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化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精智达20250511
2025-05-12 09:48
纪要涉及的公司 精智达、长鑫存储、长城武汉子公司、晋华、长兴材料、英伟达、京东方、华丰股份、泰瑞达、爱德曼、明之达、金石亚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发展前景** - 半导体业务 2025 - 2027 年收入翻倍增长,毛利率提至 40%以上,因与长鑫存储深度绑定,老化修复设备份额超 50%,2025 年新签订单增 100%,贡献 20 亿收入增量[2][4] - 显示检测领域居国内 AMOLED 检测前三,加速海外替代,Mini/Micro LED 成第二增长曲线,2025 - 2026 年订单增 15% - 20%,营收分别达 10 亿、18 亿和 26 亿,对应净利润 2 亿、3.5 - 3.6 亿及超 5 亿[2][4][5] 2. **发展历程与行业地位** - 2011 - 2014 年交付首台触摸屏多功能测试设备获高新认证;2015 - 2018 年布局 OLED 设备研发收入破亿;2019 年至今 OLED 检测设备突破,与韩企合资,和长鑫等合作,在半导体和显示检测行业领先[6] 3. **经营情况** - 2019 - 2025 年 Q1 营收同比增 20% - 50%,2021 年超 60%,2024 年 24%;2024 年净利润 8000 万,较 23 年 1.1 - 1.2 亿下降,因加大研发投入[7] 4. **盈利表现** - 2019 - 2025 年净利润 15% - 17%,毛利率 35% - 40%略高于行业平均,老化设备占比提升改善毛利率,但 2024 年下游需求波动和研发投入拉低净利率,与部分公司比毛利率稍低因业务和生产模式差异[8] 5. **核心业务与营收影响** - 核心业务为老化设备、CBIZ 测试机和碳针卡,老化设备和碳针卡营收占比高,毛利低于软件驱动测试机,生产依赖外协厂致成本略高,CPFT 测试设备量产有望提高毛利率[9] 6. **产品覆盖与优势** - 产品涵盖显示检测、半导体存储检测及信号生成检测,终端覆盖多核心环节,模块化与平台化设计提供多场景方案,满足定制需求[10] 7. **产品平台生态** - 构建平台生态在老化设备、CPFT 测试机突破,针对 HBM 服务器扩展功能,应用于多领域,可快速响应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提高国产化率[12] 8. **存储产品与客户进展** - 存储领域全环节覆盖 CP 和 FT,国内厂商如长鑫、长城武汉子公司、晋华扩产,未来一两年受益[13] 9. **市场需求情况** - 2025 - 2026 年测试和老化设备市场快速增长,每 10 万片 DMS 设备投资 50 亿,FT、CP 测试机和老化设备占比 36%、34%、30%,HBM 测试中老化设备需求显著提升[2][14] 10. **明之达测试机进展** - CP 测试机 2024 年上半年验证,下半年量产送样,2025 年有望招标;第二代 HBM 市场 CSP 测试机 2025 年上半年完成通信验证;FT 2025 年批量生产,已提前验证,预计获首批小订单[15] 11. **HBM 存储器要求** - 对设备提出高速率、复杂性功能要求,增加老化及配套设施技术要求[16] 12. **头部厂商扩产影响** - 长兴等头部厂商扩产推动未来一两年设备市场高速增长,提升订单弹性,如长鑫存储 DRAM 产能从 24 年 20 万片增至 25 年 30 万片[17] 13. **竞争优势** - 在资源引入、性能提升和碳化硅针兼容性与国际标杆一致,针对 HBM 优化,缩小技术差距,提供有竞争力价格,有望占较大市场份额[18] 14. **估值情况** - 国内头部厂商扩产,配套开发金额约 80 亿,精智达整体估值超 100 亿,当前市值 70 亿,向上空间大,2025 年利润预期 2 亿,30 倍 PE 对应 60 亿市值,具性价比[19][24] 15. **显示检测领域估值** - 2024 - 2025 年收入约 5 亿,2026 - 2027 年增至 6 亿左右,毛利率 35%,2025 - 2026 年利润约 7500 万和 1.2 亿,26 年 20 倍估值对应 24 亿市值[22][23] 16. **英伟达业务预期** - 2024 年半导体业务订单 5 亿,2025 年收入 5 亿,2025 - 2026 年订单 12 亿和 20 亿,对应 2026 - 2027 年收入,毛利率 40% - 45%[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长城设备投放节奏与长鑫一致,验证金额 15 亿,老化修复设备占比高,精智达初期资本开支 10 亿,三种设备配置均衡[20] 2. 京东方股价表现强劲,维持 60 亿以上,70 亿左右市值有关注价值,建议关注未来潜力[25]
精智达:技术突破引领国产替代,双轮驱动打开成长空间-20250505
