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孚能科技派发1.17亿订单!
鑫椤锂电· 2025-09-24 16:06
合作协议 - 山河智能控股子公司博邦山河与孚能科技签署采购框架协议 预计协议总金额不超过1.175亿元(含税)[1] - 孚能科技将向博邦山河采购磷酸铁锂电池负极材料及三元锂电池负极材料[1] 公司业务 - 博邦山河专注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含回收再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两轮车、数码产品等领域[3] - 博邦山河部分产品克容量超过355mAh/g 首效高于93% 循环性能优异[3] - 博邦山河成立于2018年 是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隶属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3] 交易性质 - 此次关联交易系日常生产经营所需 交易定价公允 不构成对公司独立性的影响[3] - 交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 不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利益的情形[3]
尚太科技:拟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负责境外焦类原材料供应商的探索、采购和贸易
格隆汇· 2025-09-16 19:57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在中国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 负责境外焦类原材料供应商的探索、采购和贸易[1] - 利用中国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 发掘更多品种的焦类原材料[1] - 满足自身以及行业的生产需求 把握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机遇[1] 原材料供应背景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原材料主要为焦类原材料 包括石油焦、针状焦以及经煅烧后的上述原材料等[1] - 焦类原材料主要为原油炼化过程中的各种渣油、重油为原料 经预处理、焦化工艺等生产得到的副产品[1] - 原材料与石油炼化产能密切相关[1] 全球产业格局 - 除中国外 全球石油炼化重点国家还包括美国、俄罗斯、中东地区国家等[1] - 这些地区本地缺少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 对焦类原材料的探索、开发及研究还有所不足[1]
杉杉,暴涨1079%,硅碳和多孔碳实现批量供货
DT新材料· 2025-09-04 07:3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8.58亿元,同比增长11.78% [4][5] - 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079.59% [4][5]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605.24% [4][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63亿元,同比增长111.60% [5] 负极材料业务进展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占据行业总出货量的21% [6] - 实现6C超充条件下批量出货,满足快充与高倍率产品需求 [6] - 新一代人造石墨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进入主流客户体系 [6] - 超长寿命储能负极产品进入量产阶段,预计下半年规模化放量 [6] 技术研发突破 - 攻克石墨大颗粒量产控制技术,强化性能一致性和制程可控性 [8] - 自主合成球形硅碳原料中的多孔碳,缓解硅体积膨胀问题 [8] - 硅碳负极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供应链 [8] 全球化与战略合作 - 芬兰1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完成环评公示,强化欧洲市场供应能力 [8] - 与Falcon Energy Materials plc合作切入天然石墨供应链 [8] - 与楚能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金额超百亿元,覆盖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领域 [7] 偏光片业务表现 - 偏光片业务实现销量与均价双增长 [9] - 高端LCD产品卡位超大尺寸电视市场,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 [9] - OLED TV偏光片实现稳定量产,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 [9] 行业技术趋势 - 负极材料技术从人造石墨向硅基负极演进 [8] - 储能市场兴起为负极材料打开新应用窗口 [6] - 快充与高能量密度需求推动产品升级 [6][8]
贝特瑞(835185):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领导者,海外基地建设与固态电池赛道布局扩容产业生态
华源证券· 2025-09-03 20:15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1.67亿元、14.53亿元和17.96亿元 对应PE为25.2倍、20.2倍和16.4倍 [5][8] 核心观点 - 公司是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领导者 通过海外基地建设与固态电池赛道布局扩容产业生态 [5] - 聚焦锂电负极、正极及新型材料研发生产 构建天然石墨负极、人造石墨负极、硅基负极、三元正极等产品矩阵 [5][7] - 围绕固态电池领域发布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等材料 为下一代电池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5][7][10] 行业分析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1175GWh 同比增长32.6% 其中数码电池出货量55GWh 同比增长14% [16][19] - 2024年中国动力锂电池销量791.3GWh 