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氧负极
icon
搜索文档
固态电池专家系列 - 电池专家
2025-06-09 23:3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行业:固态电池行业 公司:BCC、厂商 C、厂商 B、B 公司、比亚迪、宁德时代、一汽、CALB、广汽、贝特瑞、杉杉、研一、国联、利元亨、先导、纳克诺尔、西安当升科技、明阳、QuantumScap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发展现状与中试线建设**: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行业整体滞涨,但设备资本开支加速;中试线因资金和战略规划问题建设较晚,预计今年年底建成,为柔性生产线,日产量仅数百个电池,无法达吉瓦时规模,用于大电芯材料体系迭代和优化,大电芯 590 标准长度,安时数 80 - 100[1][2][3][4] - **技术路线**:行业内逐步倾向硫化物路线,引入卤化物解决正极问题、聚合物解决负极问题并结合氧化物形成综合设计;氧化物技术有特色优势但放大后稳定性不佳;锂金属电池存在锂枝晶和隔膜刺破短路问题,多数公司选半固态氧化物路线[1][6][7][8] - **产品进展**:国内厂商取得进展,厂商 C 计划 2027 年小批量生产高镍正极材料电池,厂商 B 计划 2025 年底小规模量产兼顾高镍三元和富锂锰正极材料电池;比亚迪预计 2025 年底小规模量产电芯,2026 年底完成成组设计,2027 年初上车;C 公司预计 2027 年小批量上车,但商品化程度可能不高[1][9][22][23] - **性能指标**:能量密度 400 瓦时/公斤以上的单体电池成组后能量密度下降,循环寿命接近 1000 次,需施加较大压强保证导电性;快充技术发展有瓶颈,B 公司中试线支持 1C 快充,更高倍率需优化材料体系和界面处理技术;成组效率保守估计难超 70%,最终电池能量密度可能不超 280[1][10][11][12] - **材料应用**:硫化锂主要作硫来源优化界面,主流正极材料是高镍三元和富锂锰基;硅氧负极材料应用早且比例高,硅碳负极材料逐步试验;负极材料主要由贝特瑞等提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供应商有研一和国联,很多电池厂会自行包覆优化[14][15][18][20][21] - **制备路线**:硫化固态电池制备路线有液相法、固相法和碳热还原法,暂无明确最佳路线;碳热还原法有微量碳难除问题,液相法理论成本低,干法可能更具成本优势[16] - **市场情况**:行业主流产品安时数 60 - 100,市场进展比预期快;快充技术处于锂电池时代初期,提升功率方法有成本或安全问题;硅碳在动力市场放量有限,液体电解质基础上负极材料比例 3 - 5%[5][13][31] - **资本开支与商品化进程**:固态技术资本开支预计 2027 年小规模上车,2029 年商品化,2028 年大规模投产线建设加速;设备采购集中于正极干涂层、乳化物单独成膜及温等静压装置,柔性线和中试线阶段难连续生产[32][3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筛选硫化铁相关材料体系核心指标包括电导率、粒径控制能力、受潮后性能变化及恢复能力,更关注杂质类型[25] - 硫化物定点制造暂无明确领先者,B 公司、C 公司等第一梯队企业积极探索[26] - 锂金属负极技术有边际性突破但进展未显著加速,卤化物电解质突破更显著,商业化应用时间或不会提前至 2030 年前[27] - 全固态材料体系中聚合物电解质进展显著,用抗氧化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替代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形成离子传导通路,卤化物与正极材料合理比例为 30%:70%[28] -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未采用硫化物与卤化物参混方案,一汽和 BCB 等公司已开始尝试,参混比例 2:8 较好,每吉瓦时所需吨数未精确计算[29] - 锂金属对硅负极未来前景影响有限,硅负极容量损失源于 0.3 伏特能量密度损失,循环效率是问题,QuantumScape 表现突出[30]
【私募调研记录】守朴资产调研翔丰华
证券之星· 2025-06-04 08:12
公司调研信息 - 知名私募守朴资产近期对上市公司翔丰华进行了特定对象调研及线下交流 [1] - 翔丰华在固态/半固态电池领域储备了硅碳负极、硅氧负极材料技术,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 [1] - 公司采取适时采购、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加强与供应商战略合作等措施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 [1] - 现有石墨负极材料产能9万吨,四川遂宁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福建永安项目按计划推进 [1] - 客户包括LG新能源、国轩高科、比亚迪等 [1] - 硅碳负极已移交多家电池厂商测试,硬碳负极处于中试阶段,均计划2025年产业化试验 [1] - 中国锂电产业链对美国敞口较低,关税实质影响有限 [1] - 公司对未来前景和可转债偿付能力有信心,本年度可转债评级现场考察工作已完成 [1] - 2024年已通过德国大众各项审核并供货,SKon、松下处于产品认证及小批量试产阶段 [1] - 已披露的股东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或已届满,未来若有相关计划将及时披露 [1] - 目前暂无引入战略投资者计划,若有相关计划将及时披露 [1] - 公司与行业权威专家及战略客户建立长期合作,持续开展负极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与工艺优化 [1] 机构背景 - 上海守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 [2] - 公司为私募证券类基金管理人,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及控股股东为翟建业 [2] - 主要经营范围为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专注于债券投资业务 [2] - 主要合伙人具有银行、证券等大型机构近十年债券投资经验 [2] - 截至2019年10月底,管理产品数量17只,管理净资产规模近70亿元 [2]
