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
搜索文档
国台办:人民海军日益强大,将更强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新华社· 2025-11-12 12:01
国防建设成就 - 公司进入"三航母时代",包括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 [1] - 该成就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进展,标志着军队向世界一流迈进 [1] - 福建舰是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其入列标志着相关时代的来临 [1] 战略能力与影响 - 海军力量日益强大,将更强有力保卫国家海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 相关进展将挫败任何侵犯和分裂中国神圣领土的势力和图谋 [1] - 相关进展引发高度关注,被评论为彰显了新质生产力与国防实力的显著提升 [1]
玉渊谭天:福建舰会去印度洋大西洋等更远的海,航母生产将进入量产阶段
华尔街见闻· 2025-11-07 18:57
福建舰入列的战略意义 - 福建舰入列后计划前往台湾海峡、南海和西太平洋进行部署 [1] - 入列后的最大区别在于实战化能力的提升 [1] - 福建舰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将扩展至东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如关岛、夏威夷、澳大利亚附近 [1] 福建舰的性能与部署优势 - 相较于辽宁舰和山东舰,福建舰不将西太平洋视为远海,显示其更强的活动范围 [1] - 在相同部署距离下,福建舰凭借性能提升可实现更长的部署时间 [1] -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和多型号舰载机已成为航母的标准配置 [1] 中国航母发展的未来规划 - 福建舰入列被视为常态化部署航母的第一步 [1] - 航母型号“001”、“002”、“003”代表不同型号,003型是一个成熟的平台,为后续优化和量产奠定基础 [1] - 随着航母数量增加,将实现特定点位的长期、常态存在,形成移动的海上堡垒 [1] - 航母编队属舰搭配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1]
三航母时代,来了
财联社· 2025-11-07 14:31
福建舰的技术突破与战略意义 - 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跻身世界前列[1] - 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4][6] - 在九三阅兵中受阅的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完成在福建舰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10][12] 福建舰的成长历程与关键节点 - 2022年6月17日下水,命名为福建舰舷号18[6] - 2022年9月23日按计划开展系泊试验[8] - 2024年5月1日进行第一次海试,为期8天,完成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测试,符合预期目标[8] 电磁弹射技术的作战优势 - 战斗机可满载燃料和弹药起飞,直接提升战机作战能力[18] - 具备搭载固定翼舰载预警机能力,大幅提升预警探测和指挥调度能力[18] - 电磁弹射器可控制弹射力度,使运输机、无人机等各类机型都能弹射起飞,作战模式更灵活[18] 三航母时代的战略影响 - 入列后大幅提升人民海军近海防御和远海护卫作战能力,人民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16] - 可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同时运用航母兵力,航母编队机动性更强,安全纵深更广阔[20] - 福建舰、山东舰、辽宁舰三艘航母可进行轮换,在航母平台运用方面永远有后备军[17][22]
与航母一起,挺进深蓝(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㉒)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历程 - 作者先后服役于深圳舰、辽宁舰和山东舰,亲历了中国海军主力战舰的发展过程 [1][2][3] - 辽宁舰在建造初期舱室条件简陋,通过持续实干完成搭建和调适,实现了歼-15舰载机的首次成功着舰 [2] - 山东舰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入列”到“能战”的升级,并不断刷新舰载机连续起降的最大架次纪录 [3] 航母运行与舰载机起降保障 - 航母机电深舱的工作环境具有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特点,需维护保养全舰的电路、管线、轮机和电机等设备 [1] - 舰载机在航母上着陆是极高难度的操作,其成功关键取决于尾钩能否在“一瞬间”钩住阻拦索 [3] - 为确保舰载机起降绝对安全,安全检查次数超过规定标准两倍,强调细致排查每一处细节 [3] 社会影响与公众反响 - 今年7月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市民可登舰参观,离港时香港同胞在玉桂山顶以“军强民乐”回应“国安家好” [3] - 在维多利亚港两岸,人们挥舞国旗久久不愿离去,体现了国家富强带给公众的民族自豪感与发展自信心 [3] - 大国重器的诞生激荡起亿万人民的参与感,被视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1][3]
福建舰已完成多次海试,全舰状态非常好,进度远超预期!新舰载机已具备实战能力,激动人心的时刻指日可待
中国基金报· 2025-09-27 21:23
福建舰技术状态与海试进展 - 福建舰是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的弹射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并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 [1] - 该舰于2022年6月17日下水,2024年5月8日完成首次为期8天的航行试验,测试了动力及电力等系统设备并达到预期效果,随后在一年多时间内完成多次海试,进度远超预期 [1] - 截至2025年9月,福建舰已完成三型舰载机的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新舰载机已具备实战能力,全舰状态非常好并已达到技术要求 [1][2] 航母编队作战能力提升 - 福建舰可与山东舰或辽宁舰组成双航母编队,形成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其效果远超简单的1+1>2 [2] - 福建舰可搭载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从而提升整个舰载机编队的协同作战和环境感知能力,并为其他航母提供互为备份的支持,例如在一艘航母无法回收舰载机时,另一艘可充当临时海上移动机场 [2] - 人民海军即将进入三航母时代,三艘航母将大幅提升海军的远海护卫和防卫能力 [1][2]