同比增长28.4% 预计2025年达935.2GWh [20][23] - 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260GWh 同比增长26.2% 预计2025年达310GWh [21][24] - 2020-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能由81.1万吨/年增长至354.6万吨/年 增长337% 中国产能占比96% [25][26] - 2024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335万吨 同比增长35% 预计2025年超过400万吨 [37][38] - 2024年磷酸铁锂材料出货246万吨 同比增长49% 占正极材料总出货量近74% [37][38] 产品结构 - 2024年中国负极材料中人造石墨占比87% 天然石墨占比12% 其他类占比1% [25][26] - 固态电池2024年全球渗透率约0.2% 预计2030年达10% [7][94] - 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 预计2027年达18GWh [95][98] 公司业务与财务 业务概况 - 公司深耕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研发创新 产品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三大领域 [7][40] - 主要客户包括松下、三星SDI、LG化学、SKI、村田、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国内外头部厂商 [7][65] - 2024年负极材料营收106.92亿元 正极材料营收30.79亿元 毛利率分别为27.76%和7.88% [7][61] - 2024年公司营收142.37亿元 归母净利润9.30亿元 [7][67] 产能与技术 - 截至2024年底累计获得授权专利692项 其中发明专利442项 [7][76] - 2024年负极材料产能利用率90.41% 正极材料产能利用率31.00% [7][77] - 截至2024年末负极材料在建产能18.5万吨 正极材料在建产能2万吨 [7][77] - 海外布局以印尼、摩洛哥为战略支点 印尼负极材料一期投产、二期启动 摩洛哥启动正负极材料项目 [7][45] 未来增长点 技术创新 - 开发高压实、低膨胀快充型新硅碳负极 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 [80][82] - 推出T石墨负极产品 具备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及高低温性能优势 [84] - 在氢能与钠离子电池材料领域推出燃料电池扩散层、催化层等多款关键材料 [84] - 发布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解决方案 包括高镍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等材料 [7][10][84] 市场地位 - 2018-2024年负极材料中国市场份额持续第一 2024年以超过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10][100][101] - 正极业务主要同业公司包括杉杉能源、当升科技、德方纳米、容百科技等 [7][107] 盈利预测 收入预测 - 负极材料:预计2025-2027年收入同比+13%/+18%/+16% 达120.82亿元/142.57亿元/165.38亿元 [9][116] - 正极材料:预计2025-2027年收入同比+10%/+21%/+20% 达33.87亿元/40.99亿元/49.19亿元 [9][116] - 天然鳞片石墨:预计2025-2027年收入同比+5%/+5%/+5% 达0.41亿元/0.43亿元/0.45亿元 [9][116] - 其他品种:预计2025-2027年收入同比+50%/+40%/+30% 达3.62亿元/5.06亿元/6.58亿元 [9][116] 盈利能力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1.67亿元/14.53亿元/17.96亿元 同比增长25.42%/24.52%/23.63% [5][6][116] - 预计2025-2027年ROE为8.93%/10.31%/11.68% [6][119]
锂电行情强势复苏,杉杉股份上半年核心业务盈利4.15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3:46
行业复苏背景 - 全球锂电行业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强势反弹 摆脱2024年低谷期 进入复苏-繁荣新阶段 复苏呈现全产业链协同增长特征 [2] - 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领跑 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 同比增长40.3% 直接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达477GWh 同比增长49% [2] - 储能赛道爆发式增长 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飙升至265GWh 同比增幅高达128% 主要受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调峰需求驱动 [2] 负极材料行业格局 - 负极材料行业呈现量价齐稳格局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产能优势挤压中小厂商生存空间 [5] - 新型产品产业化进程加速 快充负极 硅基负极 硬碳负极等走向量产 为行业增长注入新动能 [5] - 行业核心逻辑从去库存转向提盈利 需求弹性与动力电池 储能电池增长高度同步 [5] 公司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58亿元 同比增长11.78% 归母净利润2.07亿元 同比激增1079.59% [1][5]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74亿元 同比增长91.69% 环比增速显著 [5] - 两大核心主业合计净利润达4.15亿元 负极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1][6] 市场竞争地位 - 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 市场份额高达21% 相当于每5吨人造石墨负极就有1吨来自公司 [6] - 快充负极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领先 