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发科天玑9400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3纳米芯片量产面市,高通依然是旗舰机供应商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22:18
小米自研3纳米SoC芯片发布 - 小米将于5月22日发布自研3纳米手机SoC芯片玄戒O1,搭载于旗舰手机小米15s pro和小米平板7 Ultra [2] - 玄戒O1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自主研发设计3纳米手机SoC芯片的公司,也是第四家能自研SoC芯片的手机厂商 [2] - 作为首代产品,玄戒O1主要承担技术验证使命,规划出货量保守控制在数十万级别 [2] 芯片性能与制造 - 玄戒O1晶体管数量为190亿个,未达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门槛 [4] - 性能超过高通第三代骁龙8处理器,但与第四代骁龙8至尊版和联发科天玑9400仍有差距 [4] - 外界猜测玄戒O1外挂了联发科的基带处理器,采用自研AP搭配第三方BP的方案 [6] 高端化战略推进 - 自研SoC芯片为小米高端化战略提供基础要素,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 [8] - 2024年小米在中国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达24.3%,5000-6000元价位段达9.7% [8] - 2025年Q1小米在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7%,排名第三 [8] 供应链关系 - 小米与高通签署多年协议,高端手机将继续搭载骁龙8系列处理器 [11] - 自研芯片短期内不会影响现有旗舰SoC供应格局,仍需与第三方芯片供应商保持合作 [10] 研发投入与历程 - 2021-2025年4月玄戒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元,2025年预计投入超60亿元 [13] - 研发团队已超2500人,公司曾经历澎湃S1失败后转向小芯片,2021年重启SoC项目 [13]
第一颗国产3nm芯片!雷军:已投入135亿,2500人研发
搜狐财经· 2025-05-19 14:32
芯片研发背景 - 小米新一代自研Soc芯片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 成为中国大陆首款3nm手机芯片[3] - 公司芯片研发历史可追溯至2014年 2017年澎湃S1失败后转向小芯片路线 2021年重启SoC研发[3][5] - 过去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元人民币 研发团队规模达2500人[5] 芯片性能参数 - Geekbench 6测试显示玄戒O1单核得分2709 多核得分8125[8] - 横向对比显示其单核性能相当于高通骁龙8Elite的84% 多核性能达骁龙8Gen3的115%[10] - 在3nm工艺芯片中 多核表现优于苹果A18 Pro(95%)但落后联发科天玑9400(113%)[10] 行业技术路径 - 现代芯片企业普遍采用Fabless模式 专注设计环节 制造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7] - ARM指令集授权+IP核采购降低研发门槛 公司曾成功研发澎湃S1具备技术积累[7] - 3nm工艺选择台积电系因三星技术不成熟 其他厂商尚无3nm量产能力[3] 战略意义 - 成功量产将助力手机业务提升 可能获得"国产芯片"溢价效应[10] - 芯片可延伸至平板 汽车等产品线 改变"组装厂"市场认知[10] - 标志着公司实现从"小芯片"到完整SoC的技术跨越[3][5]
AI原生手机之战:三大阵营的对决
36氪· 2025-05-07 20:23
行业趋势 - 2024年中国AI手机出货量同比激增591%,渗透率从2023年的3%跃升至22%,预计2025年将突破1.18亿台,占整体市场的40.7% [4] - 全球600美元以上高端机型占比突破30.9%,其中AI功能贡献了75%的溢价能力 [4] - 头部厂商研发投入占比攀升至12%-15%,远超传统硬件创新周期 [4] - 行业面临硬件创新枯竭、用户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的困境,集体押注AI [5] 技术演进 - AI手机需具备端侧大模型算力、系统级AI融合、场景化主动服务等特征,与早期仅搭载语音助手或美颜算法的「伪AI手机」不同 [8] - AI在手机中的表现类似于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落地,分为辅助驾驶和高阶辅助驾驶 [9] - 影像革命从传统比拼主摄范围转向AI驱动的视频创作,涉及芯片、算法、光学重构等全新技术方案体系 [10] - 交互升级体现在智能体的任务调度与复杂处理,如荣耀Magic7的「YOYO智能体」可全流程执行购买咖啡等任务 [10] 厂商动态 - OPPO Find X8系列推出AI一键闪记功能,荣耀x70i具备AI拍照聚焦、任意门等功能,华为畅享80主打AI通话 [2] - vivo X200系列搭载「蓝心大模型」,夜景动态范围提升3倍,OPPO Find系列采用「AI导演模式」自动剪辑15秒短视频 [10] - 华为通过鸿蒙系统与麒麟芯片的软硬协同实现预判能力,如通勤时自动预加载导航App [11] - 苹果首次披露「Apple Intelligence」体系,将大模型能力深度嵌入iOS 18,支持自然语言调用跨应用服务 [13] 硬件与生态 - 2025年Q1智能硬件AI芯片出货量同比激增420%,未硬件AI化的机型均价同比下跌12% [16] - 高通骁龙8 Gen4预留「AI算力池」,华为向第三方开放「盘古大模型」接口,吸引超2000家应用接入鸿蒙生态 [17] - 联发科天玑9400通过NPU能效优化,AI摄影功耗下降80%,荣耀Magic7系列搭载专业通信芯片HONOR C2,弱网信号提升20% [16] 竞争格局 - 苹果坚持自研和本地化合作,端侧闭环,但被批评在AI方向过于保守 [17][19] - 华为主打端云协同,通过自主研发芯片与云端盘古大模型处理复杂任务 [20] - 小米、OV、荣耀为代表的开放派拥抱第三方大模型,构建「智能体商店」生态 [20] - 华为因鲲鹏、异腾等算力平台及20%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最有机会领跑AI手机市场 [22] 未来挑战 - 厂商需在算力、生态和场景的平衡中获得优势,仅聚焦传统场景将陷入同质化泥潭 [22] - 未来5年无法构建AI原生能力的品牌可能被动退场 [22] - AI手机是否是终极命题仍存疑,未来智能终端设备形态可能颠覆现有手机概念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