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立布林

搜索文档
两位60后海归女博士掌舵百力司康,递表前夕20亿美元协议生变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17 20:02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百力司康由两位海归女博士魏紫萍与周宇虹联合创立,两人分别拥有25年以上跨国药企研发经验,魏紫萍曾任阿斯利康/MedImmune生物制药开发科学总监,周宇虹曾任日本卫材抗体开发高级总监 [5][6][7] - 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创新药研发,核心团队具备深厚的国际视野和技术积累,周宇虹担任首席科学官,魏紫萍担任董事长兼CEO [7] 核心产品与研发管线 - 公司核心产品BB-1701是一种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以艾立布林为有效载荷,针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适应症,已进入II期临床阶段 [9] - 公司已构建由四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组成的ADC管线,包括BB-1701、BB-1705、BB-1709和BB-1712,覆盖多种实体瘤适应症 [9][11] - BB-1701是相关疗法临床阶段最靠前的ADC,公司计划2025年下半年与全球监管机构讨论临床试验进展 [17] 与卫材的合作与终止 - 公司早期与日本卫材深度合作,获得艾立布林连接子的全球独家授权,卫材曾是公司的重要技术支持方和供应链伙伴 [7][8] - 2023年4月,公司与卫材签订临床试验合作开发协议,预计获得高达2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但2025年5月卫材突然终止合作 [12] - 卫材是公司营收的核心支柱,2023年公司1.8亿元收入全部来自卫材,2024年占比仍达98.5% [13] 财务状况与融资 - 公司尚未实现商业化,2023年和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06亿元和5.57亿元,亏损规模同比大幅扩大 [24] - 公司累计完成五轮约8.74亿元融资,引入高瓴资本、东方富海等知名机构,每股成本从天使轮的2元/股增长至B++轮的14.63元/股 [25][26]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手持现金4.32亿元,可支撑27个月运营,若叠加IPO募资可延长至108个月 [28] 行业背景与竞争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迎来生物医药企业IPO热潮,脑动极光、维昇药业等十多家企业已成功上市,得益于港交所"18A""18C"等创新上市规则 [4] - ADC赛道竞争激烈,全球仅四种HER2 ADC药物获批,BB-1701定位耐药患者细分市场,面临后线治疗支付意愿低和价格竞争等挑战 [19][20][21] 上市压力与对赌条款 - 公司面临对赌条款压力,若2025年底未完成合格IPO或触发其他条件,优先股投资者可要求现金回购,可赎回负债达17.6亿元 [28][29] - 公司亟需上市以缓解现金流压力,并应对BB-1701全球临床推进和自主商业化的资金需求 [29][30]
百力司康冲刺IPO前夕,知名日企突然终止140亿元合作
凤凰网财经· 2025-07-13 20:43
核心观点 - 百力司康与卫材终止核心产品BB-1701的全球开发合作,导致20亿美元潜在收益化为泡影 [2][5][13] - 卫材终止合作可能与临床试验数据差异有关:卫材主导试验的客观缓解率仅14.3%,而百力司康自主试验达21.4% [14][15] - 公司财务状况恶化,2024年营收同比骤降87.65%至2259.1万元,净亏损扩大至5.57亿元 [16] - 创始团队卫材背景曾是合作关键,周宇虹曾在卫材子公司任职11年 [8][11] 公司与卫材的合作关系 - 2023年4月签订20亿美元BD协议,卫材获BB-1701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选择权 [5] - 合作终止前,卫材是公司唯一大客户,2023年贡献收入占比100% [13] - 卫材通过1.7亿元B++轮融资成为第七大股东,同时是公司第一大供应商(2023年采购占比29.7%) [6][13] - 2018年获得卫材艾立布林全球授权,成为研发管线基石 [7] 核心产品BB-1701 - HER2靶向ADC药物,针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HER2表达癌症 [6] - 全球临床阶段最靠前的针对优赫得®经治患者的ADC候选药物 [13] - 两项关键试验数据: - 卫材205试验:客观缓解率14.3%,最佳缓解率23.8% [14] - 自主206试验:客观缓解率21.4%,HER2低表达亚组最佳缓解率达41.2% [14]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收2259.1万元(同比降87.65%),毛利27.7万元(2023年为1.52亿元) [16] - 研发投入持续高位:2023-2024年分别支出1.44亿和1.2亿元,占收入比例达125%和522% [16] - 赎回负债膨胀至17.6亿元,导致资不抵债 [16] 创始团队与融资历程 - 创始人魏紫萍(CEO)和周宇虹(CSO)均有跨国药企研发背景 [8][10][11] - 累计完成五轮融资共8.74亿元,估值从每股2元(2018年)升至14.63元(2023年) [11] - 投资者包括高瓴创投、东方富海等,协议含特殊权利条款 [11][12]
两名“60后”海归女博士携手创业 20亿美元合作告吹,百力司康IPO前夕卫材为何撤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0 17:25