福建舰已完成多次海试,全舰状态非常好,进度远超预期!新舰载机已具备实战能力,激动人心的时刻指日可待
中国基金报· 2025-09-27 20:36
福建舰技术性能与海试进展 - 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舷号18,于2022年6月17日下水,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2] - 2024年5月8日,福建舰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测试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并达到预期效果,随后在2025年9月12日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从首次海试至完成关键弹射试验仅用一年多时间,进度远超预期[2] - 福建舰已完成三型舰载机的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平台状态良好且达到技术要求,其舰载机已具备实战化能力,标志着人民海军即将进入三航母时代[2][4] 多航母编队协同作战能力 - 福建舰可与山东舰或辽宁舰组成双航母编队体系,形成远超1+1>2的联合作战能力,通过协同作战大幅提升海军的远海护卫和防卫能力[2] - 福建舰配备的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可弥补山东舰和辽宁舰缺乏舰载预警机的短板,提升整个舰载机编队的环境感知能力,并实现两艘航母舰载机的互为备份,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3][4] - 在作战中,若一艘航母的舰载机无法着舰,另一艘航母可充当临时海上移动机场,提高任务灵活性和生存能力,例如A航母舰载机可降落在B航母上[3][4]
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
央视新闻· 2025-09-27 16:10
福建舰技术规格与建造进展 - 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舷号18,于2022年6月17日正式下水,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1] - 该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 [1] - 2023年11月30日,福建舰正在开展系泊试验 [1] - 2024年5月8日,福建舰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顺利返回江南造船厂码头,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 [1] 海试进程与能力形成 - 从2024年5月启动首次海试,至2025年9月宣布完成关键弹射试验,在一年多时间内顺利开展多次海试,进度远超预期 [3] - 福建舰三型舰载机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已完成,标志着人民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 [3] - 2025年9月12日,福建舰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 [4] - 航母福建舰已经完成了多次的海上测试,全舰状态非常好,已经达到了技术要求,平台和舰载机均靠谱,新的舰载机已经具备了实战化能力 [7] 多航母编队协同作战前景 - 福建舰与山东舰或辽宁舰可以构成双航母编队体系,形成更为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效果超越简单的1+1>2 [5] - 福建舰上的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可以带动山东舰和辽宁舰上的舰载机编队进行协同作战,提升整个舰载机体系的环境感知能力 [5] - 双航母编队可起到互为备份的作用,例如当一艘航母的舰载机无法着舰时,另一艘航母可扮演临时海上移动机场的角色,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5] - 拥有三艘航空母舰将大幅提升人民海军的远海护卫能力和防卫能力 [3]
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
财联社· 2025-09-27 16:05
福建舰技术规格与性能 - 为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舷号18,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1] - 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 [1] - 于2022年6月17日正式下水 [1] 福建舰测试与试验进展 - 2023年11月30日正在开展系泊试验 [2] - 2024年5月8日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期间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测试,达到预期效果 [2] - 2025年9月12日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任务 [4] - 从2024年5月启动首次海试至2025年9月,在一年多时间内顺利开展多次海试,进度远超预期,并宣布完成关键弹射试验 [6] 舰载机与作战能力形成 - 三型舰载机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已完成,全舰状态非常好,已达到技术要求 [6][9] - 新的舰载机已经具备了实战化能力,平台和舰载机均表现可靠 [9] 多航母编队协同作战前景 - 福建舰与山东舰或辽宁舰可构成双航母编队体系,形成更为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效果远超简单的1+1>2 [7] - 福建舰可搭载空警-600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提升山东舰和辽宁舰舰载机编队的协同作战和环境感知能力 [7] - 双航母编队可实现舰载机互为备份,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例如一航母舰载机可在另一航母上着舰 [7] - 人民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拥有三艘航空母舰将大幅提升远海护卫能力和防卫能力 [6]
中国花了20年,吃透乌克兰军工技术,唯独留下了一个最大遗憾!
