖同人创作、周边售卖、Cosplay、随机舞蹈、夜场蹦迪等 [4] - 涵盖动漫、游戏、网文等文娱类别,热门IP如《第五人格》《燕云十六声》频繁举办 [6] 市场表现 - 去年CP30延期促使同人摊位转向O展,推动O展爆发式增长 [4][5] - 5月全国国乙O展超70场,江苏超20场,广东、河北等地均超15场 [5] - 热门IP如《排球少年》O展成功扩大规模并邀请海外嘉宾,形成固定展模式 [5] - 《明日方舟》嘉年华以O展形式创下3万张门票售罄、营收千万级规模 [25] 商业模式 - O展多为预售制,主办方以圈内人为主,需平衡成本与收益 [11][13] - 票价从早年80元以下涨至百元常态,部分含Coser签售价达600元 [16] - 国乙O展因女性消费者占比80%成为票价上涨主力,冷门IPO展仍普遍亏损 [22] - 票务平台如B站抽成10%-20%,千岛组局等因低抽成吸引主办方但骗局多发 [26] 行业问题 - 主办方背景复杂,部分非圈内机构借O展捞快钱,导致体验下滑 [29] - 乱象频发,如主办跑路、诈骗、现场安全事故(如灯光损伤消费者手机) [29] - 冷门IPO展因受众少、亏损严重,票价下调仍难避免流展 [22] 未来展望 - O展需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平衡商业化与圈层体验 [30] - 长期成功依赖主办方对二次元文化的敏锐认知和口碑化运营 [30] - 消费者对O展性价比要求提高,糊弄式经营难以为继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