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终身质保
icon
搜索文档
看厂家话术买车的用户,已经遭遇了背刺
36氪· 2025-07-09 18:36
车企营销承诺与兑现问题 - 车企推出高保值回购、智驾保险、终身质保等营销策略瞄准消费者购车痛点,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严苛标准、文字游戏和推诿现象[1][4][9] - 小鹏推出239元/年的智驾保险,最高赔付100万元,但实际补偿需扣除交强险和商业险赔付部分,车辆损失仅按定损金额10%补偿[4][5] - 三年保值换购政策中,4S店常以未签署合同、拖延验车等理由拒绝执行,某车企回购公司涉及百余人维权,单辆车亏损超10万元[6][7] 终身质保与自燃承诺的局限性 - 终身质保限制首任车主、强制4S店保养且排除易损件,维修成本高且易因非原厂配件失去资格[9] - 别克E5承诺一年内三电自燃1:1赔付新车,但未明确事故鉴定标准,且法律已规定生产者需对质量缺陷担责[9][10] 行业利润结构与售后布局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2025Q1降至3.9%,经销商盈利比例不足40%,但售后业务毛利率高达46%-59%[11][13] - 中升集团售后业务贡献126.51亿元毛利润(毛利率46.2%),AutoNation售后毛利率达59.53%,主机厂通过终身质保绑定售后收益[13][14] 政策可持续性与行业影响 - 保价承诺依赖企业信用对抗市场贬值,行业残值崩溃时难以为继,如同"螳臂当车"[16] - 碎片化政策缺乏执行细则和第三方监督,短期获关注但长期消耗消费者信任,市场将筛选真正履约企业[16]
观车 · 论势 || 警惕行业创新背后的风险暗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公司动态 - 蔚来汽车在官方App新增线索征集功能入口 重点聚焦免费换电权益的违规使用行为 依据相关协议条款 部分首任车主享有的特定权益仅限于个人非运营场景下使用 [1] - 近期出现的权益滥用乱象包括车辆被用作工地供电设备或进行电量套利交易等不当行为 单次换电成本约50~80元 违规高频使用可能导致单用户年损失超3万元 换电业务亏损同比激增80% 年度缺口达12亿元 [1] - 公司表示不会单纯以行驶里程作为运营用途判定依据 体现对用户多样化用车需求的尊重 但判定标准仍不够明确和完善 目前主要依靠车主举报和人工核实 [2] 商业模式分析 - 公司以"用户企业"作为战略锚点 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权益本是构筑品牌"护城河"的重要举措 但过度依赖补贴营销 忽视权益流动性的有效管控 暴露出创新与风控间的严重失衡 [1] - 换电模式作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健康持续发展关乎广大车主的切身利益 [2] - 在补贴退坡带来的财政压力下 公司既要通过服务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需警惕陷入资本驱动的短视陷阱 [4] 行业影响 - 事件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创新狂飙中暗藏的风险暗礁 将企业商业模式漏洞、行业监管缺位及用户权益认知偏差等深层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 [1] -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快速扩张 车企推出的"终身质保"和"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展现出"双刃剑"效应 当电动汽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 这些权益承诺可能变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2] - 行业缺乏与权益规模相匹配的风控体系 既缺乏对异常使用行为的智能监测手段 也未建立清晰的责任追溯机制 陷入"放养式管理"的治理困局 [2] 行业发展趋势 - 监管盲区与履约困境的双重压力撕开了行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企业过度追求用户增长而忽视规则体系的韧性建设 导致权益边界模糊、责任界定不清 [3] - 业界需凝聚共识 共同抵制无底线承诺与竞价 通过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防范个别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3] - 构建与业务规模相适配的风险防控体系 已成为车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4] 用户教育 - 部分车主对权益规则的认知偏差成为滥用行为滋生的温床 公司应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活动等多元渠道 强化用户对权益边界与使用条件的理解 [4] - 让用户在享受权益的同时明晰责任义务 才能从源头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4]
小米汽车发文提示假车险!缘何总有用户“上当”
北京商报· 2025-06-08 20:34
假车险现象与识别 - 假车险主要表现为将"保险"表述为"保障"或"服务",且保费明显低于常规车险,由非保险机构提供,合同不受保险法保护 [1][3] - 假车险机构无合法经营资质,无资金储备要求,偿付能力无监管,可能出现大规模赔付时跑路的情况 [3] - 识别正规保险需注意:出单主体为保险公司、保费支付至对公账户、保单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而假保单多为服务公司或物流公司出具 [4] 新能源车险市场现状 - 新能源车险因价格高、续保难问题突出,尤其网约车等高使用频率车辆出险频次高,推高保费 [6] - 车辆统筹服务因门槛低、价格低吸引车主,但存在合同无保障、理赔难、机构跑路等风险 [4][6] - 新能源车企布局保险业务,如比亚迪推出"三电终身质保+充电桩责任险",蔚来整合"保险+服务"模式 [9] 监管与行业应对措施 - 金融监管总局拟扩大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至[0.5—1.5],允许更灵活定价以降低费用 [7] - 官方平台"车险好投保"上线3个月承保50.66万辆新能源车,提供4948.12亿元保障,解决投保难问题 [8] - 监管需加强资质审查与联动执法,行业需普及保险知识并优化定价机制 [6][7] 车企保险创新与挑战 - 车企推出智驾相关保险产品,如小米计划提供最高300万元智驾保障,赛力斯覆盖8个智能驾驶场景 [9] - 创新面临责任界定难、数据缺乏、消费者认知低等障碍,部分产品仅为附加服务权益 [10] - 建议加强多方合作共建数据平台,并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险种创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