翔丰华(300890) - 300890翔丰华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30
2025-06-03 16:36
产品进展 - 公司储备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硅碳负极产品已移交多家电池厂商测试,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硬碳负极处于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产业化试验;硅碳、硅氧负极可用于固态、半固态电池,产品已移交测试,计划2025年小批量试产 [1][4][7] 原材料应对 - 公司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选择适当时机采购并合理备货,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加强与供应商合作降低成本影响 [2] 产能情况 - 公司目前石墨负极材料产能9万吨,四川遂宁蓬溪县6万吨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福建永安市项目按计划推进 [3] 客户资源 - 公司下游客户包括LG新能源、国轩高科、比亚迪等,海外方面2024年已通过德国大众审核并供货,SKon、松下处于产品认证及小批量试产阶段 [3][7] 政策影响 - 中国锂电产业链对美国敞口低,公司产品出口审批正常,关税实质影响有限 [5] 转债评级 - 公司认为下游锂电池行业有增长空间,客户资质好,应收账款回款可控,偿债能力指标稳定,对可转债偿付有信心,评级结果待后续公告 [5] 减持与投资计划 - 已披露的股东减持计划已完成或届满,未来若有将按规则披露;目前暂无引入战略投资者计划,后续若有将按要求披露 [7] 技术合作 - 公司与行业权威专家及战略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负极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与工艺优化 [7]
北京硅碳负极公司完成数亿元融资
起点锂电· 2025-05-04 17:04
公司融资动态 - 壹金新能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由国投招商领投 国中资本联合投资 [1] -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硅碳负极产能建设 加速产品研发和应用场景落地 [1] - 公司计划新增万吨硅碳年产能 进一步巩固在下一代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优势 [1][2]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锂电池材料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与生产 核心产品包括硅基负极材料 高镍三元正极及固态电池技术 [1] - 业务覆盖消费电子 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 [1] - 已获得宁德时代 上汽集团 欣旺达 基石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 并导入宁德时代 比亚迪 ATL等大厂供应链 [2] 公司背景与产能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总部位于中关村科技园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 - 目前拥有江西宜春和山西太原两大生产基地 [2] - 硅碳负极材料主要满足新能源汽车 消费电子 机器人等行业对高比能电池材料的爆发式需求 [1]
贝特瑞(835185):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新技术持续推进
东莞证券· 2025-04-30 15: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业绩承压但负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2025Q1业绩下降速度放缓,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研发成果获市场认可,预计2025 - 2026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11元和1.36元,对应PE分别为18倍和15倍 [1][4][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37亿元,同比-43.32%;归母净利润9.3亿元,同比-43.76%;扣非归母净利润9.13亿元,同比-42.2%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92亿元,同比-3.88%;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19.2%;扣非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35.77% [1] 公司业务情况 - 