公司与卫材的合作关系 - 公司与卫材于2023年4月就核心产品BB-1701达成最高20亿美元的BD合作协议,卫材保留除大中华区外全球开发和商业化选择权 [2] - 2025年5月双方终止合作协议,公司将独自负责BB-1701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 [1] - 卫材曾于2023年向公司支付1.8亿元,占公司当年总收入的100% [7] - 卫材通过1.7亿元B++轮融资成为公司第七大股东 [2] - 公司创始人之一周宇虹曾在卫材子公司任职超过10年,这可能是双方早期合作的重要纽带 [1][6] 核心产品BB-1701的研发进展 - BB-1701是一种靶向HER2、以艾立布林为有效载荷的ADC候选药物,主要针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HER2表达癌症 [2] - 卫材主导的205试验显示ORR为14.3%,而公司自主206试验ORR达21.4% [8][9] - 该药物有望成为首款全球指定用于治疗优赫得®既往经治的HER2+和HER2低表达mBC患者的ADC药物 [7] - 全球优赫得®经治患者人数预计将从2024年2.97万例增长至2040年26.38万例 [9]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收从上年1.8亿元下跌至2259.1万元,主要因卫材收入贡献同比骤降87.65% [10] - 2024年净亏损由2.07亿元扩大至5.57亿元,主要由于高研发投入和优先权赎回负债 [10] - 2023-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1.44亿与1.2亿元,占收入比例达125%和522% [10] - 截至2024年末,赎回负债已膨胀至17.6亿元,导致公司资不抵债 [10] 公司发展历程与融资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17年,2018年即获得卫材艾立布林全球授权 [3] - IPO前累计完成五轮融资总额约8.74亿元,估值从每股2元攀升至14.63元 [6] - 主要投资方包括东方富海、夏尔巴投资、高瓴创投等知名机构 [6] - 与投资者协议包含赎回权、清算优先权等特殊条款,将在成功上市后自动终止 [6] 公司研发管线与技术平台 - 除BB-1701外,公司还拥有三款处于临床阶段的ADC候选药物:BB-1705、BB-1712和BB-1709 [3] - 所有ADC药物均搭载卫材授权的艾立布林载荷 [3] - 公司拥有全球范围内开发靶向HER2、EGFR和B7-H3的ADC药物独家使用权 [3]
百力司康递表港交所 公司核心产品为BB-1701 BB-1705等三款ADC处于临床阶段
智通财经· 2025-06-29 19:49
公司概况 - 百力司康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开发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旨在解决肿瘤治疗中未满足的需求 [4] - 公司拥有由四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组成的ADC管线,所有管线资产均拥有完全的全球权利 [4] - 核心产品BB-1701是一种HER2靶向型艾立布林ADC候选药物,针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其他HER2表达癌症 [4] 产品管线 - BB-1701是全球临床阶段最靠前的针对TOP1-i ADC经治患者的HER2 ADC候选药物,采用已在70多个国家获批的艾立布林作为有效载荷 [5] - 其他临床阶段ADC包括BB-1705(EGFR ADC)、BB-1712(B7-H3 ADC)和BB-1709(CD73 ADC),具有广泛的适应症潜力 [4] - BB-1701在2期研究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260名患者中仅出现三例ILD(两例1级,一例2级) [5] 研发与制造能力 - 公司拥有内部化学、制造和控制(CMC)开发及制造能力,在抗体开发、偶联工艺、制剂配方及ADC构建方面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6] - 公司能够在14个月内将项目从临床前候选推进至IND状态,快于18个月的行业平均水平 [6] - 全球多个监管机构(美国、中国、欧盟、日本)已授予公司多个IND批准,证明其CMC平台能力 [6]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约为1.8亿元人民币,2024年收入约为2259.1万元人民币 [6] - 2023年年内亏损约为2.06亿元人民币,2024年年内亏损约为5.57亿元人民币 [6] - 2023年毛利为1.795亿元人民币,2024年毛利为27.7万元人民币 [7] - 2023年研发成本为1.439亿元人民币,2024年研发成本为1.199亿元人民币 [7]
博瑞医药:国际化与创新双轮驱动 持续分红回报投资者
证券时报网· 2025-04-02 21:5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8.74% [1] - 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减少6.57% [1] - 原料药产品收入9.88亿元,同比增长11.57% [1] - 制剂产品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6.77% [1] 产品收入结构 - 抗病毒类产品收入同比减少37.92%,主要受奥司他韦原料药需求及价格波动影响 [1] - 抗真菌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60.28%,商业化需求放量增长 [1] - 免疫抑制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5.72%,受商业化需求拉动 [1] 国际化进展 - 海外收入大幅增长45%,得益于北美和欧洲市场的渠道扩展 [1] - 阿尼芬净、艾立布林等原料药需求增加推动海外增长 [1] - 产品已在美国、欧洲、日韩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和销售许可 [1] 研发投入与战略 - 2024年研发费用2.97亿元,同比增长19.65% [2] - 建立发酵半合成、多手性药物、非生物大分子、药械组合和偶联药物等技术平台 [2] - 研发方向聚焦NASH治疗、双靶点药物等潜力领域,重点布局GLP-1类药物 [2] 股东回报 - 2024年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6元,预计派发4052万元 [2] - 自2019年上市以来连续6年分红,累计现金分红2.46亿元 [2]