硅基负极和硬碳负极已实现批量出货 成为少数能规模化供应硅基负极的企业之一 [6] - 拥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客户群 包括宁德时代 比亚迪 LG新能源等 合作持续深化 [7] 技术与产能优势 - 在负极材料领域拥有授权专利359项 包括12项国际专利 234项国内发明专利和113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 采用一体化布局战略 在内蒙古 四川 云南建设生产基地 实现全流程覆盖 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7] - 自主研发第三代厢式炉石墨化工艺 提升装炉量和产品均一性 同时大幅降低能耗 [7] 供应链与全球化 - 与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等签署战略协议 保障针状焦 石油焦等核心原材料稳定供应 [7] - 芬兰1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项目通过EIA环评 建成后将辐射欧洲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 [11] - 与Falcon Energy Materials合作拓展天然石墨市场 完善全球供应链布局 [11] 政策环境支持 -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负极材料纳入重点支持范畴 [10] - 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细则刺激动力电池需求 间接拉动负极材料市场 [10] -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为储能行业提供市场化保障 带动储能用负极需求增长 [11] 未来增长动力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和储能抢装潮延续 锂电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12] - 下游对能量密度 快充性能要求提升 推动快充负极 硅基负极等新型产品需求快速增长 [13] - 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延续 头部企业竞争壁垒进一步强化 [13]
翔丰华(300890) - 300890翔丰华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0829
2025-08-30 23:06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市场价格低位,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成本承压 [2] - 2025年二季度盈利能力弱于上年同期,但较一季度明显好转 [2] - 下半年核心客户订单量增加,新客户预计第四季度放量,产能利用率提升,毛利率将改善 [2] - 上海碳峰产业园项目预计2026年初达到可租可售状态,招商工作积极推进中 [2] 客户与合作关系 - 与LG新能源、比亚迪、国轩高科等核心客户保持稳定合作 [2] - 新增动力电池客户极耀、储能电池客户楚能新能源 [2] 产能与项目建设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预计2026年7月完成,设备采购已基本完成 [2] - 6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预计2026年12月建设完成 [2] - 当前根据客户需求排产,产销平衡,无生产过剩导致库存问题 [3] - 下半年行业需求预期增长,产能与市场需求匹配 [3] 研发与产品规划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能量密度、低膨胀、长循环等新型负极材料 [2][3] - 布局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硬碳负极、石墨烯等新兴技术方向 [2][3] - 硅碳负极已具备产业化条件,与多家企业合作处于送样小试阶段 [3] 行业战略与展望 - 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面临下游去库存、供需失衡和价格下行挑战 [2] - 动力电池和储能下游需求长期增长趋势不变 [2] - 公司定位为以碳为基础元素的新型碳材料制造商 [2]
杉杉股份:上半年营收98.58亿元 双主业共振驱动业绩增长
中证网· 2025-08-29 21: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8.58亿元 同比增长11.78% [1] - 归母净利润2.07亿元 同比增长1079.59%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9亿元 同比增长605.24% [1] 主营业务结构 - 坚持负极材料与偏光片双主业协同发展战略 [1] - 两大核心业务合计贡献净利润4.15亿元 [1] - 偏光片业务在南京/广州/张家港布局10条全球领先产线 产能规模居全球前列 [2] 负极材料业务优势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量蝉联行业榜首 市场份额持续领先 [1]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占行业总出货量21% 稳居行业第一 [1] - 通过一体化产能释放和石墨化技术提升实现显著降本增效 [1] 偏光片业务布局 - 产线技术覆盖LCD/OLED多技术多应用多尺寸产品需求 [2] - 通过战略收购SP业务强化OLED偏光片及车载偏光片高端市场竞争力 [2]
