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氢氨醇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正“爬坡过坎”
中国电力报· 2025-06-03 17:37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在建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1] - 氢氨醇一体化模式结合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氨及绿色甲醇合成等环节 [1] - 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达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2]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 国家六部门2024年发布指导意见鼓励低碳氢替代高碳氢,探索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 [3] - 地方政府提供前期费用补贴、投资奖励及最高500万元/年的绿氢生产补贴 [4] - 内蒙古对风光制氢项目免征系统备用费和政策性交叉补贴,降低发电成本 [4] 技术与成本挑战 - 绿氨平准化成本约4200元/吨,其中氢气成本占比86%(绿氢20元/千克测算) [6] - 灰氨市场价300-450美元/吨,绿氨售价800美元/吨以上,存在显著绿色溢价 [7] - 生物质收储存在分散性、运输成本高及掺假问题,影响绿色甲醇经济性 [9] 产业协同与基础设施 - 需构建创新平台加速技术研发,完善绿色认证标准及碳交易机制 [11] - 重点投资氢氨醇运输管网、港口储运设施,与油气管网统筹建设 [11] - 探索专业化生物质收储公司模式,通过股权合作提升原料稳定性 [11] 未来展望 - 预计氢价降至12-15元/千克时可实现绿氨对灰氨的规模化替代 [8] - 政策完善与技术优化将推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机遇期 [12]
李京光:政企协同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
中国电力报· 2025-05-28 09:58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驱动因素 -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碳减排压力与低碳转型刚性约束,超四分之三碳排放集中于能源电力、工业制造及交通运输领域,航运业年碳排放超10亿吨,绿色氢氨醇为零碳燃料载体,在航空煤油合成、船舶动力燃料等领域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2] - 新能源储能与消纳需求推动,氢氨醇生产通过电能—化学能转化,将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存储的氢基能源载体,具备跨周、跨季节调节能力 [2] - 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为规模化提供基础,电解水制氢技术迭代加速,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制氢、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生产匹配技术难点逐步攻克 [2] - 市场需求逐渐明确,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启动绿氢、绿氨采购招标,航运、航空领域强制性减碳政策出台,航运龙头企业寻求绿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应 [3] 我国氢氨醇产业发展现状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氢氨醇一体化成为清洁能源消纳与创新发展重要路径,截至2024年底在建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1] - 欧盟绿色认证体系与碳核算标准等规则挤占我国产品出海空间,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速,需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醇到多元化应用的国内产业链 [1] 出口环节面临阻碍 - 欧盟可再生能源溯源认证机制对氢基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设定严苛标准,需系统性重构生产管理体系,增加认证成本与时间成本 [4] - 贸易政策层面面临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风险,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助长保护主义,技术壁垒、配额管理等非关税措施可能限制出口 [4] - 物流运输条件严格,长距离、大规模氢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成熟高效运输网络,长途陆运和海运的安全性、碳排放、成本控制等问题待解 [4] 应对国际市场准入壁垒措施 - 提前推动认证机构招标、前期咨询、预认证及正式认证,建立绿色认证管理体系,严格按国内外标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 [5] - 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动态,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沟通协作,保持与海外客户常态化交流 [5] - 构建产品储运体系,锁定储运战略资源,联合产业链共建"北醇南运"海陆通道,探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 [5] 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建议 -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优先配备风光指标,实行灵活电价机制,提供中长期国债、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 [6] - 推动产业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规划指导,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共性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6] - 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和核算方法,推动国际绿色认证合作与互认,同步推进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 [6]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氢氨醇运输管网、重载铁路液氨液醇运输专线、港口储罐和加注站等投资力度,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融合 [7] - 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挖掘细分市场潜在需求,推动绿色产品深度应用,以重卡、船舶为主要抓手加速交通领域绿色燃料替代 [7]
中国能建(601868):新兴业务增强转型主引擎,氢能产业园投产在即
长江证券· 2025-05-11 22: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该评级 [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营收1003.71亿元,同比增3.05%;归属净利润16.12亿元,同比增8.83%;扣非后归属净利润13.86亿元,同比增24.03% [2][8] - 2025Q1收入承压,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提升;毛利率与费用率均升,减值冲回带动净利率改善;订单稳增长,能源勘察设计新签增速快于施工;收现比提升,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改善;新兴业务增强转型主引擎,氢能产业园投产在即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表现 - 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3.71亿元,同比增长3.05%,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14] - 一季度毛利率11.18%,同比提升0.47pct;期间费用率7.79%,同比提升0.48pct;归属净利率1.61%,同比提升0.09pct,扣非后归属净利率1.38%,同比提升0.23pct,主要因信用、资产减值冲回约0.6亿元,同比改善约3.9亿元 [14] 订单情况 - 2025年Q1累计新签3888.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5% [14] - 工程建设中,新能源/传统能源/城市建设/综合交通分别新签1680/833/739/119亿,同比变化20.04%/6.06%/57.79%/96.73% [14] - 勘察设计中,新能源/传统能源分别新签13.67/48.73亿,同比变化52.98%/38.99% [14]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 - 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145.09亿元,同比少流出16.84亿元,收现比105.97%,同比提升11.98pct [14] - 资产负债率同比提升0.40pct至76.98%,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增加2.96至80.19天 [14] 新兴业务 - 公司在火电、特高压、核电常规岛等细分领域市占率领先,传统基建业务占比下降,能源电力工程份额提升,受益新能源建设景气上行 [14] - 公司前瞻布局氢能业务,在国内外重点区域储备50余个项目,打造氢能全链条产业,多个氢能产业园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投产 [14]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 给出2024A-2027E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包括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等项目 [19] - 给出2024A-2027E基本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市盈率等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