搜狐财经· 2025-09-01 11:50
历史背景与行业格局 - 乌克兰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承约三分之一军工遗产 包括超过3000家大型军工企业、数千辆坦克与装甲车辆、数百艘战舰以及图-160战略轰炸机等核心资产 [1] - 因经济崩溃 乌克兰无力维持庞大军工体系 导致工厂停摆、专家失业 先进装备成为急需出售换取资金的资产 [1] 技术引进与人才合作 - 中国于1992年启动"双引工程" 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和人才推动军工现代化 截至2006年从乌克兰引进专家超过2500人 参与超过2000项重大军工项目 [3] - 为保障专家工作 中国提供丰厚待遇并在陕西修建乌克兰风格生活区与科研区 以细致安排赢得信任 [3] 核心装备与技术突破 - 中国通过收购乌克兰"瓦良格"号半成品航母(耗资2000万美元)及获得全套图纸 在乌专家协助下掌握航母设计与建造技术 经7年改造后于2012年交付辽宁舰 [4] - 基于乌克兰提供的苏-33原型机T-10K 中国研制出歼-15舰载机 并于2012年实现辽宁舰起降 形成完整舰载作战能力 [4] - 乌克兰"曙光-机器设计"联合体提供燃气轮机技术 帮助中国突破动力系统瓶颈 实现QC-280燃气轮机国产化 支撑055型万吨驱逐舰等战舰性能提升 [4] - 引进乌克兰"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艇显著增强登陆作战能力 安东诺夫专家协助运-20大型运输机研发 马达西奇公司为L-15教练机提供航空发动机技术支持 [4] 战略合作受阻与行业启示 - 中国曾尝试引进乌克兰19架图-160战略轰炸机(飞行速度超2马赫、作战半径7000公里) 因美俄干预导致交易失败 最终多数飞机于1999年被销毁 [6] - 2016年中国企业收购马达西奇计划因美国干预及乌克兰国有化而失败 后续俄乌冲突彻底摧毁其产能 [7] - 合作经历表明:涉及战略核心的技术转让易受国际格局阻断 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
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10:56
公司背景与规模 - 公司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10月成立的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历经多次体制调整后于1982年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 - 公司拥有超万亿元资产和近20万员工,具备全球领先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造船新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 - 公司业务覆盖军工装备、民用船舶、高端船海装备及配套产品,并延伸至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2] 军工装备制造能力 - 公司承担中国海军全部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包括航空母舰(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核潜艇、075型两栖攻击舰、055驱逐舰等核心装备 [4][6][8][10][12][14] - 公司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的完全自主化 [8] - 公司生产的055驱逐舰推动海军驱逐舰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 - 公司成功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最多载客5246人),并完成第二艘邮轮"爱达·花城号"命名 [21] - 公司建造的24000箱级双燃料集装箱船可承载22万吨货物,采用绿色动力技术 [23] - 公司设计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000米,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18] - 公司开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10909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5] - 公司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可连续破除1.5米冰层 [27] 新兴技术与产业拓展 - 公司发布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单缸功率达64500千瓦,甲醇替代率超9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5% [30] - 公司建成18兆瓦海上风电机电传动系统研发试验平台,支撑大兆瓦海上风电发展 [32] - 公司开发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推动绿氢规模化生产 [34] - 公司实现4N5级高纯海绵钛量产,钛铸件在船舶领域市占率超90%,并突破600℃高温钛合金工业化量产技术 [36] 行业地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培育了全球先进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3] - 公司集齐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三大造船工业"明珠",标志中国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 [21] - 公司以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为目标,聚焦主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