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福建舰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船厂六舰同造,美国加税围堵,五角大楼急了?
搜狐财经· 2025-08-20 01:34
最近网上流传一张大连船厂的卫星照片,把我看傻了——一个船坞里居然同时造着六艘大船!听说都是军舰,两艘是052D驱逐舰,四艘是更先进的055万吨 大驱。这玩意儿可不是玩具,055型去年在南太平洋执行任务时,连周边国家都盯着屏幕发愣。美国那边更慌,特朗普政府直接拍桌子,说要对中国造船动 手。 中国这边倒挺淡定。大连船厂那六艘军舰同时开工,说明技术、材料、设备全不缺,关键还能军民两用。比如说,造军舰的生产线转头就能造商船,效率是 美国的三倍。现在中国海军舰艇数量都超过美国了,人家航母有三艘,最新的福建舰还是弹射型,8万多吨,比美国福特号还大一圈。美国那边呢?福特号 电磁弹射老出故障,新护卫舰项目拖了三年还没影儿。 国际上炸了锅。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抱怨美国加税太狠,他们靠中国船运东西便宜又靠谱,现在成本一涨,小国家吃不消。更绝的是,不少船运公司开始绕开 美国港口,转去东南亚或非洲中转,美国这招反而加速了物流线路变化。美国国内船运协会急得在国会门口举牌抗议,说这政策是"自己抽自己耳光"。 网上有人说中国在搞核动力航母,国防部直接辟谣:"别信,我们按部就班。"但美国五角大楼还是坐不住,天天开会讨论对策。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 ...
奋楫前行!这些成绩与你我有关
搜狐财经· 2025-08-09 14:57
经济总量增长 - "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1] - 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1] -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前4年平均增速5.5%[1] 研发创新突破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4][6] - 实现多个"第一":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中国空间站"天宫"、月球背面采样的"嫦娥六号"、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飞行[4] -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4] 民生保障改善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7] -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至3.6人,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目录[7] - 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每5年增长1岁[7] 营商环境优化 - 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9][11] - 民营企业数量达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9][11] 生态环境建设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陕西省面积,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25%[12]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比"十三五"提高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达二类水质[12]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煤电,每3度电有1度为绿电,钢材原料20%来自废钢循环[12] 安全基础夯实 - 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黑龙江和河南两省面积总和[15][17][18]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1/3[15][18] - 拥有全球最大、门类最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15][18] 全球责任担当 - 单位GDP能耗4年累计降11.6%,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9][21] -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扩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19][21] - 以超大规模市场和制造能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19]
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攻坚时刻 必将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发挥作用
央视网· 2025-08-09 11:53
国防装备发展 - 福建舰成功完成模拟放飞试验,入列进入最后攻坚时刻 [1] - 福建舰作为"大国重器"将发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作用 [1] - 航母建设根据国家安全和装备技术发展需要推进 [1]
“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攻坚时刻”,国防部回应
券商中国· 2025-08-08 18:22
国防装备进展 - 福建舰成功完成模拟放飞试验 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的攻坚时刻 [1] - 国防部强调根据国家安全和装备技术发展需要推进航母建设 福建舰作为大国重器将发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作用 [3]
军工周报: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攻坚时刻,关注海洋装备投资机会-20250803
东北证券· 2025-08-03 18:14
行业投资评级 - 国防军工板块具备长期成长确定性,安全边际高 [4][43] 核心观点 市场表现 - 上周申万国防军工指数上涨0.08%,跑赢上证指数(-0.94%)、深证成指(-1.58%)和沪深300指数(-1.75%),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6 [2][13] - 板块PE(TTM)为84.92倍,子板块估值分化明显:航天装备146.02倍、航空装备76.50倍、地面兵装189.72倍、航海装备53.82倍、军工电子103.87倍 [2][21] - 板块总市值达2.59万亿元,成分股总营收5745亿元,净利润210亿元,资产负债率52.16% [7] 军工AI投资机会 - AI技术显著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在俄乌战争中Palantir数据分析平台将情报处理周期从数月压缩至分钟级,改写传统战争逻辑 [2][39] - 2024年底以来军工AI订单从个别公司突破转向特定领域集中释放,如导弹、无人机、数据链等,预计2025年全领域订单将爆发 [40] 海洋装备投资机会 - 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重点攻克滑跃与电磁弹射起飞的无缝转接技术优化 [3][41] - 福建舰是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2022年6月下水后已完成多次海试 [41] 低空经济产业 - 深圳市规划到2026年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开通1000条商业航线,实现"2小时同城、4小时跨城"服务 [32] - 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城际长航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全长82.9公里,运输效率比陆路提升60% [36] - 低空经济处于"政策+新产品商业化加速"双共振期,重点关注eVTOL和无人机领域 [37] 重点推荐标的 主机厂方向 - 洪都航空、中航沈飞、中航西飞、中直股份 [4][44] 军工新科技 - 联创光电、光启技术、中简科技 [4][44] 水下装备 - 亚星锚链、中科海讯、长盈通 [4][45] 导弹产业链 - 菲利华、国科军工、中兵红箭 [4][46] 军品钛材 - 西部超导 [4][47] 电子元器件 - 鸿远电子、航天电器 [4][48] 激光武器 - 锐科激光 [4][49]
最新披露:福建舰有望集齐“航母五件套”
财联社· 2025-08-01 11:19
航母五件套的核心组成 - 现代化航母战力核心由隐身舰载战斗机、多用途弹射舰载战斗机、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固定翼电子战机和反潜直升机构成[3] - 军迷将支撑航母综合战力的核心舰载机体系称为"航母五件套"[2] 航母五件套的技术与工业要求 - 集齐五件套需突破弹射、隐身等顶尖技术瓶颈[5] - 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从舰体到舰载机的量产[5] - 依赖长期巨额投入和专业人才梯队建设[5] 中国航母五件套的发展进展 - 歼-15T等舰载战斗机的公开亮相显示中国航母舰载机体系正在逐步完善[7] - 军事评论员预测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有望实现完整的"航母五件套"配置[7] 航母综合战力标准 - 成熟航母须具备制空、制海、预警、电子对抗及反潜等综合战力[1]
“十四五”成绩单彰显中国治理效能提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7-17 00:31