东吴证券· 2025-05-05 13: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8][10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精智达作为国内半导体测试及显示检测设备双龙头,受益于存储产业链扩产及显示技术迭代,凭借平台化技术与核心客户协同,在DRAM/HBM测试设备领域打破海外垄断,显示检测业务稳健增长,业绩高弹性可期 [8] - 半导体测试卡位HBM增量赛道,国产替代提速,2025 - 2027年半导体业务收入CAGR 100%,毛利率提升至40%+ [8] - 显示检测技术延展性强,Mini/Micro LED打开第二曲线,2025 - 2026年显示业务有望维持15% - 20%订单增长 [8] - 客户卡位优势显著,预计2025年半导体设备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00%,长鑫存储扩产对应测试设备需求大,公司有望获50%左右份额 [8] - 2025 - 2027年营收CAGR达61%,归母净利润从2.0亿元增长至5.2亿元,对应PE 35.2/19.6/13.5倍,估值低于行业均值,2026年目标市值95.4亿元,较当前有35%+上行空间 [8][10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封测设备龙头,产品矩阵完善,装机量快速增长 1.1 发展历程 - 历经三个阶段,从面板检测向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战略延展,2011 - 2014年初露锋芒奠定基础,2015 - 2018年深耕显示行业领先,2019年至今技术拓展多领域突破 [13][14] 1.2 股权架构 - 股权相对分散,实控人张滨持股19.54%,产业背景丰富,旗下子公司业务分工明确,助力公司在新领域创新突破 [15] 1.3 经营情况 - 2019 - 2025年Q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有波动,2024年业绩承压,毛利率与行业平均相当,受业务结构、生产模式等影响低于部分同行,未来有望改善 [21][28][29] 1.4 产品矩阵 - 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覆盖显示检测、半导体存储器件测试、信号生成与检测设备核心环节,能提供多场景解决方案,满足定制化需求 [36] 2. 封测设备龙头,产品矩阵完善,装机量快速增长 2.1 半导体DRAM测试环节 - 产品基本实现CP测试和FT测试全环节覆盖,测试机参与设计、制造、封测全流程保障芯片质量 [43][46] - DRAM和HBM积极扩产,未来1 - 2年测试设备需求增长,预计2025 - 2026年设备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51][53] 2.2 CP测试机 - 验证进展顺利,预计2026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第一代面向DRAM,第二代面向HBM,技术门槛和市场潜力高 [57] 2.3 FT测试机 -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2025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专注DRAM和HBM功能测试,技术门槛高,市场需求集中在高端存储芯片领域 [61] 2.4 老化设备 - 推进国产替代,在下游大客户订单中占比高,技术领先,支持15A高电流设计,HBM发展提高其投资强度 [65] 2.5 探针卡 - 需求相对稳定,业务进展顺利,年需求约5 - 6亿元,与CP测试机绑定,性能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68] 2.6 HBM测试 - CP测试产品送样,FT测试产品已量产,针对HBM独特需求推出测试机,提升测试效率和速率 [72][75] 2.7 估值 - 预计2025/26年半导体业务总订单分别达11.9/20.1亿元,毛利率40 - 45%,给予2026年30x PE估值,对应市值71.4亿元 [78][79] 3. 显示检测设备:业务稳健而成熟,稳步提高国产替代率和市场份额 3.1 产业链 - 新型显示产业链分Array、Cell和Module三个阶段,检测设备对显示器件良率和性能保障至关重要,技术向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发展 [86][89][90] 3.2 下游行业 - 下游行业加速向高端技术升级,京东方、维信诺等厂商扩产,为检测设备厂商提供市场空间 [95] 3.3 Array设备 - 实现对OLED和Micro LED覆盖并交付国内龙头客户,提高检测精度和良率控制,满足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显示器件需求 [97] 3.4 Cell设备 - 在OLED领域表现突出,研发Micro LED产品,检测设备专注光学和电学特性检测,提升面板一致性和生产良率 [98] 3.5 Module设备 - 扩大高端市场份额,提供完整光学检测与老化测试解决方案,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设备,具备性价比 [100] 3.6 估值 - 预计2026/2027年订单分别增长至6/6亿元,毛利率35%,给予2026年显示业务20倍PE估值,对应市值24亿元 [101][102] 4.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 2025 - 2027年营收CAGR达61%,归母净利润从2.0亿元增长至5.2亿元,PE 35.2/19.6/13.5倍,低于行业均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