杉杉股份:上半年净利增长超10倍 两大主业盈利4.15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19:5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8.58亿元 同比增长11.78% [2] - 归母净利润2.07亿元 同比增长1079.59%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9亿元 同比增长605.24% [2]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426% [2] - 两大核心主业合计实现净利润4.15亿元 [2] 负极材料业务 -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量蝉联全球榜首 [3] - 负极出货量占行业总出货量21% 稳居行业第一 [3] - 深度绑定CATL/比亚迪/LGES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 [3] - 快充产品市场份额持续领先 硅碳/硬碳负极实现批量供应 [3] - 拥有授权专利359项 在超充/硅碳前驱体合成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6] - 完成内蒙古/四川/云南一体化产能布局 实现规模化降本 [6] 偏光片业务 - 大尺寸LCD偏光片出货面积份额约34% 保持全球第一 [4] - LCD电视/显示器用偏光片市场份额均排名全球第一 [4] - 在全球拥有1832项授权专利(含境外专利1453项) [6] - 与京东方/华星光电/LG显示等面板厂商建立长期合作 [6] - 通过超大尺寸/超薄化/高对比度等差异化技术领先市场 [6] 行业背景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 同比增长37% [3] - 全球偏光片产能加速向中国聚集 预计2025年中国产能占比达65% [4] - 显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 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618大促/关税调整 [3] - 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持续拉动锂电池需求增长 [3][7] 公司战略优势 - 通过一体化产能释放/工艺优化/石墨化技术提升实现降本增效 [2][6] - 优化客户结构提升产能利用率 批量采购降低原料成本 [6] - 推进收购SP业务整合 提升偏光片业务运营效率 [6] -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
调研速递|尚太科技接受投资者调研,上半年多项指标增长亮点多
新浪财经· 2025-08-25 22:35
核心财务表现 - 总资产从2024年末92.65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末104.0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34% [2] - 净资产从2024年末62.65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65.2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19% [2] - 负极材料销售量从2024年上半年8.38万吨升至2025年上半年14.12万吨 同比增长68.49%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从2024年上半年3.57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4.79亿元 同比增长34.37% [2] 产能建设进展 - 北苏二期项目实现投产即达产、达产即满产 新增产能迅速转化为销售订单 [2] - 马来西亚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建设 [3] - 山西昔阳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建设 [3] - 预计2026年第二季度末至第三季度初陆续投产 2026年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规模超50万吨 [3]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硅基负极材料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已成立专项业务主体 [3] - 计划第三季度完成量产基地建设与大规模设备引入 [3] - 新一代负极材料产品市场增长空间打开 [2] - 强化差异化产品核心竞争优势 [2] 经营策略与现金流管理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降受下游客户付款方式、上游供应商付款要求及业务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 [4] - 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 公司向客户传导价格并精细化管理生产工艺 [4] - 提高生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比 尝试建立原材料与产成品价格联动机制 [4] - 存货余额上升因北苏二期投产致生产规模扩大 当前库存处于紧平衡状态 [4]
尚太科技(001301) - 001301尚太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1
2025-08-21 00:08
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总资产104.08亿元,较2024年末92.65亿元增长12.34% [2] - 2025年上半年净资产65.28亿元,较2024年末62.65亿元增长4.19% [2] - 2025年上半年负极材料销售量14.12万吨,同比增长68.49%(2024年同期8.38万吨) [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3.88亿元,同比增长61.83%(2024年同期20.93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79亿元,同比增长34.37%(2024年同期3.57亿元) [2] 产能建设 - 北苏二期项目2025年上半年高质量完成建设并实现满产 [2] - 马来西亚5万吨负极材料项目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开建 [5] - 山西四期20万吨一体化项目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开建 [5] - 预计2026年Q2末至Q3初新产能投产,届时总产能将超50万吨 [5] 技术研发 - 硅基负极材料已成立专门主体,计划2025年Q3完成量产基地建设 [4][5] - 人造石墨负极因性价比和综合性能优势保持市场主导地位 [3] - 固态电池相关技术(锂金属负极、硅基负极)持续投入研发 [3] 市场动态 - 2025年下半年市场需求预计旺盛,部分产品可能出现紧平衡 [3] - 境外销售收入2025年上半年实现大幅提升 [6] - 通过外协加工弥补自有产能不足,但综合成本将有所上涨 [3] 库存管理 - 存货余额上升主要因北苏二期满产导致半成品增加 [5] - 库存处于紧平衡状态,不存在明显高价库存压力 [5] - 高存货周转率限制库存水平提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