治理效能提升 -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后30分钟启动核心区域救援,数小时内救援飞机抵达,当晚受灾群众安置完毕[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提出到颁布仅用18个月[1][3]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取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1][4] - 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超40%[1] 科技创新突破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投入运营[5] - 大型LNG运输船技术全球领先,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5]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5] - 国产大飞机C919按国际适航标准完成研制并商业飞行[5] 经济发展成果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广东+江苏+山东经济总量[5] - 经济增量规模与日本全年GDP总量相当[5] 制度优势体现 - 全面从严治党显著提升领导力与执行力,解决多项历史遗留问题[7][8] - 全国一盘棋的组织动员能力在应急响应中持续强化[1][6]
(和音)点燃创新引擎 引领高质量发展——读懂中国经济何以破浪前行②
人民日报· 2025-07-15 05:49
科技创新成果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2]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高铁与交通技术 -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全球行业领袖探讨高铁发展未来 [1] - 雅万高铁圆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高铁梦",匈塞铁路改变了塞尔维亚的交通面貌 [3] - 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极大便利当地民众出行,助力地区发展 [3] 绿色技术与出口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 [3] - 中国绿色产品和技术加速出口,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潮流 [3] - 杂交水稻、菌草种植等技术加快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 [3] 航天与国际合作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成立 [1] - 中埃联合设计研制的埃及二号卫星在中国酒泉成功发射,巴基斯坦第二颗通信卫星在中国西昌成功发射 [4] - 中国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多边合作项目 [4] - 中国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4] - 嫦娥七号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 [4] 人工智能技术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可及 [3]
央广时评·成就十四五|从“第一”涌现 读懂中国创新突破的“必然”
央广网· 2025-07-12 19:06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多项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C919实现商业飞行等[1] - 创新成果得益于体系化布局、全社会协同发力以及人才梯队持续供给[3][4][6]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持续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7] 科技创新成果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1]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1]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1]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3] -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算力跃升百万倍[3] - 特高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3] 创新体系构建 -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3]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12.3%[3] - "揭榜挂帅"激励机制推动企业攻克核心技术[4] - 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车规级芯片等技术突破[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4] 人才支撑 - 中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第一[6] -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6] - 人才梯队化布局支撑创新可持续性[6] 未来发展展望 - 创新将持续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7] - 需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强化创新协同、完善人才梯队[7] - 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7]
中国连续15年制造业全球领跑,规模优势创新升级共推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2 10:50
核心数据与全球地位 - 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0.5万亿元,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约30%,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 [1] - 220余种主要工业品(如光伏组件、新能源车、船舶、工程机械)产量全球第一,涵盖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 [1] - 2024年货物出口总额6.16万亿美元,连续7年全球第一,全球50%钢铁、60%家电、80%空调依赖中国供应 [3] 全产业链优势 - 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666个工业小类,供应链自主可控率达90%以上 [3] - 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70台,全球第三,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3] 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C919大飞机、CR450高铁、深海探测装备实现自主突破,填补"卡脖子"领域空白 [4]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超1300万辆(占全球60%),光伏组件占全球80%份额 [4] - 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超400万),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9亿台,"灯塔工厂"达79家(占全球41%),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 [5] 新质经济与创新动能 - 2024年"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超24万亿元 [6]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68%,接近OECD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全球百强科创集群中国占26席 [7] 市场活力与全球化布局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民营企业增至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40%) [8]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86.4%,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支撑消费升级 [9] - 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50%,半导体自给率突破70% [9] 现存瓶颈与战略路径 - 80%先进制造业集群集中于东部,中西部依托新材料(如甘肃镍钴新材料)逐步崛起 [10] - 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产学研协同机制待完善 [11] - 聚焦量子计算、生物制造、深海科技(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投运),目标2030年全球制造业占比提至45% [12]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11.6%,零碳工厂、可再生能源装机超20.9亿千瓦 [13] - 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标准与技术(如秘鲁钱凯港降低贸易成本20%),巩固"制造+服务"双优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