2024年负极材料销量突破43万吨,同比正增长,产品收入106.92亿元,同比下降13.04%;正极材料销量下滑至约2万吨,营收30.79亿元,同比下降74.99%;其他品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80%,营业成本增长105.06%,毛利率下降 [4] - 截至2024年末,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57.5万吨/年,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6.3万吨/年 [4] 2025Q1财务指标情况 - 2025Q1毛利率为22.78%,同比上升1.7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07个百分点;净利率为6.23%,较上年同期下降0.05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0.61个百分点 [4] - 2025Q1期间费用为3.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72万元;期间费用率为9.04%,较上年同期上升2.39个百分点 [4] 公司战略布局情况 - 2024年成功推进印尼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启动印尼二期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建设,在摩洛哥启动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4] 公司研发成果情况 - 硅基负极材料领域,硅碳负极材料已开发第六代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技术开发和量产,比容量达1,500mAh/g以上;2024年新一代硅基负极产品打入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CVD硅碳产品预计2025年批量供应 [5] - 快充负极材料领域,创新推出T石墨负极产品,兼具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及高低温性能优势,已向客户送样并获认可 [5] - 氢能与钠离子电池材料领域,自研燃料电池扩散层、催化层多款关键材料,已在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上商业化应用;新推出的BNS - O3B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可达150mAh/g,压实密度大于3.4g/cc [5] 公司盈利预测情况 |科目(百万元)|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14,237|15,660|18,793|21,799| |营业总成本|12,894|14,447|17,170|19,884| |营业成本|10,960|12,215|14,470|16,786| |营业税金及附加|110|126|139|168| |销售费用|72|76|90|107| |管理费用|849|886|1,091|1,266| |财务费用|130|282|338|360| |研发费用|772|861|1,042|1,197|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230|-84|-84|-84| |资产减值损失|-266|-68|-147|-179| |营业利润|1,149|1,533|1,880|2,207| |加:营业外收入|3|6|6|6| |减:营业外支出|8|10|5|5| |利润总额|1,144|1,530|1,881|2,209| |减:所得税|197|237|291|342| |净利润|946|1,293|1,590|1,867| |减:少数股东损益|16|47|58|68| |归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30|1,246|1,532|1,799| |摊薄每股收益(元)|0.83|1.11|1.36|1.60| |PE(倍)|24|18|15|12| [6]
硅基负极4大企业获资本加注
起点锂电· 2025-04-07 18:35
硅基负极产业化进展 - 头部负极企业如贝瑞特、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加速技术攻关及项目落地,推动硅基负极低成本化[2] - 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快充电池等技术成熟度提升,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布局释放硅基负极需求信号[2] - 高端数码、电动汽车、无人机市场爆发驱动硅基负极商用提速[3] 资本关注与融资动态 - 2025年3月以来硅基负极领域至少4家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数量和金额显著高于其他赛道[4][5] - 北京壹金新能源完成B轮融资,聚焦硅基负极材料及固态电池技术,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并在江西建设千吨级生产线[6][7] - 四川华宜清创完成A轮融资,独创"一步法"硅碳负极制备技术,已实现2000mAh/g容量硅碳负极量产[8][9][10] - 合肥启宸新能完成天使轮融资,研发多孔碳/硅碳负极材料,一期千吨级产线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11][12][13] - 苏州纽姆特纳米完成B轮融资,专注流化床反应器研发,解决硅基负极生产一致性问题[14][15][16][17][18] 市场现状与挑战 - 硅基负极价格显著高于传统材料:球磨法硅碳负极26万元/吨,CVD法硅碳负极88万元/吨,而高端人造石墨不超过6万元/吨[20] - 规模化生产降本是行业中长期发展主旋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