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箐两优3261
icon
搜索文档
“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从粒粒良种,到仓廪充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4 15:41
作为全国再生稻的重要产地,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超40万亩。近年来,当地推 广"中稻+再生稻"生产模式,选育"甬优4949"等高产突破性品种,在水稻增产上取得新突破。前不久, 富顺县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进行实割实测,再生稻亩产达到494.81公斤,加上此前测产中稻亩产 807.13公斤,合计亩产突破1300公斤。 "这茬稻子收得好,不仅亩产增了,每斤还能多卖些钱。"聊起今年的粮食收成,富顺县龙万乡五余 村粮农幸享芳挺满意,"新品种稻子穗粒多,长得壮实、带劲。" 中国有句农谚:"籽种好,一半谷"。 "十四五"时期,中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 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 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风味香甜的西瓜、 番茄、苹果等新品种,让越来越多水果吃起来更美味。五年来,打好种业翻身仗迈出坚实步伐,优质高 效的"中国种",让中国人的粮袋、果篮、肉库更加充实、丰富。 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日前在陕西举行。图为观众在会上参观了解作物种子。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95%,多个品种打破国外种源依赖——从粒粒良种,到仓廪充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4 15:40
中国有句农谚:"籽种好,一半谷"。 "十四五"时期,中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 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 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风味香甜的西瓜、番茄、苹 果等新品种,让越来越多水果吃起来更美味。五年来,打好种业翻身仗迈出坚实步伐,优质高效的"中 国种",让中国人的粮袋、果篮、肉库更加充实、丰富。 主要口粮一批突破性品种育成 小麦是另一大口粮,占全年粮食产量20%左右。在小麦生产中,赤霉病极大影响着整体产量。其中,江 淮、黄淮等麦区是赤霉病常发重发区,每年需防控面积超3亿亩次。 "十四五"时期,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支持下,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53"成功育成。该品种的育 成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说,"扬麦53"是聚合多个抗病基因育成的抗赤霉病 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增产10.13%,实现了抗赤霉病、抗白粉病与高产优质的协同提 升,标志着我国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审 ...
三亚:向种突破,向海图强|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9:11
南繁种业集群发展 - 崖州湾科技城已从传统南繁基地升级为集科研、生产、销售、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南繁硅谷”,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超70%经过南繁孕育[1] - 科技城引入中种集团、国投种业、隆平生物等20余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和百余家种业生态圈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业产业集群[3] - 科技城整合24家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形成“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本地科研机构”的多层次科研创新体系,为育种提供全链条服务以降低研发成本并加速成果转化[3] 人才与创新资源集聚 - 崖州湾科技城吸引了5位种业领域院士全职入驻,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累计引进1300余名南繁领域高层次人才[4] - 引入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10家涉农高校分支机构,设置60余个专业,累计招录农业方向研究生2178人[4] - 建成海南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种业相关专利加速授权,2024年试点单位赋权成果数量达230多项[4] 种业科技创新成果 - 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取得突破,“金丝优98香”在5‰盐水浓度下亩产达327.2公斤,“箐两优3261”在3‰至5‰盐水浓度下亩产超400公斤[1][4] - 截至2024年12月,南繁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登记18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亿元[4] 深海科技研发进展 - 2024年7月,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成功完成海试,首次突破国内深海采矿车海试水深4000米大关[5] - 三亚崖州湾距离1000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距离2000米水深海域248公里,科考船可当天往返,为深海研发提供极大便利[7][8] -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上海交大深海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入驻,培育了开放共享的深海科技创新生态[8]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一粒种子”到“万里海疆” 三亚崖州湾崛起科创新高地
新华社· 2025-09-27 17:18
农业科技创新 - 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金丝优98香在5‰盐水浓度下亩产达327.2公斤 箐两优3261在3‰-5‰盐水浓度下亩产超400公斤 [1] -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于2021年5月12日揭牌成立 吸引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种子集团 隆平生物等顶尖机构入驻 [1] - 崖州湾科技城提供从科研 种植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服务 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并加速育种成果转化 [2] 深海科技发展 - 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于2024年7月完成海试 突破国内深海采矿车4000米水深大关 [2] - 三亚崖州湾具备独特区位优势 距离1000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 距离2000米水深海域248公里 科考船可当天往返 [2] -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 上海交大深海研究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 招商局集团等重点机构已入驻 构建开放共享的深海科技创新生态 [2] 产业集群建设 - 崖州湾科技城在5年内从海边荒滩发展为现代化科创高地 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1] - 科技城通过集聚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 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跨越式成长 [3] - 产业集群效应加速释放 为育种创新和深海研究提供强大协作平台 [1][2]
我国首个适宜滨海盐渍地 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品种在三亚选育成功
海南日报· 2025-04-23 09:33
海南日报三亚4月22日电(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4月22日,耐盐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箐 两优3261"现场观摩与成果转化交流会在三亚举行,此举标志着我国首个适宜滨海盐渍地大面积推广种 植品种成功选育。 "'箐两优3261'不仅适合盐渍地种植,也适合在非盐地推广。2023年至2024年,该品种参加湖南、 湖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新品种展示,非盐渍地常规条件下种植的平均亩产达650公斤。"国家耐盐 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唐文帮透露,今年该团队计划在沿海盐碱地安排25个示范点,在湖南、江西、 湖北及华南非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安排30个示范点,推广种植面积约5万亩,全面展示新品种的特点和适 应性。 "'箐两优3261'在乐东土壤盐度3‰的盐渍地示范种植多年,亩产可达450公斤,而且易管护。"海南 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说。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水稻基本条件的盐碱地约1亿亩,滨海盐渍地病虫害严重,急需 抗虫耐盐碱的新品种。"箐两优3261"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创新成果,2024年通过国家 审定,具有比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在全生育期3‰—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亩产突破4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